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

2022-04-03万萍单艳芬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万萍 单艳芬

【摘 要】为全面深化“三教”改革,完善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有效解决教学团队存在的合作基础薄弱、“双师”结构不完善、产教融合资源欠缺、校企共同体尚不成熟等问题,广大职业院校应在实践中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团队互生共适、重构课程体系、改革育人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双向流动,形成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长范式。

【关键词】职教改革;“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0-0037-06

【作者简介】1.万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0)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自动控制技术;2.单艳芬,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0)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数控加工技術。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中强调,要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1]提升团队教育教学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打造一支适应行业发展、技术升级转型的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进而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常州刘国均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教学团队将以“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示范引领、服务发展”为宗旨,以聚焦行业、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与服务领域为重点,以建成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目标,着力推进骨干专业(群)内涵发展,努力提升教师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价值功能

(一)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协同创新适应产业需求

教育之本在于育人,是“服务人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专业设置的指导和监督下,各高职院校应开设符合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专业课程,全力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则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成为大国工匠、技能大师和能工巧匠。

(二)转化团队优质建设成果,示范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仍处于借鉴国外经验阶段。[2]但仅是借鉴而无创新,也将阻碍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践行者和执行者,应积极参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成果申报、“精英”引培工程、“骨干”提升工程等,并在该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优势,形成各具风格的教学特色和更多有针对性、可复制的经验成果,逐渐推广应用于全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3]

(三)增强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保障“双高计划”项目落地

“双高计划”对师资水平及教师团队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需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励,需配备高水平专业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创新团队。[3]职业院校在建设过程中,要紧跟政策措施寻找自身弱项,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思路、教师团队培育和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办学实力、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能力,打造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无成熟建设经验可资借鉴,尚处于探索阶段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秉持“择优遴选、培育建设一批,优中选优、考核认定一批”的总体思路,[4]但对“双师型”教师却没有明确的官方界定和完整的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这弱化了团队建设中的可操作性,若不及时更新团队的运行机制,极易导致建设目标偏移。例如,人才引进、工作督导、梯队建设的不完善将导致团队组建壁垒难以消除,激励制度的缺失会制约教师的积极性。由于尚无成熟的建设经验可资借鉴,各地各校仍处于建设的探索阶段。

(二)团队合作基础薄弱,“双师”结构尚不完善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职业院校的生师比为19.54∶1,“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9.7%,未达合格标准,存在缺口大、数量短缺、结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5]职业院校的教学团队多以学科专业特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分工,团队成员会随专业课程的变化而变化,对形成稳定和科学的组织结构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包括团队成员间的合作观念、团队凝聚力、职业认同感、职业满足感、兼职教师参与度等。

(三)产教融合资源欠缺,校企共同体尚未成熟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建设“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关键路径,但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校企命运共同体尚未形成。尽管在相关文件中提及鼓励企业工程人员兼职教师工作,但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法规。企业很少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工作,学校教学团队和企业团队的沟通交流仍浮于表面,并未将双方的优质资源在团队建设中完全利用。在“学校有需求、企业有驱动、政策有支持”的现实条件下,如何推动企业高技能技术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职教20条”提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高水平”对职业院校教师在更新学科前沿知识、提升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新形态和新模式的课堂教学、参与优质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构化”则强调吸纳专业对口的企业技术人员、行业领军人物、技能大师、教学名师、学术技术带头人、创业导师等组建“多元结构教师团队”。各职业院校要以专业建设、项目建设、大赛平台等为载体,依托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以科研推动教学改革,以创新推动专业发展,尊重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将分类培养和重点打造相结合,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平台,打造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高端人才培养梯队。

“职教20条”“双高计划”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和相应建设项目的启动,既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了新视角、新模式和新平台。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可以开启双向常态化交流,一方面选派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以实践顶岗、项目研发、兼职任职等方式,开展产学研训一体化岗位实践;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导师以兼职任教、岗位特聘、合作研究等方式,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主体作用。通过启动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以学习研修为阶梯、以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育科研为载体,通过专家指导、教学研讨、名著研读、案例分析、课题研究、学术考察等培养形式,促进其在专业发展上取得成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基于职业逻辑,重构教学创新团队组织

教学创新团队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高质量发展教师团队需要不断革新教学理念、转变身份观念、强化身份认同,明确角色定位。学校可实施高端领军人才引聘、高水平“双带头人”培养、高素质骨干教师成长、高起点“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等,按照分类分层管理培育标准,进行差异化的培养培训,助推教师向“团队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此外,还应尝试构建教师发展内部事业矩阵,探索建设专业群平台课程组、专业技能集训组、创新名师工作室等分工协作的多样化教学组织。

(二)实行多措并举,开拓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途径

为积极提升教学团队的战斗力和竞争力,充分运用组织建设规律,综合多项举措,探索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树立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价值观,突出精神层面的凝聚力;二是引领团队成员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全方位合作,突出技术技能的传承与创新;三是明确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等的工作职责,突出团队合作中各自能量的发挥;四是促使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深度沟通,形成互利共赢、开放合作的战略理论与政策,突出团队建设目标的统一性。

(三)完善保障条件,提升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水平

建立健全教师发展条件保障机制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要跳出原有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对传统基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队伍优化、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经费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坚持开放、共享、自治的办学思路,提升团队自主权,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一是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构建“资源融通、供需协调、利益融合、愿景统一”的产教融合平台。二是将校企合作转变为平台组织内部合作,共同打造高素质人才培养新基地、行业领先技术创新高地、文化传承发扬新高地。

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健全政策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1.突出政治建设,确保团队发展方向。

面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职业院校应坚持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放在团队建设首位,实施思想铸魂、课堂育德、典型树德、管理立德“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工程,将师德规范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全员培训。[6]发挥党委教师工作部门统筹师德师风建设职能,着力健全师德涵养教育、师德文化宣传、师德考核激励、师德监督惩处等机制。严格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落实到人才引进、职称评聘、岗位聘用、聘期考核、项目申报、评优奖励等环节和教师管理服务工作的全流程中。

2.整合人才资源,确保团队结构合理。

遵循教师个体成长和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依托职教集团组建校际协作共同体和校企命运共同体,汇聚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资深教育学专家等多方资源,打破校企人员互聘资格界限,形成校企人员专业资格互认、资源共享互通制度,探索教师团队分工协作的教学模式和企业技术人员协同创新机制,解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现代职业教学改革、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等问题。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等多种形式,积极发挥“传、帮、带”的示范功能,促进教师对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内容的学习与传承,帮助教师从新手到熟手、从骨干到专家型教师的持续成长,以提升团队整体实力。

3.优化管理制度,确保团队责任落实。

教师团队管理机制应从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物理结合向协同创新的社会融合转变。以师德师风为基础,以政策法规为依据,以项目任务为牵引,把团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明晰各自分工,全面落实各自职责,促进校企双元育人,并侧重标志性成果的产出与突破。制定适应团队高水平发展的教师行为准则,精准定位企业角色、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拓展校企合作深度,逐步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专任教师定期社会实践、企业人员参与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或实习实训中心等制度。制定薪酬分配动态调整机制,以知识、技术和专利等要素作为收益分配的重要指标,以能力强、绩效优、贡献大为导向,实现多劳多得、优绩優酬。[7]

(二)推进互生共适,保障协同发展

1.“精英”引培工程,发挥名师领航作用。

着重突出名师引领的主体培养方向。名师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在教研思考和教学实践中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创新意识,是专业领域或学科研究上的标杆性人物。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依据智能制造企业“技术模块”重组“结构化”教学团队,依据“企业项目”组建“专门化”科研小组,参照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重构“技术模块+X融合”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多层梯队递增的名师教学团队。

2.“骨干”提升工程,积蓄长足发展能力。

强化对青年骨干培育的主体要求。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校企合作联盟等,开展青年教师集中提升系列培训活动,为青年教师建立专业发展成长档案、制定个体发展规划,记录教师成长轨迹。教师们通过参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创新产品生产等专项任务,提升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通过参与教师职业能力进修、专业教学标准等培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通过参与1+X职业技能等级专项培训,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构建从校内到校外、从国内到国外的教师成长平台,培养一批爱岗敬业、一专多能的青年后备人才。

3.“琢艺”建设工程,优化专兼互补结构。

一是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邀请兄弟院校、企业人员、科研专家从多维度构筑知识建构链,实现“平等对话、知识共享、合作共创”。二是聘请行业企业高端技术人才与学科带头人共同完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聘请行业企业实践专家与骨干教师共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聘请行业企业技术工程师和教学能手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技术交流,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和教学新秀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实施和教学资源开发。三是培养校企双向任职的“双师型”教师,开展专任教师“强技”训练、兼职教师“琢艺”提升工程。

(三)完善条件保障,助力持续发展

1.打造教师发展中心。

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下,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结合“以人为本、自我发展、研究引领、实践提升”的理念,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推进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改革、质量评价等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聚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2.建设一流条件。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以“集约建设、开放共享”为原则,充分调动各级政府、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共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科创资源等功能于一体,推动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

3.建立“政策特区”。

跳出传统管理模式的桎梏,坚持开放、共享、自治的管理思路,建设政府、社会和学校三元融合的管理格局,尽可能在人才引进、队伍优化、成果转化、经费分配等方面“放权”,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创设先行先试、边建边改的政策环境。

(四)输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长范式

1.形成分层分类教师培养体系。

健全教师发展制度,构建完整的职业发展体系,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工作设计教师培训内容,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求,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建设,贯彻习近平教育思想,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联动的培训体系,分类分层分岗实施教师培训。

2.形成专业特色,创建教学品牌。

高职院校应将自身建成技术技能积累的资源集聚地,把高质量放在突出位置,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各高职院校应对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技术发展,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更新办学理念,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推进重点专业建设,坚持与行业发展同步实施,构建专业集群,以创建特色专业和品牌课程辐射带动其他专业的产业化发展,实现专业集聚效应和全产业链的覆盖,为企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也为行业企业在职员工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终身学习与培训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20〕8号)[EB/OL].(2020-12-25)[2021-09-1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2/25/content_5573186.htm.

[2]教育部等四部门.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师〔2019〕6号)[EB/OL].(2019-10-18)[2021-09-17].http://www.gov.cn:8080/xinwen/2019-10/18/content_5441474.htm.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2-13)[2021-09-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4]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教师函〔2019〕4号)[EB/OL].(2019-06-14)[2021-10-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6/t20190614_385804.html.

[5]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遴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通知(教师司函〔2019〕35号)[EB/OL].(2019-06-10)[2021-10-11].http://www.moe.gov.cn/s78/A10/tongzhi/201906/t20190610_385186.html.

[6]潘海生,周柯,王佳昕.“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战略定位与建设逻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42-147.

[7]葛道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9-23.

本文系第四期江蘇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产教融合五年制高职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为例”(ZCZ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双师型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美育教师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求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