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花鼓灯的情感表现特征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022-04-07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曹端丹

艺术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花鼓兰花舞蹈

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 曹端丹

花鼓灯如一面镜子,从中反射出淮河流域的文化、风俗、生活和情趣。今日这深厚的积淀、如此璀璨的非物质文化堡垒并非一蹴而就,时代不断在更替,花鼓灯也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地发展,但花鼓灯魅力依存,人性的真、善、美仍然是亘久不变的主题。真情能打动人、善良能感染人、美德能净化人,因此花鼓灯就是用“情”去体现生活、描述理想,充分抒发了淮河人民的喜怒哀乐,呐喊着淮河人民的心声……本文试以追溯“花鼓之情”的由来,延伸到花鼓灯的情感表现特征,并从中带出对花鼓灯 “民间、课堂”“表演、教育”的理解与思考。

一、安徽花鼓灯的“情与爱”

(一)“花鼓之情”的溯源

“花鼓灯的历史有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妻子女娇十分思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远方眺望,期盼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由于她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启母石”。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就有了花鼓灯。”

(二)悠悠的灯歌,深深的情

只要是有语言的地方,有情感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动人的歌。优美的灯歌是安徽老百姓亲口吟唱并流传下来的,是淮河人民第二门语言。它根系于淮河,从人民中走来,用很单纯却不寻常的方式诠释乡村爱情的朴实与真挚,从歌词中我们“看”到淮河人民的生活写照,“听”出淮河人民的共鸣心声,“品”到淮河人民浓浓的情。如《棒槌打在石板上》,歌词风趣幽默,其中又渗透着丝丝柔情,令人回味无穷。

(三)舞中蹁跹,传情达意

1.角色的精心搭配

舞蹈中“兰花”与“鼓架子”的精心搭配就是“情”系于舞的最好证明。在“花鼓灯”三字中“花”是兰花,指女人;“鼓”是鼓架子,指男人;“灯”是玩灯,即青年男女在歌舞时相互逗趣的情景,所以花鼓灯表达的是爱情,三字蕴含的是男女之间的情感。花鼓灯用它那独特的表现方式,诠释乡村爱情的朴实与真挚。

2.表演形式的精心设计

小花场是花鼓灯舞蹈之精华,是兰花与鼓架子的双人情节舞,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爱”“悦”“戏”“逗”的情感。表演节目包括:《抢扇子》《抢手绢》《抢板凳》等。

《抢扇子》里“扇子”是爱情的媒介,兰花巧用扇子表达情感,“抢”出男女之间朴实的爱情。扇子这一道具贯穿舞蹈始终,扇花纷繁复杂如蝶舞纷飞,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抢手绢》是小花场中独立的传统节目。兰花与鼓架子围绕扇子、手绢的掉、抢、捡展开一系列有趣的舞蹈情节,表现了男女之间相互戏谑和逗趣,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示具有花鼓灯特色的情趣。

《抢板凳》为三人舞,主要表现两女一男之间情感的矛盾冲突。表演中有固定情节,但也可即兴发挥进行创造表演。

花鼓灯舞蹈角色的搭配、表演形式的设计都是为了蕴涵于作品中情感的更好表达。兰花与鼓架子对纯真爱情风风火火、酣畅淋漓的渴望与追求,是花鼓灯热情奔放的化身。

二、情感表现特征在安徽花鼓灯教学中的重要性

无论从花鼓灯的起源,到老百姓亲口吟唱并口耳相传的曲目,还是锣鼓伴奏的舞蹈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花鼓灯的“魂”凝聚在那朴实而真挚的乡村爱情之中。情感是花鼓灯艺术形式的坚实基石,对花鼓灯舞蹈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花鼓灯的情感表现特征在教学中的价值又如一条无形的线牵连着从前、现在和未来。花鼓灯舞蹈的最初“情”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本能,而正是这兼有地域性格、民间特色的人文情怀,才使得花鼓灯魅力经久不衰。

在体味花鼓灯的过程中,从而反思多元文化的时代,舞蹈形成为科学理论需要理性,但肢体是感性的,舞蹈的最初“情”才是源动力,而这份情感好像被我们渐渐所忘却。如何保护这种价值,如何发扬这种价值,对于现今花鼓灯教学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是教一堂课了,它更是这种价值的挖掘者、保护者和发扬者。

(一)对待传统文化:取其花鼓灯“善的内容,美的形式”

对于完善丰富花鼓灯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带着“取其精华”的态度去继承花鼓灯,田野调查便是获取新的知识能源的重要途径。而换个角度说,现今的课堂,是传统民间舞蹈继续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代文明对花鼓灯的消解影响,使花鼓灯传承的土壤正在逐渐减少和沙化,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在“善的内容”中,不能失去淮河的精神;不能忘记自然与劳动赋予淮河人民珍贵的生命与美好的生活;不能丢掉那善良、热情、敦厚、活泼、幽默的性格。在“美的形式”里,应该尊重它的审美情趣,如:穿着“寸子”舞蹈促使脚底干净利索凝练成“溜得起来、刹得住”“流动中的倾拧”“溜起意先行,刹住不间断”的风格特点和形成花鼓灯特有的“三道弯”曲线美。还有“兰花”与“鼓架子”的精心搭配、完整丰富的程序和传统节目、复杂多变的盘鼓技巧等,都是需要好好保存和沿用的资源。不仅是花鼓灯,民间舞的发展都需要去寻找“根”,“根”就是传统,“拿来”传统中好的东西,为我所用。

(二)把这种情感文化找回来

把“情感”找回来,就应该关注“情感文化化”和“文化情感化”。“情感文化化”就是人们的情感更加文明,更加注重提高文化修养。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挖掘民间舞蹈的深层文化。“文化情感化”就是文化的事物融入人的情感。在“文化引领”的时代,民间舞这个事业更要做出“文化”:把民间舞面向社会大众,这样才有生命力;尊重观众,才能促使民间舞事业更加发展前进;“求同存异”,积极地与其它艺术门类互相融合,才能共同发展。

我们的前方正是一条“回归之路”,民间舞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回过头来找“根”的精神。我们清楚地知道民间舞要想继续发展的更长远,回归之路必走不可!以舞尽情,情感也是一种文化,把这种情感文化找回来,寻根也是一种创新……

三、情感表现特征在安徽花鼓灯教学中的运用

理想的教学不是按部就班地把民间的东西直接呈现在课堂,更不是为了好看的动作而丢失最珍贵、最有意义的东西,它应该是用一种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民间舞蹈的改造与变革,把属于花鼓灯的情感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如何运用应该在下面一些内容中得以体现。

(一)丰富的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花鼓灯舞蹈、体会花鼓灯文化的主要材料。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怎样正确地选择和怎样灵活地运用教材,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花鼓灯,与花鼓灯有更亲密的接触,从情感文化的多角度去探索花鼓灯,立体化教材内容就变得尤为重要。

1.基础教材

“舞蹈是一种典型的人体艺术,它必须通过舞者的身体来体现。” 因此,以强调训练学生肢体的花鼓灯基础教材就如同宏伟高楼的地基、渗天大树的深根,它扎实了,才能接受更全面更广泛的知识。从体态、动律、舞姿、步伐和扇花的训练中达到“溜得起,刹得住”“流动中的倾拧”“溜起意先行,刹住不间断”的目的;从情感表现特征中抓住北方的刚劲爽朗和南方柔美风韵,在热烈、奔放、迅捷、灵巧、优美、细腻的艺术风格中体会大兰花和小兰花的人物性格。

2.风格流派

风格流派的补充是基础教材的升华,它更强调从“人”出发的情感综合训练。从北京舞蹈学院黄奕华老师的花鼓灯优质课到花鼓灯专家娄楼老师的传习课,她们不谋而合的都选用凤派“一条线”陈敬之、怀派“小白鞋”郑九如和“小金莲”冯国佩三位老艺人的风格作为典型组合,这不仅说明三种风格有着不同的特征,可以成为花鼓灯代表,而且也证明这三种风格是“寻根掘宝”,丰富花鼓灯教学内容的一大趋势。因此,大学教材要和中专有区别,要更有风格及难度。从不同流派和艺人身上,采蜜炼乳式地整合教材和塑造人物,不仅让学生掌握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表达方式,解决跳舞“摆”动作的问题,而且使理性的教材中更渗透着浓浓的情意。

3.传统片段

传统片段其实是情感文化回归的一种体验。通过《抢扇子》《抢手绢》《抢板凳》等经典段子,让学生体验从人物角色、戏剧情节以及道具运用中映射出的文化、了解花鼓灯各种形式的传情达意。如:传统节目中道具充当着情感传播者的角色,而在教学中学生容易忽略道具其实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因此通过传统片段的回顾,强化道具传递情感的意识,找到前辈们跳花鼓灯时用扇子手绢打情骂俏、表达情意的“舞影”。

(二)多样的课堂形式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因此,从传统花鼓灯中汲取养分,借鉴多样的形式辅助课堂、表达情感。

1.合班的形式

民间跳的花鼓灯永远是兰花和鼓架子搭配而舞,而现在的课堂为了强调训练性,把男女分为了个体班学习。单独把兰花的角色提出来训练,会更加系统与清晰,但一些缺乏舞蹈悟性的学生会容易“自我”,忘掉还有 “鼓架子”存在,就更不用谈什么情感了。因此,回归合班的课堂形式,找回兰花和鼓架子的情感,使男女孩在双人的交流中,真实地感受花鼓灯的情感表达。花鼓灯中还有一些表演形式,当中又有玩、逗的情节和精彩绝伦的盘鼓技巧,这些知识是单独分班学习不来的。合班,重在一个“合”字,教材的选取、课堂组织的形式一定得从男女搭配出发,提炼民间花鼓灯双人舞蹈之精华。

2.载歌载舞与锣鼓伴奏的形式

民间跳的花鼓灯有很多节目是载歌载舞的。现在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涉及到这点,更多强调肢体的“舞”。 单方面的舞蹈教学,现在已经略显单薄了,而载歌载舞这种形式,可以回归利用,尝试融入课堂,去丰富、深化现有的教学内容。尝试把一些流传经典的花鼓灯灯歌选取成为教材,根据歌词情景去编排相契合的舞蹈,固定成为花鼓灯体验课的一部分。这不仅让学生品味其中韵味,而且使经典的灯歌能够保存传承下去。

在传统舞蹈表演时,锣鼓为之伴奏,才能真正体现花鼓灯的风格特点。“花鼓一响,脚底就痒”是花鼓灯民间艺人从事舞蹈事业几十年来发出的肺腑之言。学生组成锣鼓班子为舞蹈伴奏成为体验花鼓灯文化的一种方式,不但为灯歌、舞蹈伴奏,而且边打边舞中,鼓舞融合出花鼓灯的韵味、激情和风格。

(三)生动的教学方法

花鼓灯源于“情”、延续“情”,具有“乐舞一体,戏舞同台”的表演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示范、讲解、纠正的实施过程中更要关注情感的运用,“以情带舞,以舞动情”是花鼓灯教学最重要的方法。

1.示范

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本身,首先教师的示范动作一定要准确到位地把“精彩”做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看完示范后喜欢花鼓灯、想跳花鼓灯。其次教师对于花鼓灯情感“度”的把握也尤为重要:从进入课堂的那一刻开始就要营造属于花鼓灯的氛围,给予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提示准备的某个动作都要赋予花鼓灯特定的情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局限性,不能完全地自我教育、自我感染,教师就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从情感上提示学生自己就是跳着花鼓灯的淮河人。这样,把课堂变为一个体验花鼓灯文化的地方,才能达到“以情带舞”的目的。

2.讲解

语言是最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教师讲解动作时就必须简明扼要、层次条理、充满激情。通过启发式教学,从节奏、声音两方面提示学生去表达动作的情感:

(1)鼓点节奏的心理暗示

花鼓灯的鼓点就像是淮河人民的语言,一句“匡匡一令匡”就能道出当地人的喜悦和幸福。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把它鼓点当做单纯的舞蹈伴奏,但殊不知,鼓点就是舞者心中的潜台词,你说什么样的话,就会跳出什么样的舞!因此,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熟悉花鼓灯锣鼓经,先用嘴喊节奏,念会了再告知鼓点抑扬顿挫中流露出的情感,最后用肢体迎合鼓点,把节奏体现在舞蹈情绪中。因此鼓点节奏的心理暗示去启发舞蹈情感,是花鼓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声音提示法

所谓声音提示,是教师用一种简单形象的“音”模仿动作运动的状态,如:擦步的巧劲,可用清脆短促如撕纸般的“呲”表达;踢跳起步的灵敏快捷,可用利落轻巧的“滴答”表达;大起步之前的紧收内力控制,可用类似皮筋坚韧拉扯长的“咦——”来形容,快速形成舞姿的突射,可用箭飞驰一刹那的“嚓”表达……这些形象的声响使学生能够快速找到学习的捷径,领悟动作的质感。因此教师在行课中,一定要关注声音情感对学生的启发。

3.纠正

纠正就是检验标准的过程。检验学生们对于花鼓灯动作要领以及情感的把握是否合理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问题和耐心负责地解决问题。再到纠正时的细节深入,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地“学”“看”“练”。

“学”:“依葫芦画瓢”就是一个有法可循,有例能源的继承传统的例子。无论是兰花举手投足的姿态,还是眉宇之间的神态,都要照着教师的模样学,待掌握了才能发展和升华,才能依“葫芦”画出自己“瓢”的风格。

“看”:非常重要。这里的“看”指是教师再次示范时,不要盲目跟着动,静下心地跳出来“看”,这样就不会错过很多细节要领,收获也会更多。但在这一过程,需要去思考、比较和判断。

“练”:“练”不是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在舞动,强调心灵的启动便是最好的办法:首先让学生头脑中要有深刻的人物形象,其次体会形象的情感,再者把这种情感转化为自己肢体的驱动力,扎根于身体内部,最后就是自我升华,也就是常说的二度创作。情感不是凭空的捏造,情的触动应该是体验生活、体验情感后的积淀,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健康的去体验生活和情感,“以情带舞、以舞动情”,把“生活情”升华为“舞蹈情”,让“舞蹈情”陶冶“生活情”!

四、结语

花鼓灯中情感的表达并不与其它汉族民间舞相雷同:花鼓灯的情感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温婉秀丽,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可以慑人心魂,流连忘返。因此把握情感的表达在花鼓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时代能遗留下来的是一种经典,所谓经典,它便是一种永恒。花鼓灯能够一直流芳延续,它历经百转千回,成为“东方的芭蕾”,这深厚的文化积淀如同淮河,孜孜不倦,奔腾入江。河可以找到源头,河可以长流不息,民间舞人应该做的是根植于花鼓之情,延续着民舞之爱!

猜你喜欢

花鼓兰花舞蹈
淮岸花鼓情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幸福花鼓
兰花
兰花鉴赏
花鼓灯小唱
我和舞蹈
我爱你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