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EPC模式下厂区道路雨污水设施空间优化配置研究

2022-04-05周伟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EPC模式优化配置

周伟

【摘要】雨污水设施主要负责污水、雨水的排放、污水的处理等,属于厂区规划的重点内容,在消除厂区环境污染,维持厂区稳定与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EPC模式(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作为一种总承包模式,可以使整个工程项目设计与管理更加集成化,确保工程高效开展,因此该工程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组织与设计环节属于重点内容之一,在组织与设计环节优化配置空间利用,可以提升整体工程效益。雨污水设施属于厂区道路工程中最为重要的设计内容,对其优化配置进行探究,可以提升整体厂区道路工程质量。本文以白平大道雨污水设施空间优化配置为例展开研究,希望可以为雨污水设施的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EPC模式;雨污水设施;厂区道路;优化配置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5.046

设计工作是工程项目建設的初始阶段,属于EPC总承包模式下的重要环节,通过完美的设计,可以为后续采购、施工、安装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可靠性及安全性,因此保证工程设计质量至关重要。道路雨污水设施直接影响到道路洪涝等情况的发生概率,对道路整体质量影响重大,且厂区道路占地面积较大,出于节省空间、提升道路质量等方面考虑,需要充分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对雨污水设施进行空间优化设计。在雨污水设施空间优化设计时,需要充分尊重相关设计原则,并充分分析厂区工程项目具体特点,贴合工程实际情况,保障雨污水设施空间配置质量。

1、 工程概况

白平大道道路为城市主干路,EPC模式,双向四车道,红线宽度40m,设计速度40km/h,呈南北走向,北起于横一路,南延伸交多条道路,终点止于桩号 BP K4+675.78 处,道路全长 4675.78m。本次排水工程设计内容包括污水工程、雨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海绵设计等。该工程施工区域处于北回归线以南低纬度地区,境内受东亚季风环流控制,夏季台风暴雨多,冬季少雨,偶有低温霜冻,无霜期长,夏长冬短,总降水量约 1400mm/年。境内地表水有九洲江、南流江、郁江等水系,大小河流众多,总集雨面积为 3.836×109㎡,年平均总径流量为 32.69×108m³,对道路雨、污排水工程质量要求较高。

2、 厂区道路雨污水工程设计

2.1 排水设计原则

为保证该工程项目雨污水工程整体质量,结合项目所处区域全面降雨情况,按照如下设计原则进行雨污水工程设计:(1)雨水管铺设。在雨水管铺设上,需要充分结合道路情况,于道路红线范围内进行雨水管敷设,遵循低水地排、高水高排原则考虑雨水排水问题,并就近排入雨水管(渠)或现有水体中。工程设计中,控制雨水管道起点埋深在2.5m左右。(2)污水与雨水管设计。在雨水管与污水管设计中,应尽量减少污水提升泵站建设数量,按满流设计雨水管,按照非满流设计污水管。(3)本工程雨、污水管道汇水面积设计,以规划用地性质、现有规划路网及现状为依据进行划分。(4)污水管沿规划道路敷设。分区集中污水后,通过污水管将污水排入处理场,管道铺设在道路红线范围以内[1]。充分利用地形高差进行污水排水设计,尽量使用重力流排水,污水管道起点埋深在3.0m左右。(5)排水管设计上参照《广西玉林白平产业园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雨污水管道横断面位置图等。

2.2 排水现状及初步排水规划

本项目属于新规划片区,位于白平产业园,道路两侧以林地、水田为主,沿线不涉及其他现状排水管涵设施,采用明沟排水方式将雨水排入附近沟渠,最终排入附近水系。考虑到该区域当前无生产废水、生活废水,零星排放的污水依地势随雨水散排。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初步设计污水规划、道路排水规划如下:(1)污水规划。白平大道污水规划分段收集排放,污水管采用重力流,自北向南经规划线路,最终排入下游水管网系统;(2)道路排水规划。雨水规划中分段收集排放,自北向南排入北侧规划河道,最终排入下游规划雨水管网系统。

2.3 排水工程设计

按照相关规范,结合本工程具体特点,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道均分布在道路双侧。结合GB50289-201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要求及各种管线功能,均优先布置雨水管道,辅道下尽可能避免水管穿越主干道的情况,道路红线宽度设计为40m,道路双侧非机动车道下布置雨、污水管,距中心线12.5m,污水管距离道路中心线14.5m。

2.3.1 雨水工程设计

结合本工程道路工程标准横断面特点与路幅,采用双侧布置雨水管方式,距道路中心线12.5m布置雨水管,按照120m/个设置检查井,管顶平接方式进行井内管道连接,各相交路口、沿线适当预留支管,雨水管径选择d600~d2200,水管埋深2.0m~5.3m,分段收集排放,最终排入下游规划雨水管网系统。为尽快将路面雨水排出,按照45m/组设计双篦雨水口,就近排往雨水检查井[2]。雨水口设置在各相交路口,调整设置最低点,靠近道路纵坡变坡点的雨水口须调整至纵坡最低点桩号位置。采用C15低标号混凝土回填雨水口周边0.5m范围,压实度以路基设计标准为准,平口管雨水口连接管采用Ⅱ级钢筋混凝土,连接管管径为d300,坡度为0.02。

2.3.2 污水工程设计

根据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特点与路幅宽度,污水管布置于道路双侧,距离人行道路缘石1.5m,检查井设置方式同雨水工程。同时也根据沿线及各相交路口情况,预留支管,方便周边污水接入。污水管径为DN300~DN400,埋深3.0m~7.2m,分两段收集排放,最终排入下游规划污水管网系统。

3、 基于EPC模式下的厂区道路雨污水设施空间优化配置策略

该工程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工程排水设施的重要性,结合工程模式特点,在施工前,对雨污水设施空间进行优化配置,从提高雨污水收集与排水效率角度出发,运用检查井、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管材优化配置、防坠网、海绵等设计,完善该工程排水设计,提升整体雨污水排除与处理效率。

3.1 检查井设计

结合本工程实际特点,设置雨水检查井及相关辐射设施。雨水检查井设计采用混凝土结构。根据检查井盖所处位置不同,设置井盖高度,以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并确保其美观性,提升整体排水工程综合效益。当检查井盖处于人行道路、道路范围内时,井盖顶面同路面持平,当井盖处于绿化带范围内时,顶面高出原地面0.20m。为确保检查井质量,施工时洞口防护应坚固、到位。排水检查井采用先路基回填后开挖施工检查工序,待检查井建设完毕后,进行排水检查。同时在检查井设计上,为了满足后续使用需求与安全性,所有检查井井口位置设置防坠网,井座与井盖使用复合材料,将爬梯设置于井内,并避免爬梯出现生锈腐蚀等情况,确保检查井整体质量。

3.2 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设计

该工程在整体设计中,尽可能借助地势特点进行污水管道与雨水管道设计,以减少污水提升泵的使用,但整个过程中出于对地势发展及未来居民区发展等角度考虑,设计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以便提升整体污水处理效率及道路排水工程整体效益,以实现雨污设施空间的优化配置。之所以选择一体化预制泵站,是因为其与传统混凝土泵站相比优势较为明显,提升泵站方式系统集成化程度较高,较之传统泵站占地面积更小,施工量也较小,可广泛应用于绿化带、室外、道路等场所;还可以通过智能化泵站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实现无人值守,节省后期运维所需要成本;采用CFD模拟设计实现自清洁底部功能,最大程度避免了臭气对泵站产生影响,节省了安装除臭装置所需要的资金;配合水泵的抗阻塞性能,泵站坑底集中,集水坑内不会出现淤泥沉积。在污水提升泵选址上,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为尽可能节省空间,提升空间利用率,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靠近排水系统需要提升的受纳管道和管段;(2)选择地势较低点,以便减少管道埋深和泵站挖深,确保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符合整体排水工程设计要求。结合 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新建污水提升泵2座。

3.3 管材优化配置

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管道工程占地面积大,耗资大,为提升整体雨污排水设施空间优化配置,对本工程所需要的管材进行优选,在满足工程实际要求的情况下,选择更有利于整体排水工程需求的管道。该工程要求所用板材满足以下要求:排水管渠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必须不透水;耐磨损、耐腐蚀;排水管渠内壁整齐光滑,尽量减小水流阻力;排水管渠尽量就地取材,考虑快速施工需求,降低施工与运输费用等。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以及市场上当前现有的多种管材,从管材性能、使用运输及施工成本等角度对钢筋混凝土管、金属管、塑料管等多种材质管材进行比对分析。结合不同工程,对管材需求有较大差异,从工程整体效益出发,最终雨水管道管材选用推荐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重力流污水管道推荐选用HDPE双壁波纹管,压力污水管推荐选用聚乙烯PE100管。

3.4 防坠网设计

该工程在道路雨污水设施空间优化配置上,需要安装检查井、阀门井等设施,考虑到这些设施井口位置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为避免车辆或行人出现坠井情况,选择安装防坠网。参照同步设计、施工、验收等原则进行建设。考虑到防坠网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为延长其使用寿命,选择高强度聚乙烯防腐耐潮材料,3股及以上单绳制成网绳,网体由直径8mm的网绳组成,单绳拉力在1600N及以上,防坠网直径为600-800mm,网目边长为10cm及以下,承重300kg及以上。网绳断裂强力≥3000N,耐冲击网绳不断裂≥500J[3]。整个设计过程中,使用的挂钩螺栓为304不锈钢材质,螺杆直径8mm,长度≥125mm,前端带挂钩。在防坠网挂钩螺栓安装上,需要控制在距井盖25cm深处8个井筒壁膨胀螺栓空位,顺着圆周均分在同一水平,钻孔至适合膨胀螺栓深度,并对孔洞进行清理后,将膨胀螺栓插入。待膨胀螺栓处理完毕后,对膨胀螺栓做防腐处理,螺栓杆与膨胀螺栓钩缝隙小于1.0cm,挂钩空隙1.0cm,拧紧并确定固定良好后,将防坠网悬挂。防坠网安装完毕后,要定期对其进行检查,以确保防坠网固定良好,可正常使用。

3.5 海绵设计

本工程设计中,结合道路横断面布置情况,引入海绵城市新型设计理念,使用人行道透水砖铺、人行道生物滞留带等设计作为“海绵”结构,在提升雨水整体利用率,提升道路排水工程质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采用“海绵”结构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其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作用。整个工程设计与施工严格参照CJJ/T190《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等规范进行。同时从整体成本考虑,应在工程施工开始前进行整体优化安排,并对所用设施成本进行预估核算,制定出科学系统的施工计划,以指导后续施工顺利推进。

3.6 结构整体空间优化配置

该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涉及多种雨污水设施,为保证整体空间上不显得拥挤,并保证整体排水工程质量,对各个雨污水设施位置与施工进行优化。在雨污水设施位置上,从设计角度出发分析道路与雨污水相關设施之间的关系,参照相关标准对每个位置进行细化,尽可能避免各工程出现交叉等情况。同时在结构整体空间设计上,采用GPS定位技术、BIM技术等对道路雨污水设施空间进行整体分析,精准确定每一个设施具体所在位置,并制定与完善质量控制标准,保证施工与设计一致[4]。除了设计与施工外,在厂区道路雨污水设施后续维护方面也不可以忽视,根据雨污设施使用情况,采取定期不定期检修等方式,进行维修,确保各项雨污水设施能够正常使用。

3.7雨水排水模式优化

在厂区雨水排水模式优化上,充分利用地势坡度,将雨水排入河道,要求河面防洪标高在排水口的位置做标记,以便于全面掌握雨水排水情况,充分结合厂区情况。在雨水管网分区设计上,根据地形和河流情况,分散集水、低水低排、就近排放等,将白平大道道路同周围厂区综合设计,优化设计雨水分区6个,设置在道路两侧、河岸两侧等进行设计,尽可能将区域雨水通过设置的排水口排出,详见雨水系统分区图(见图1)。将道路临近厂区雨水汇总区域分为6个区域,最终将汇入道路雨污排水管道之中,最终将雨污水尽可能汇总到污水处理区域,确保污水可以及时得到处理,在满足相应标准后排出。

道路两侧、雨污水汇总区域污水干管道设计上,充分结合区域特点,根据污水情况,适当选择相应的污水管道管径。主干管敷设在白平大道道路两侧,通过主干管输送污水至污水处理厂,污水管道管径从300mm逐渐增大到800mm,具体管网设计见图2。一共设计污水主干管6条,每条主干管管径不同,尽可能贴合厂区需求,在节约材料的同时,满足厂区雨污水设施使用需求。(1)污水1号主干管,设置其管径 d=300mm,约3.765km长,自大厂路东端开始,沿着横穿路线不断由东向西敷设至主干管;(2)污水2号主干管,设置其管径 d=300mm,约2.115km长,长门街东端起点,沿长门街由东向西敷设至主干管。(3)污水3号主干管,设置其管径 d=300mm~400mm,约2.548km长,向阳路东端起点,沿向阳路由东向西敷设至主干管。(4)污水4号主干管,设置其管径 d=300mm,约1.568km长,文姬路与北环路交叉口起点,沿北环路由东向西敷设至主干管。(5)污水5号主干管,设置其管径d=300mm,约1.785km长,青羊路东端起点,沿青羊路及青灞路由东向西敷设至主干管。(6)污水6号主干管,设置其管径d=300mm,约2.124km长,温泉路东端起点,沿温泉路由东北向西南敷设至主干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EPC模式下的厂区道路排水工程设计,需要充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在雨水工程设计、污水工程设计方面参照相关国家与行业标准,以全面提升整体排水工程质量。另外,为实现道路雨污水设施的优化配置,在雨污水设施使用与设计上,可以结合道路排水工程需求,采用检查井设计、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设计、管材优化配置、防坠网设计、海绵设计、雨水排水模式优化等进行结构整体化空间优化,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1]魏方华.铁路站场排水设施数字化关联设计方法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16(5):1337-1342.

[2]羅桃.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区雨污水净化处理系统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9):160-165.

[3]曾飚,孔炜.海绵城市的雨水综合回用在浦东现代设施农业园区的应用初探[J].上海水务,2016,32(1):7-9.

[4]王政然,高欣,孙志伟.平板显示产业园区事故雨污水截留设计实例[J].给水排水,2019,45(1):55-58.

猜你喜欢

EPC模式优化配置
EPC模式下国际工程风险管理收益率的研究
工程总承包(EPC)模式下光伏电站建设应关注的重点
EPC模式下管理工时统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试论EPC模式下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费用控制
浅谈EPC模式下如何有效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电网无功补尝的优化配置分析
论我国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
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研究
合理配置QoS改善校园网络环境
油田EPC模式下总承包工程结算的重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