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赋能:学习方式变革新范式

2022-04-03王润清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智慧校园学习方式

【关键词】智慧赋能;学习方式;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0-0028-03

【作者简介】王润清,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苏州,215000)副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来临,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融合创新、智能引领是其主要特征。5G、虚拟现实、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海量学习资源的触手可及,多重交互性的个性学习场景,使学习者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给教育带来了系列学习方式的变革。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智慧赋能的学习方式变革已从个体学习转向课堂教学,对学校发展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以下简称“金阊实小”)“基于智能化教育场景的智慧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课程应用优势,营造“学生—教师—课程—环境”之间的多维交互场景,打造“互联网+”时代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新样态,变革学生学习方式,诠释了智慧校园建设的示范意义。

一、智慧赋能的内涵

赋能,最早是心理学中的词汇,旨在通过言行、态度、环境的改变给予他人正能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和潜能。[1]在笔者看来,智慧赋能即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智能化环境,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学习方式是学习主体作用于学习客体的方式,即学习的发动、运行、转换的机制和过程,是由学习主体、学习中介及学习客体三大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2]103在“互联网+”时代,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首先,就学习主体而言,学生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学习行为均发生了改变,多渠道的知识获取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路径,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其次,就学习中介而言,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学生的学习空间变得多场景智能化,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最后,就学习客体而言,海量网络资源的推送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此时,如何选择正确的学习内容则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考验,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数据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多点互动且直击“痛点”的评价方式将大幅提升学习效率。

由此,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将被以“学生、场景、资源”为中心的教学供给方式所取代。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利用智慧赋能在时代变革中占得先机,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智慧赋能的理性思考

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通过合理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使信息化基础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智慧赋能促進了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了区域教育公平的实现。笔者尝试通过剖析金阊实小“基于智能化教育场景的智慧课程建设”的过程,对智慧赋能学习方式变革进行理性思考。

(一)智慧赋能的范式呈现

提升育人水平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金阊实小的成功之处在于把握了技术与育人间的关系,找准了实施的切入点。首先,金阊实小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集成化、智能化、开放性的学习场域和互动式虚拟场景,将学校变成一个全时空的学习、研究场域,实现了智能化教育场域内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全方面的链接,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金阊实小以开发多维度课程体系为抓手,厘清信息技术与学科发展的关系,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特色化两个层面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智慧课程。在智慧课程体系中,学校一方面创造性地从落实国家课程入手,引入项目化学习概念,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并尝试跨学科融合教学,形成了人文、科学、思政三个融合课程模块;另一方面建立了校本拓展智慧课程,使之成为国家课程的深化与延展,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智慧赋能的价值所在

金阊实小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注重“软硬兼施”,使其成为区域智慧校园建设的成功范式,值得推介。

一是有效整合了学校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空间。学校将信息技术与创新研究融于一体,赋予智慧教室更多功能。比如学校建设的“智慧课程教研中心”,既是教师的数字研修坊,又是师生创新教学实验室,更是学校数据分析实验室。智慧教室的建设呈现出“一室多用”的态势,在为学生创设智能学习场景的同时,大大节约了建设资金。

二是解决了有效评价中的问题。学校借助数据分析平台,解决教师数据收集烦琐、分析不全面等教学痛难点,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学生学业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身发展情况,及时提供在线帮扶;帮助学校管理者全面把控教学质量,及时实施管理干预;帮助决策层清晰掌握区域教学生态,统筹规划教育资源。

三是准确把握了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度的问题。有些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会走入“唯技术”的误区,将智慧校园打造成高新技术的展示馆。而金阊实小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给予信息技术准确定位,始终将技术定位于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学校依托信息技术打造丰富而真切的智慧学习场景,推动学生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让学习回归本质,营造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属于未来的智慧学习生态圈。

三、智慧赋能的逻辑规划

既然智慧赋能的学习方式变革是学习主体的价值诉求,也是学习客体、学习中介的必然选择,那么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有了朝向。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把握智慧赋能,关注文化参与、具身参与、翻转参与,或许是突破智慧校园建设瓶颈的重要途径,是加速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

(一)文化参与

文化是智慧校园建设的灵魂。首先,要树立起“信息是新文化”的观念。将文化与学生相结合,智能学习空间才能真正为人所用,智慧课程才会真正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其次,要转变技术观。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既是学习中介,又是学习客体,这样的理解才更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变革。最后,要在课程建设中融入文化。基于学校特色的文化传承更容易凝心聚力,用文化去充实课程的精神,厚植文化底蕴,助推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具身参与

具身认知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概念,也称“具体化”,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在学习过程中身心的正向引导有助于提高学习效能。因此,笔者主张学习者身心的积极参与,强调正向引导,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将是变革学习方式的价值实现。具体来说:一是提倡智慧赋能的项目式学习,二是提倡基于真实场景的深度学习,三是提倡多场景的泛在学习,四是提倡数据赋能的智慧学习。

(三)翻转参与

学习方式本身是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选择和学习活动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定型化实践样态。思维方式变革是学习方式变革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根本动力。[2]104翻转参与,一是翻转学习主体。在课程实施中,借力技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甚至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个性化教学以释放学生潜能。二是翻转思维方式。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过程理解,关注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新人。

在长期的实践中,金阊实小将智慧教育与学科教学、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整合学校信息化资源,营造智慧环境和阵地,在智慧教育科研化、系统化的推进中努力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的素养得到了提升,教师的水平得到了提高,学校得到了高质量发展,成功诠释了区域教育公平的校本实践。

【参考文献】

[1]董明发.以新思维新方式推进全党大学习[N].学习时报,2018-09-28(6).

[2]李红梅.“互联网+”时代“新”学习方式的价值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17(6).

猜你喜欢

智慧校园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研究
基于B/S结构的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智慧校园”浪潮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与设计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智能云教学系统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