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期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2022-04-07山西省五台县气象局梁惠珍

河北农机 2022年9期
关键词:持续时间降水量气温

山西省五台县气象局 梁惠珍

前言

玉米是我国农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玉米来说,生长发育期不同,自身的形态也不同,因此,为了提高玉米种植质量,需要分析玉米不同生长发育对气温以及降水的响应情况。根据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外界环境的要求,采取相应的种植方法和手段,为玉米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是今后玉米种植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

1 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时间及要求

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致会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播种到出苗期、出苗期到拔节期、拔节期到开花期、开花期到成熟期。从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持续时间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近五年的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数据中能够看出,其中播种期到出苗期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4.2d,出苗期到拔节期的平均持续时间为42.8d,拔节期到开花期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3.3d,开花期到成熟期的平均持续时间为62.5d。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更喜欢温度较为暖和的环境,因此,在实际生长中,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玉米在22℃~30℃的环境下生长状态最佳,夏季的平均温度在1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800mm~1500mm之间,就能够具备玉米种植的环境条件,如果降水量以及温度无法满足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期的需求,则玉米种植产量以及质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第一,在温度方面,玉米成长对温度的敏感性较高,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期的温度都需要在10℃以上,累计温度在1800℃~2300℃之间,在10℃~25℃之间。玉米种子能够正常发芽,低于10℃或者高于25℃,都会对玉米的正常发芽产生影响,在24℃的环境下,玉米播种发芽速度最快。在拔节期阶段,最佳温度为15℃~25℃,其中最佳温度为20℃。开花期对温度的敏感度最高,最佳温度范围在25℃~28℃,如果温度较高,则会加快水分蒸发的速度,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较低,花粉的活性降低,非常容易出现受精不利等问题,玉米的秸秆率降低,影响接下来的玉米生长质量。要想形成籽粒,则需要在平均温度为20℃~24℃之间的环境中,如果温度低于16℃或者高于25℃,淀粉酶的活性都会受到影响,养分合成数量减少的同时,有机物发生转移,玉米种的糖分物质减少,玉米成熟的时间较晚,导致玉米出现产量以及质量降低等现象。

第二,在降水方面,玉米在实际生长中,往往处于温度较高的阶段,所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较大,玉米产量越高,对水资源需求量也就越高。通常,玉米产量为7500kg/hm2的情况下,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数量为4500m3/hm2~5500m3/hm2,所以种植地区每年的降水量要达到500mm~600mm,才能够完成玉米种植。在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期,对降水量的实际需求也不同。其中苗期的抗旱性较高,降水量的需求较低。拔节阶段、开花期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较多,占全部水资源需求量的50%以上,而在成熟期阶段,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小。玉米在播种阶段,土壤中的含水量需要保持在60%~70%,而出苗阶段到拔节阶段之间,土壤水分需要控制在60%左右,一定程度的干旱能够帮助幼苗生长,促进幼苗根部的良好发育。而在拔节阶段到开花阶段,需水量大幅度增加,该阶段土壤中的水分需要达到田间最大值的80%,并且干旱会对玉米的开花以及受精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开花到成熟期阶段,土壤水分可以保持在田间最大值的80%,进入成熟期之后,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低,因此可以保持在60%。

2 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期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情况

2.1 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持续时间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在对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持续时间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从气温以及降水两个角度出发,第一,对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气温的积累情况进行分析。整体上看,玉米发育时期的累计气温在2800℃~3200℃之间,平均气温为3000℃。而不同品种的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累计气温的情况也不同,在播种期到出苗期阶段,累计气温达到了216℃,出苗期到拔节期的累计气温为890℃,拔节期到开花期的累计气温为560℃,开花期到成熟期的累计气温为1335℃。根据以上数据,确定累计气温与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持续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播种和出苗期阶段,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88,出苗到拔节阶段,相关系数为0.71,拔节阶段到开花阶段,相关系数为0.96,开花到成熟阶段,相关系数为0.98。通过以上分析能看出,温度对于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拔节阶段之后,对玉米生长产生的影响更大,如果外界温度降低,则玉米的生长时间就会增加。

第二,对玉米不同生长发育降水响应进行分析,玉米生长发育阶段累计降水量为224mm~477mm,平均降水量为360mm,降水量适当增加能够有效改善土壤情况,保证玉米种植质量。根据玉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在播种到出苗阶段,平均降水量为30mm,出苗到拔节阶段,平均降水量为96mm,拔节阶段到开花阶段,平均降水量为88mm,开花到成熟阶段,平均降水量达到了146mm。与温度相比,降水量的变化幅度较大,但是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持续时间并没有受到较大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持续时间对降水量的反响较弱。

2.2 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早晚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在分析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早晚对气温和降水响应情况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入手,在播种到出苗时期,对温度的敏感性高于降水量,如果降水量相同,则温度越高,则出苗的时间越早,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玉米出苗的早晚对降水量的响应情况并不明显。例如,两组玉米苗,均在温度为18℃的条件下,第一组的降水量较少,第二组的降水量较低,则第一组的出苗时间往往会提前第二组6d左右。在出苗到拔节阶段,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期的早晚对降水量的敏感性更高,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日平均降水量越大,则玉米拔节的时间越早。在拔节到开花阶段,玉米对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都较为敏感,温度相同的环境中,降水量越大,则开花的时间越早,在降水量相同的环境下,温度越高开花的时间就越早。但是在该阶段需要注意,如果降水量过大,则会延后开花的时间。在开花到成熟期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水量,在20.5℃的环境下,如果降水量在2.5mm以下,则平均降水量大的情况下,玉米成熟的时期就越早。如果降水量高于2.5mm,平均降水量越大,玉米成熟的时期就越晚。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玉米在出苗前的生长阶段中,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较高,而在拔节之后,对降水量变化的敏感度更高[1]。

3 提高玉米种植水平措施

3.1 科学选择玉米品种

随着农业种植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地区中玉米种植品种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但是这也会导致在实际选择中出现盲目选择的现象,选择品种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影响了的玉米种植质量。因此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对玉米品种进行科学选择,充分根据因地制宜原则,避免出现一味借鉴其他地区的方式。在正式种植玉米之前,可以提前进行催芽处理,对玉米的出芽情况进行分析,得出该品种的种植情况,为接下来的种植提供依据和条件,保证玉米品种选择的正确性。玉米种植品种选择是实现玉米高质量种植的基础条件,如果选择的玉米种植品种与种植条件不相符,则采用任何种植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都有限,由此可以看出科学选择玉米种植品种的重要性[2]。

3.2 翻整土地

玉米在生长中,需要良好的土壤环境,所以在玉米种植之前,要对田间的土地进行翻整。通过这种方式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的蓄水能力以及透气性,减少土壤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数量,为玉米的良好生长提供土壤环境。土壤翻整质量直接决定玉米的出苗率,所以需要对翻整中的各项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第一,深耕环节。土壤深耕环节中,要将深度控制在30cm左右,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土壤肥力,提高深耕透气性的同时为玉米生长提供营养物质。深耕引用在盐碱地中,还可以优化盐碱地面,尤其是黏性较强的土壤中,深耕效果越好。第二,施肥。完成土壤翻整之后,可以将肥料撒入田地中。当前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方式应用范围较广,能够在增强土壤肥力的同时,提高水资源的实际应用效率,避免出现水资源浪费等情况。第三,耙地。这一环节的实施时间往往在春季,春天温度升高的速度较快,并且风速大,所以能够提高土壤水分蒸发速度,消除土壤中存在的多余水分。同时根据种植土壤的性质,采用先黏土后壤土的顺序进行,保证作业区域之间的相互连接。另外,耙地过程中需要对田地中残留的根茎以及地膜等杂物进行处理,清除田地中存在的有害物质,保证玉米种植质量。

3.3 科学选择种植时间

玉米种植的时间过早过晚,都会对最终种植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以此需要保证种植时间选择的科学性。玉米种子在6℃的环境中就能够发芽,但是发芽时如果温度过低,则会出现冻害,影响种子幼苗的生长活力。如果种植的时间太晚,春季的降雨数量较多,则会出现玉米泡烂等问题。整体上看,玉米最佳的种植时间为4~5月份,如果春季的温度较高,则可以适当提前种植时间,这种方式能够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玉米播种期间要对种植密度进行有效控制,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壤情况,确定玉米种植密度。玉米种植密度直接决定玉米产量以及抗倒伏性能等,并且会对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的阳光照射量产生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可以使用大垄双间的种植方式,对行距和株距进行控制,同时保证各项距离参数在科学范围之内。如果要想保证玉米植株的通风条件,则可以使用宽窄行种植的方式,将边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玉米植株的管理水平[3]。

3.4 玉米生长管理措施

玉米幼苗在生长到3~5叶阶段之后,需要采取间苗和定苗的方式进行管理,并且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进行,对病苗以及生长较小的幼苗进行剔除,留下生长正常的壮苗,保证玉米幼苗的健康性。同时利用耕除草的方式,提高土壤透气性,消除田间存在的杂草等,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条件。尤其是在幼苗阶段的玉米,对外部环境因素的抗干扰能力较弱,因此非常容易出现死亡等情况,如果控制不好浇水量,则会对玉米根系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还会导致玉米出现死亡等情况。所以在幼苗阶段,需要对玉米的浇灌量以及浇灌次数进行控制,既能够保持适度干旱,还可以为玉米提供适量的水资源。例如,在幼苗时期需要对肥水的数量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出现过度灌溉等现象,在对肥水需求量较大生长阶段,则要将管理重点放在肥水管理上,定期进行灌溉施肥,并对田地中的肥水情况进行检查,利用这种方式提高灌溉施肥水平。另外,还需要对氮肥的用量进行控制,尤其是在吐丝期阶段,过量的氮肥会对玉米花期的生长情况产生影响,在玉米全部进入完熟期之前完成收获,保证产量和质量都处于最佳状态。

3.5 施肥管理

玉米具有较为发达的根系,并且根系的生长能力较强,但是要想保证最终收获时玉米种植质量,则需要采取科学的施肥管理技术,保证施肥的充足性,为玉米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保证玉米在各个阶段都可以实现良好的发展。由于玉米的高度较高,所以在大风天气中非常容易出现折断等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农家肥、化肥以及微量元素相互结合使用,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通常情况下,农家肥的施用量在800kg/667m2~1000kg/667m2之间,复合肥的施用量为30kg/667m2,磷肥施用量是5kg/667m2。在施肥过程中需要注意,最好使用田间喷施的方式。在正式进行玉米种植之前,对土壤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调查,确定土壤中的肥力情况,同时确定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肥料需求之间的差异。例如,在孕穗期以及花穗期,施加磷钾肥料,既能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还能保证玉米的种植质量,定期进行人工除草,减少化学药剂产生的负面影响[4]。

3.6 病虫害防治技术

目前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物理防治以及化学防治两部分内容,其中物理防治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范围较广,具有污染性小以及防治效果好等优点。例如,在趋光性诱杀中,充分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一定范围之内放置杀虫灯。重点控制杀虫灯的实际高度,既保证杀虫灯杀死害虫的同时,又避免了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在化学防治法中,主要有喷洒农药的方式,消灭害虫以及病原微生物等,这种方式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只能在短时间之内使用,否则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同时还要对农药的使用数量以及使用频率进行控制,尽量选择污染性较小的农业进行喷洒。另外,对于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的疾病,如纹枯病等,种植人员要利用喷洒多菌灵以及静冈霉素的方式消除疾病和预防疾病,降低玉米在生长中发生病虫害的概率,保证玉米种植产量[5]。

4 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在不同生长发育期,持续时间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强,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玉米的生长发育持续时间较短。而在玉米出苗之前,温度对玉米产生的影响较大,在拔节之后,降水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较大。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玉米生长发育时期,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情况均不同,相关人员需要进行分阶段的针对性研究,采取更加全面的玉米种植技术,提升我国玉米种植水平。

猜你喜欢

持续时间降水量气温
1958—2019年新兴县汛期降水量的气候特征
基于FY-3D和FY-4A的气温时空融合
深冬气温多变 蔬菜管理要随机应变
降水量是怎么算出来的
黄台桥站多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1988—2017年呼和浩特市降水演变特征分析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基于SVD的电压跌落持续时间检测新方法
俄语体与持续时间结构组合规律的认知语义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