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狮以载魂:舞剧《醒·狮》的“醒狮”符号表征

2022-04-07深圳大学方锦涛

艺术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舞剧符号

深圳大学 / 方锦涛

大型民族舞剧《醒·狮》自首演以来,好评如潮,并荣获中国舞蹈界最高奖项——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在舞剧的名称上,舞剧创作者在“醒狮”中间加上圆点来将二字隔开,以此对“醒”之强调。从创作者的意图来看,是想达到“立象以尽意”的效果。因此理解“醒狮”这一文化符号便是理解该舞剧的关键。

一、岭南文化的民族情怀与反抗精神

岭南文化具有民族情怀与反抗精神这一重要特征,有来自历史的原因。创作者以“醒狮”为媒介符号,讲述了清朝末年中国人奋起抵御外寇的故事,与岭南文化这一特征非常契合。

从岭南文化自身及其与整个中华文化的关系角度来看,“可以说由于崖山战役而引发、促成的,对于历史兴亡、朝代鼎革的记忆,由此而加速形成并牢固确立的岭南遗民精神,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思想特质,并成为其后许多时代思想变革、寻求新变、坚守立场和价值信仰的思想基础原点和文化心理基础。”①在中国近代历史,列强对中国发动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屈辱的开端,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新的历史篇章。这一历史原因,使岭南文化在历史的激荡中形成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怀与反抗精神。广州三元里的人民有着优良的反抗帝国主义的传统,舞剧《醒·狮》的编剧罗丽将广州三元里设为背景,想替他们说出百余年前广州所发生的动荡风云,表现出在民族存亡之际广州人民奋起抵抗的血气方刚与民族情怀,而这些太过于宏大,因此舞剧从小人物入手,并借助一个文化符号来承载其中的精神思想。

“在艺术中能够在人的心理、生理上引起共鸣的,具有普遍美感和文化品格的形象符号,才是一种符号化的艺术形象语言。它所代表的形式不仅具有形式本身的美感,更具有来自历史、文化、社会、宗教等各方面积淀的内容和丰富的符号意味。”②“醒狮”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民俗文化,便不失为一个代表民族精神和民族形象的绝佳符号,它具有明显的岭南地域特色,有很强的外在审美形态,反映了岭南人民对事物、思想的独特理解。“醒狮”这个文化符号可以说是舞剧画龙点睛的地方,以点带面,铺展而开。

二、“醒狮”符号在舞剧中的体现

狮子在中国的出现是源自西域等地区对中国朝拜时进献的贡品。这些经由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运送的贡狮进入中土后,豢养于皇家深苑,很少被外界所见识,一般民众更是无缘观赏。③因此,“醒狮”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其造型是由人们从狮子原型不断想象和神化而来的。

(一)“南狮”的造型选取

狮子符号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分化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派别:“北狮”和“南狮”。北狮造型朴拙狰狞,外形逼真,粗犷豪迈。南狮造型华丽鲜艳,面颊饱满,活灵活现。舞剧《醒·狮》的造型是取材于南狮的造型。

南狮外形着重“神似”。南狮最独特的外形是头上扎有一只角,角中还可以分为竹笋角、拳头角、金钱角、麒麟角等,这种角狮子既像狮子,又像犀牛、麒麟和虎豹,是各种造型元素的融合,看起来威猛十足。④“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既是中国文人对艺术的一贯追求,也是南狮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正是因为南狮注重“神似”,其外形既像狮子,又有犀牛、麒麟等祥兽的元素,因此舞剧《醒·狮》巧妙地抓住“神似”这一特征,取其形而突显其神,以“狮”为形,以“醒”为神,不仅指代舞剧中人物的觉醒,还指代民族觉醒。在造型的利用上,舞剧舞台上不仅出现了一个庞大的“醒狮”龙骨造型装置,同时也有演员表演的醒狮头道具。

(二)“醒狮”作为一个文化符号

人类创造符号的能力涵盖了所有的文化艺术领域。狮子作为一种动物,在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被不断神化,从作为神话故事中保佑百姓平安的瑞兽到作为一种图腾,再到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技艺活动,继而再以醒狮代表中华民族的崛起,以醒狮象征着民族精神深深铭刻于人们的心中,反映了人类文化世界的符号创造和演进历程。舞剧以《醒·狮》作为剧目名称,借助“醒狮”这一文化符号讲述那段家园惨遭外敌毁坏,人民奋起抵抗的历史。因此“醒狮”在舞剧中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展现在观众面前。此外,舞剧将民族舞蹈与岭南狮舞融合起来,将南拳与醒狮表演中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融入进舞蹈中,以灵动的舞蹈彰显出“醒狮”背后的精神与魂魄。

(三)“大头佛”形象与巾帼佳人

大头佛是舞狮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人物,表演者头戴一肥嘟嘟娃娃面具,身穿大长袍,手握葵扇,一步一扭一摇,边走边引逗狮子,以“逗”舞出各种古怪招式,动作滑稽风趣,给民众带来欢乐。④舞剧中列强的到来使家园尽受糟蹋,血流成河,哀鸿遍野。吸食鸦片的民众个个精神萎靡,在炮火弥漫之际,凤儿只能戴上“大头佛”面具,充当引狮人,在与阿醒、醒母对舞的幸福回忆以及龙少成功戒掉大烟的美好想象中倒下,为国捐躯以唤醒民众。凤儿的突然牺牲霹雳般炸响整个舞台,那块从天而降的大红绸仿佛就是第一幕中龙少为她夺取的红绣球的延伸和舒展,是凤儿的悲情色彩的强化和扩展,它深化了凤儿作为巾帼佳人的凄美形象,也同时增添了舞剧的无限感动与意味。

三、“醒狮”符号的社会行动者意义

舞剧通过“醒狮”这一文化符号,唤起民众的觉醒和选择抵御外敌的决心。对于观众而言,也会由衷点燃熊熊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在观剧之后指导个人行为。这便是“醒狮”这一符号对舞剧人物和观众所带来的社会行动者意义。

(一)舞剧人物的社会行动缘由

1.舞剧人物的文化认同感

“醒狮”这一技艺是由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保存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传承的基础上孕育出岭南地区特有的精神气脉、思维方式、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醒狮表演不仅需要两个人之间的默契配合,还需要整个舞狮团队(如大鼓、群钹、大锣的伴奏)的协力合作,因此以醒狮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醒狮既彰显岭南民众的团结、友爱、奋进精神,又彰显出求真、务善、尚美、韧性、英武等品质。舞剧人物最终选择揭竿而起,向外寇宣战,就是这种文化认同感被激发出来,并通过“醒狮”这一符号产生民族身份的自我确证而做出的选择。

2.舞剧人物的自我确证

舞剧中的人物从麻木畏缩到自我觉醒,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自我确证问题。 舞剧中的人物在还未觉醒之前,没有明显地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民众惊慌失措,凤儿扮起引狮人,即通过“醒狮”这一符号,唤起岭南民众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集体无意识。“一切证明都是他证”。⑤“醒狮”是人所创造的,这一文化符号能成为民族身份自我确证的原因,在于它是生活在岭南文化地区的民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把自己的生命涵养、民族心态、节操气度、行为风范等与醒狮融汇而成,即人的力量与醒狮的形体聚合起来,而这一切又离不开种族、血统、历史、文化、哲思等的熏陶,因此在逆境中能表现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志节。原始人从“非人”到“人”的自我确证是通过人对自己身体的改造,而民族身份的自我确证虽然不用像原始人那样通过劙痕、刺纹等野蛮方式对身体进行改造,但有时候却需要以自己生命的牺牲来获得,舞剧中凤儿的牺牲便是转折点。

(二)“在场”的观众与意义获取

1.《醒·狮》的伴随文本

“醒狮”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被展示出来,必然会涉及观众的接受问题。演出具有即时性、一次性与现在在场性等特征。《醒·狮》作为一部舞剧,在演出过程中必然使“醒狮”这一文化符号的文本意义发生动态变化,而使文本意义发生变化便是与之相关联的文本(伴随文本)带来的丰富阐释项所引发的。

伴随文本包括显性伴随文本、生成性伴随文本、解释性伴随文本。⑥显性伴随文本又包括副文本和型文本两类。舞剧的标题、舞剧的门票价格、舞剧关于“醒狮”的海报、演出时每一幕开始前的字幕介绍都属于副文本的范畴。型文本指明了文化背景规定的文本归类方式,是文本与文化的主要连接方式,观众演出前看到《醒·狮》的介绍便知道这是一部和“醒狮”(文化背景)相关的舞剧(体裁类型),如果再进一步了解,便知道它是以三元里抗英作为故事背景(文化背景)。生成性伴随文本是指在文本生成的过程中各种因素留下的痕迹,包括前文本和同时文本。前文本就是在观看舞剧《醒·狮》前所了解到的关于“醒狮”的部分或全部文化史,如岭南文化与中华文化、南狮与北狮的区别、狮头的扎作工艺、醒狮与南拳的关系、鸦片战争的背景等。同时文本是演出之时,演出文本的上演与观众的参与行为同时进行,观众的行为会对演出文本的生成有所影响,如观众的喝彩会对演员表演起到鼓舞作用。解释性伴随文本是在文本产生之后才出现,对文本起解释作用。譬如,观众在进入剧院观看舞剧前看到的宣传推文,就属于解释性伴随文本,它介绍舞剧的创作背景,展示舞剧的主演人员,呈现舞剧的精彩剧照,为观众留下情节上的悬念,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前往观看舞剧。虽然观众还没看到舞剧文本的生成(演出),但宣传推文在展现之前整部舞剧已经创作定型,因此属于解释性伴随文本。链文本也是解释性伴随文本的一种。如观众看到龙少与阿醒的狮王争霸赛便联想到电影《黄飞鸿:狮王争霸》,即观众主动或被动地与某些文本链接起来一同接受。这些伴随文本都影响着观众对于“醒狮”这一符号“所指”的理解和整部舞剧的接受。

2.舞剧的“空白”符号

在演出文本中,叙述空白可以是演出场面中的某个“空符号”(演出场景中某物的缺失或某物被“标出”),也可以是情节时间空间化结构中的“空白面”(某事件反复上演或省去不演,情节冗余或由打断造成的空缺,即少述、多述、另述等)。⑥例如,观众在观看舞剧《醒·狮》时,舞台上呈现的庞大的龙骨狮头(一个没有进行扑纸、写色、装配的狮头,给观众留下空白),在不同的场景前后移动(从凤儿与阿醒月下生情的地点到龙少与阿醒争夺“高青”的阵地),在灯光上利用点光源从不同发光位置给予照明,从而表达出“狮头”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留白效果。作为舞者活动空间的“狮头”场景与作为舞者行动标志的“狮头”道具,形成了历史文化背景与语素⑦的理解“共同体”,强化了整部舞剧的审美意象的整体性⑧。此外,舞剧以醒母擂响大鼓,带动民众“出狮”作为结尾,但并没有告诉观众“出狮”的结果怎样,从而留下空白符号,舞剧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观众的是热血沸腾的回忆。

3.观众“在场”与社会行动者意义获取

受到戏剧“场”的影响,观众的观看心理、认知等意识或行为表现会作用于整个演出。观众意识是否“在场”以及在哪一层面“在场”的不同情况都会直接作用于观众接受演出的过程,进而影响观众对演出文本意义的理解。⑨观众进入剧院观看演出,这是观众“在场”的基础层面;当观众被《醒·狮》的情节吸引,观众对舞台人物的意识便可停留在作为普通人(演员与我都是普通人,并没有任何差别)、作为演员(如这个演员是否是我喜欢的演员?这个演员的演技如何?等等)、作为剧中人物(如人物角色的性格、行为等)的不同层面,并与其“交流”。观众的意识在不同层面的“在场”都可以导致不同的行为。当观众情感浸入很深,观众的意识便与人物角色进行交流,并产生共鸣,这使得观众假戏真看,如看到花样年华的凤儿铤而走险充当引狮人而牺牲时,会不由自主地落泪。

当然,人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集中,观众的长时间“在场”也会引发短暂的“缺场”“醒狮”这一符号贯穿在整部舞剧的不同情节,在某个情节或时间点上可能会使观众跳出舞剧,投入到相关联的想象之中。例如将“醒狮”与近代以来抵御外辱等历史联想起来,或者将两位男主角的精彩打斗与电影“狮王争霸”的情节联系起来。再如舞剧结尾舞台后方大幕出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一行字,观众的意识会暂时从舞剧跳脱出来,联想到:曾经一段时期一部分岭南人背井离乡下南洋,于是这种“念祖归根”便成为海外华人侨胞的一种特殊情怀,“醒狮”同时也是人口迁移所形成的文化输出的产物,代表着对岭南文化的自豪,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这也是前文所论述的伴随文本对观众意义接受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观众意识的“在场”与“缺场”变动状态可以是一瞬间的,转瞬即逝的。

一般情况下,观众是记不住舞剧的所有情节画面的,走出剧场的一段时间之后,观众对这一部舞剧的印象便停留在“醒狮”这一符号以及少量印象深刻的情景上。也就是说,大部分人还是通过“醒狮”这一符号来保持对舞剧《醒·狮》的意义获取,并作用于日后的社会行动。“醒狮”这一符号贯穿舞剧的始终,成为了历史的“他们”与当下的“我们”对话的桥梁。故事中的人物既是历史的亲身经历者,也是当下“我们”对话历史,反思民族性格时的映射。

四、结语

舞剧《醒·狮》在创作中秉持“立象以尽意”的理念。“象”就是“醒狮”这个符号形象,这个符号形象是创作主体与外物的相互感应,是情感的酝酿和生成,同时交织着理念、哲思。创作者选取“醒狮”最直观的狮头造型,融入艺术想象的积淀,通过对“醒狮”这一符号的组合、加工、改造,使醒狮从生活形象到艺术意象的飞跃,并最终以“醒狮”这个艺术符号铺陈展开,贯穿舞剧的始终,凝聚强大的精气神。“醒狮”这一符号使舞剧人物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觉醒,获得民族身份的自我确证,并揭竿而起,击鼓出“狮”,为家园、为民族、为国家而向外寇宣战。对于观众而言,舞剧《醒·狮》的伴随文本、空白符号以及观众在不同层次的意识“在场”,都影响了对“醒狮”这一符号乃至舞剧的意义获取并产生社会行动者意义。“醒狮”这一符号承载着民族的魂魄,是历史的“他们”与当下的“我们”对话的桥梁。

注释:

①傅华.岭南十章——岭南文化简明读本[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

②冯刚.艺术符号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

③谢中元,黎念忠.南海醒狮的历史、文化与技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

④曾应枫.舞动南方:南派醒狮[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⑤易中天.艺术人类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⑥⑨胡一伟.戏剧:演出的符号叙述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

⑦舞剧的语素即舞剧的语体要素,是舞剧创造的结构要素之一,舞剧的语素包括独白(独舞),对话(双人舞)、鼎谈(三人舞)、群言(群舞)。

⑧于平,刘海栋.民族的尊严 醒狮的魂——大型民族舞剧《醒·狮》[J].舞蹈,2019(1):61-65+60.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舞剧符号
百科全书舞剧
岭南文化名家
学符号,比多少
舞剧《瑞鹤图》剧照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与岭南文化的教育
基于岭南文化的生态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