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学校实践课程建设的研究初探

2022-04-02刘永飞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个性化发展实践课程家校共育

刘永飞

摘   要:初中实践课程进入课堂,将国家设置的统一课程与课外实践课程相融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优良家庭氛围和学校氛围,服务于家庭教育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并形成初中学校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构建初中学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两项。通过初中实践课程建设视角与家校共育的视角,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得出相关实践结果,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关键词:初中学生;实践课程;家校共育;个性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06-0015-04

一、初中学校实践课程建设提出的背景

和平安宁的新时代赋予了教育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每一位教育者的光荣使命。

初中学生与小学生和高中生不同,正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身心发育还不成熟,情绪情感丰富而强烈,自我意识增强,极易产生逆反心理,有许多成长中的烦恼。学生个体可能面临留守状态、父母离异、网游控制、肥胖、近视、心理疾患、人际关系疏离、学习困难、情感困扰等诸多人生难题,严重制约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面临诸多挑战,许多困境需要破解。“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学校教育不仅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奠基,也为每个家庭的幸福未来奠基,更为国家培养合格优秀的建设者。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基于以上思考,张家口市第16中学“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丰富而有趣的实践课程,来避免超前教育或过度教育,减轻学生压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方面,通过家校共育大讲堂的形式,家校之间坦诚沟通与持续对话,纠正家长的一些错误理念,为其提供切实指导和有效帮助,以此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使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学生成长。另一方面,因材施教,通过国际象棋、书法、足球等实践课程进入课堂,将国家设置的统一课程与课外实践课程相融合,互为表里,相互支撑,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成为有高雅兴趣爱好、身心健康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奠定坚实基础。

二、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

通过知网搜索,家校共育论文有22篇,而针对初中学生的家校共育论文未有搜索结果。按照词条“初中课程”“国际象棋”检索,未有结果,只有《青岛日报》的报道《棋学相长成就特色》中谈到青岛实验初中有选修课程;按照词条“初中课程”“书法”检索,论文有4篇,主要论述的是书法课程的校本化、特色化及趣味教学;按照词条“初中课程”“诵读”检索,有18篇相关论述,其中主要探讨的是语文课文的诵读,而不是课外诵读;按照“初中课程”“航模”检索,相关论述有1篇,即2019年04期的《科学教育与博物馆》刊载的《分年级的航模兴趣班课程实践》,其中包括相关小学对该课程的实施。对“初中活动课”及“石头画”的检索,未有搜索结果;检索“初中活动课”“合唱”,有相关论述129篇,论述较多,主要针对的是教学研究,也有社团发展的对策研究;有关初中足球课程的论文有25篇,其中有部分针对的是农村学校。而将“家校共育大讲堂”“诵读”“石头画”“书法进课堂”等九类实践课程作为一个体系、成规模、长期坚持研究的并未见大量报道。

三、本研究的创新程度

学校的课程实践内容丰富,涉及家校共育、国际象棋、书法、诵读等九项内容,多种课程整体研究并逐步构建成统一体系。主要针对的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两个角度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目的明确、操作性强、实践时间长,省内外未见大量同类的综合论述报道。

四、研究目标、内容、思路

(一)研究目标

学校的课程实践通过多项分类研究,构建家校共育的系列培训和学生系列实践课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优良家庭氛围和学校氛围,服务于家庭教育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并形成初中学校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不仅以学生为实践课程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如何培养学生高雅兴趣爱好,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和创新素养;而且通过收集数据、量表分析,研究学生在九项实践课程中相关知识、能力、家国情怀、情趣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和提升。对实践课程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美好情感、适应社会方面的作用进行评价。

(二)研究内容

学校的课程实践研究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构建初中学校实践课程体系;二是建立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家校共育。针对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不同实际情况,组织家校共育大讲堂、座谈等活动,与学生家长共同探讨初中学生的培养与发展问题,达成共识,付诸实践,以促进更加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形成,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2.国际象棋。通过国际象棋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促进智力发展。

3.书法。通过书法实践课程,使学生接受美育熏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锻炼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

4.诵读。通过班级、年级、全校师生、诵读社团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有声的语言传递无声的文字,使学生感受祖国独特的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5.《欢乐鸟》校报。通过校报《欢乐鸟》的编辑,为学生的写作尝试提供交流与发表的平台,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爱,提升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热情。架起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增进彼此理解,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教育软环境。

6.航模。通过航模团队的组建和航模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热情,感受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gzslib202204022239

7.石头画。石头画进入课堂,以趣味横生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在石头上设计与绘画的美好趣味,培养动手能力,激发艺术创造热情。

8.合唱。通过合唱团的组建及相关的合唱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和演唱的兴趣,增强对合唱艺术的感受力,树立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9.足球。组建足球队。通过训练和比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为青春期蓬勃丰满的旺盛精力寻找有益的突破口,为学生的健康体魄奠定坚实基础,为有足球兴趣的同学提供提升平台,培养体育人才。

实践课程评价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感受及情趣爱好、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变化。综合分析,不断完善。

(三)研究思路

1.研究视角

本实践研究视角有二:一是初中实践课程的建设视角;二是家校共育视角。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采用“实践——反思——实践”式的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反思,反思之后,再进行实践。结合本校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实际状况,通过家校共育大讲堂,探索有效的家校共育良好途径;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探索实践课程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2)调查法(访谈、问卷、座谈)。通过对家长、学生、教师等的访谈,问卷,或召开座谈会,调查家庭教育状况、学生兴趣爱好、实践课程的积极影响等。

(3)观察法。通过观察,对家校共育大讲堂对家庭教育的促进效果,实践课程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等内容进行探究。

(4)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百度搜索、报刊杂志等渠道,查找相关文献。深入研究和把握与本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原理和参考资料,取其精华用于本实践课程研究。

五、实践效果

九项实践活动为学生拥有充实而美好、健康而有意义的生命状态服务,效果也极其明显。学生们渐渐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身体素质大为提高。在各种活动中,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感受到了一起参与活动的快乐,在省市区组织的各项足球比赛、篮球比赛、国际象棋比赛、书法活动中,获得了多种奖项。在校园诵读、航模活动中,学生们脸上绽放的笑容也充分展现了它们内心的喜悦和享受。更重要的是,这九项丰富而有趣的实践课程,给了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实实在在地有效避免了超前教育或过度教育,减轻了学生压力,为那些或处于留守状态、或父母离异、或被网游控制、或肥胖、近视、人际关系疏离、学习困难、情感困扰的学生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和无限的正能量,有效地预防了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成为有高雅兴趣爱好、身心健康、生命状态积极向上、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耐挫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家校共育大讲堂,家校之间坦诚沟通与持续对话,为其提供了切实指导和有效帮助,纠正了家长的一些错误理念。比如,过于注重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成年人的高度来苛责未成年的孩子,家庭暴力等等。此项活动提升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使家校形成了教育合力。

实践出真知,教学能相长。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和更快的速度行走在教育教学探索和研究的路上。有多位教师加入了张家口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有多位教师加入了张家口市朗读联盟,有多位教师获得了本专业教育教学的省级、市级奖励。

勤耕耘,收获多。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中学校实践课程建设的实践一举多得。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使学生充满朝气;激发了教师潜能,使教师不断进步。而师生的蓬勃发展和谐友好,让小小的校园充满了生机和书香的气息。

六、反思及改进措施

实践与探索活动虽有良好成效,但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从家校共育方面看,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微信群征求意见等方式,了解家庭教育困惑, 有的放矢地开展了讲座、活动,每期侧重一个主题,并聘请相关专家现场答疑解惑。同时,学校组织讲师通过自学、教研以及到外地参加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使家校共育课程不断成熟。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了《学家庭教育、做智慧家长》《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怎样做好初三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合理规划、助力成长》等20多场讲座,家长参加人数累计超过了七千人,家长反响强烈,有许多家长在会场或班级微信群都表达了对主讲教师和学校的由衷感谢,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足够完善的纲目体系,家校共育活动的视频资料及其图片、文字资料也正在整理之中。整理之后,将以资料汇编的形式存在,那样就能扩大影响力和普及力,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在其他实践课程方面,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的实践活动,还有待于教师更为细致的思想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及其参与热情。

光阴流转,春夏秋冬。一晃数载,成百上千的学生都已长大成人。真可谓:百年树桃李,日日勤耕耘。纵然白发生,亦不言苦辛。助力一学子,欣慰一家庭。家家有欢欣,国家永太平!

猜你喜欢

个性化发展实践课程家校共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改善学校教育,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刍议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优势学科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
鼓励学生个性张扬,培养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