APP下载

高等院校异构同质“劳动+”理论课程育人思路及课程建构路径

2022-04-08潘兴亚王成志

关键词:同质异构理论课

张 展,潘兴亚,王成志

(1.沈阳化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2.沈阳科技学院 管理系,辽宁 沈阳 110166)

劳动育人是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的价值、弘扬劳动精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近年来,高等院校(以下简称高校)在劳动育人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实践教学方面至今鲜有高校在所有专业开设劳动理论课。近期,一些高校正在酝酿将劳动理论课作为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开设。在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在此背景下,探究通过建构高校 “劳动+”理论课程,实现劳动理论课对不同专业类大学生因材施教,助推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及高校劳动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一)劳动教育理论研究概述

我国始终把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劳动教育的演进与时代特征的变迁,劳动教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劳动教育的探究也在不断深化。郑程月等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呈现出阶段性发展样态[1]。李伟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体力劳动、思想改造到培养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从服务生产建设到与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相结合;从课堂教学、校内实习到家、校、社会三方合作,劳动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变与不变中酝酿、沉淀[2]。进入新时代,更多学者着力于劳动教育新时代特征的思辨。檀传宝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经典论述进行了新诠释[3]。尹者金认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表现在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和适度性四个方面[4]。有学者从理论上证明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如上官苗苗、李春华[5],李松龄[6],乐晓蓉[7]等。保虎提出进入新时代,选择将马克思“非物质劳动”思想带至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文化层面进行理论解读及实践探讨,肯定科技劳动、服务劳动及管理劳动之价值,有益于治理劳动教育异化之怪状,让劳动教育能够真正复归人类本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8]。

(二)高校劳动教育理论课建设研究概述

当前,比较而言,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课程建设相对薄弱,而劳动教育实践课却受到重视。许多学校通常会在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模块中明确设置劳动实践教学学时和学分,相对而言,劳动理论课却出现了价值上的高度认同而实际工作不予落实的现象。随着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逐渐深化,诸多高校将劳动理论课写入培养方案并付诸实践[12]。即便如此,是否制度化地开设劳动理论课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争议。另外,针对如何开设的问题,诸多高校仍停留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固定模式。

对开设劳动理论课的争议和疑问归纳起来有6点。一是学时有限,教什么;二是教师已有其他工作,谁有精力开新课;三是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专业性强,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劳动+”理论课,思政课教师存在畏难情绪,专业课教师也存在畏难情绪,谁有动力开新课;四是学生从小到大接触劳动教育,学习热情和动机何在;五是“劳动+”理论课程如何能够促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是国家层面“五育”并举育人模式,实践中如何与劳动理论课育人环节结合起来。

针对上述劳动理论课建设的问题,本文提出面对学科专业不同的大学生针对性开设异构同质的“劳动+”理论课程的解决思路。异构同质的“劳动+”理论课程建构的实质是,因学科专业而异创新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建设。具体是将课程分为通用课程和异构课程,通用课程由思政教师主讲,设置劳动理论通用内容;异构课程由学科专业教师为主讲,设置带有专业特点的劳动理论异构内容。二者均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异构同质“劳动+”理论课程的总体架构

(一)依据学科专业不同而“异构”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共设13个学科门类,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92个专业门类,总计703个本科专业。因而,高校异构“劳动+”理论课程应根据13个不同学科门类、92个专业门类、703个不同本科专业的特点,构建将学科专业特征融入劳动育人的“劳动+”理论课,并具体而微地体现在教学理念、授课教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载体等教学环节中。同时,异构“劳动+”理论课程在劳动理论课方面设置通用内容,如劳动哲学、劳动伦理学、劳动文化学、劳动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但在具体阐释这些内容时,应“因教学对象的学科专业不同而异”,具体化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基本原则。

(二)表征“异构”与内核“同质”

高校与中小学的本质区别是大学生依据学科专业接受教育,从而“劳动+”理论课程的表征需要因学科专业不同而异,但表征下的内核无疑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我国实现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三)总体架构的思路及逻辑

综上所述,“劳动+”理论课程的总体架构为:以异构同质“劳动+”理论课程为表征,以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为两翼,以劳动哲学、劳动伦理学、劳动文化学、劳动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学相关内容为载体,以通用和异构为两个组成部分,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落脚点,从而形成2621异构同质“劳动+”理论课程架构思路和逻辑。见图1。

图1 异构同质“劳动+”理论课程的2621总体架构图

三、异构同质“劳动+”理论课程构想

学界应广泛开展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下的高校劳动教育理论课的设置研讨,内化“劳动+”理论课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联,具体化不同学科专业“劳动+”理论课程的异构同质教学大纲、教案和师资结构等。

(一)学分及授课教师构想

开设学时为16学时或者32学时,学分为1~2学分。配课采取双师形式。其中,思政课教师承担通用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备课的基础上,由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协商承担异构部分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构想

在劳动哲学、劳动伦理学、劳动文化学、劳动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学等相关内容中,重新进行教学内容架构。下面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劳动+”理论课程建构为例。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水声工程、电子封装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医学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信工程及管理、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人工智能、海洋信息工程18个本科专业。在劳动哲学方面,通用部分可以选择劳动哲学史简述、劳动的本质等内容;异构部分可以选择电子信息类劳动的劳动客体、劳动中介、劳动主体以及电子信息类劳动与价值等内容。在劳动伦理学方面,通用部分可以选择劳动伦理的历史嬗变、和谐劳动关系的伦理意蕴等内容;异构部分可以选择电子信息类劳动者的伦理要求等内容。在劳动文化学方面,通用部分可以选择劳动文化与绩效等内容;异构部分可以选择电子信息类劳模文化等内容。在劳动社会学方面,通用部分可以选择劳动者与社会文化环境、劳动者社会化等内容;异构部分可以选择电子信息类劳动者的社会关系等内容。在劳动经济学方面,通用部分可以选择劳动的供给和需求等内容;异构部分可以选择电子信息类劳动与知识产权等内容。在劳动法学方面,通用部分可以选择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内容;异构部分可以选择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等内容。其他专业的“劳动+”理论课教学内容建构以此类推。

四、中介效应模型

开设“劳动+”理论课程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其具体作用机理及效果如何值得深入探讨。异构是根据学科门类及专业特点,构造将学科专业特征融入劳动育人的“劳动+”理论课内容之中。同质是指“劳动+”理论课的内在本质目的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异构到本质目的实现的机理何在?为揭示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可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13],引入以劳树人和协同两个概念,分别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构建一个中介效应模型,解析异构同质“劳动+”理论课对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机理。

(一)以劳树人的中介效应

中介效应是指某一变量在另外两个变量中扮演了中介的角色。异构“劳动+”理论课程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通过中介变量来实现。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调研后,研究将以劳树人作为异构“劳动+”课程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介变量。把这一中介变量进一步分解为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意志和劳动能力四个维度。然后考察异构“劳动+”课程通过提升劳动价值、务实劳动态度、磨练劳动意志、培养劳动能力四个维度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向作用的情况。

(二)协同的调节作用

调节作用是指异构“劳动+”理论课程对以劳树人这一变量的影响受到调节变量的干扰,本研究以协同作为调节变量,协同在此定义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将劳动通用理论内容与专业异质化劳动理论内容相融合[14],利用各自知识、资源和能力,通过因材施教,共同完成劳动理论课程的育人任务。本文认为通过异构部分和通用部分的协同,异构的“劳动+”理论课程可以实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优势互补;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在校大学生可以获得更为契合的“劳动+”理论课程;异构部分和通用部分的协同程度,对以劳树人具有调节作用,异构部分和通用部分协同效果越好,本学科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越好。因此,本文建议将通用部分与异构部分的协同作为以劳树人的调节变量。异构“劳动+”课程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以劳树人的潜在作用,取决于调节变量的协同程度。见图2。

图2 异构同质“劳动+”理论课程的中介效应架构图

五、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对大学生劳动育人课程融合的研究和实践,大多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鲜少提到将学科专业特点融入“劳动+”理论课。异构同质“劳动+”理论课程的提出,与时代要求相契合,并拓展了我国劳动育人的视野。虽然诸多研究提到不同学科专业的劳动教育具有不同特点问题[15-17],但由于高校少有在所有学科专业开设劳动理论课的缘故,尚未见到明确提出异构同质“劳动+”理论课程观点。本研究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也是因为恰逢新时代各高校欲开设劳动理论课的现实需要。 “劳动+”理论课程通过协同通用部分和异构部分内容,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行动,促使大学生在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和劳动意志四个维度发生根本改变,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不谋而合。

建议高校探究不同学科专业“劳动+”理论课程的异构同质形式,加强课程建设实践。首先,梳理92个专业门类、703个本科专业的个性特征,设计由通用部分和异构部分组成的大学生分学科、分专业的“劳动+”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其次,设计调研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和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修正教学大纲。再次,形成授课教案,实施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双备课、双授课模式。精选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劳动+”理论课程异构同质教改实验,检验异构的“劳动+”理论课程对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效果。之后,扩展试点,并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猜你喜欢

同质异构理论课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吴健:多元异构的数字敦煌
“形同质异“的函数问题辨析(上)
异构醇醚在超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探索
LTE异构网技术与组网研究
同质异构交联法对再生聚乙烯的改性研究
浅谈同质配件发展历程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聚焦国外同质配件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