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市场夯实“政策底”

2022-04-02陈希琳

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政策底概股港股

陈希琳

李奇霖

3月16日,金融监管部门重磅发声共同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从中长期来看,资本市场预期形势整体比较乐观。

《经济》:资本市场顶层设计一系列政策如保险资金、收益互换新规、综合账户以及全面推行注册制陆续出台,给资本市场带来哪些利好?

李奇霖:第一,一系列顶层设计政策的出台完善了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而更加规范的监管体系也为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营造了资本市场良好发展生态。比如收益互换新规规范了场外衍生品业务,避免券商的过度竞争,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也维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在确保防范业务风险的前提下,政策放宽了原有监管体系对于金融机构部分业务的束缚,释放的制度红利有利于扩大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例如注册制采用了更加市场化的询价机制,增加了投行的定价权,利好券商的投行业务;同时随着我国机构投资者数量的增加、券商在外汇交易和衍生品交易方面限制的放松也有助于FICC等一系列券商业务的发展。监管的适当放松激发了金融机构的业务热情,从长期来看有利于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

第三,政策的不断完善有助于资本市场融资端质量的提升。比如说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机制的安排和完善有助于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推动上市公司加快转型升级的节奏,促进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健全退市制度为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保驾护航,推动了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注册制背景之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也随之提升,能够推动上市公司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等等。而资本市场融资企业质量的提升能够有效防止外部风险的冲击,提高资本市场运行的效率。

《经济》:年初以来,市场各板块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对此,您怎么看?

李奇霖:此前A股市场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导致此前整体市场情绪相对低迷。此前市场剧烈波动的原因,一是由于地缘政治因素以及长期压制传统行业产能新增引发原材料价格暴涨,对我国制造业盈利存在挤出效应。此外,当前对原材料供应短缺已不局限于煤炭、铁矿石等黑色金属,不少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化工和化肥工业供给短缺矛盾突出,市场担心PPI上涨会加剧向CPI传导,制约政策宽松的空间。二是由于此前中概股摘牌的预期向港股和A股传导,引发了市场的担忧,部分资金选择了暂时离场避险。三是由于美国通胀压力之下,美联储加息预期对一些高估值板块有冲击。四是在国内疫情反复的情况之下,市场担心后续基本面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短期来看,由于外部不确定因素和国内疫情反复等扰动因素仍未完全消除,市场情绪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修复。

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市场预期形势整体比较乐观。

第一,在3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委会议中,提及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尽管短期不确定性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根据高层的积极表态,预计后续一系列维稳政策还将陆续出台,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第二,对于此前回调比较大的中概股,会议也提及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體合作方案。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监管这一积极态度为稳定市场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信心也立刻体现在了行情上,当晚中概股出现集体上涨,预计后续市场情绪有望进一步修复。

第三,在经过之前一轮下跌之后,A股的估值已经到达了一个相对的低位,安全边际增强,我们预计在市场流动性提升的情况下,市场回暖也将水到渠成。

第四,虽然疫情反复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对开局良好的经济基本面产生一定冲击,但受益于防控反应迅速、防疫经验丰富等因素,本轮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预计不会长期存在,即使疫情对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政策稳增长的大方向下,预计也会有新的政策出台,后续随着这些扰动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明朗,市场预期也将随之修复。

《经济》:2022年中概股回港热潮不减,未来是否会常态化?港股会出现哪些新变化?

李奇霖:目前来看,港股是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中概股回归的不错选择。

第一,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有来自全球各地的投资者,资金流动具有便利性,资金的来源也比较丰富。而对于中概股企业而言,港股市场自身的发展也较为成熟,能够满足企业对于资本运作的需求,并且随着“港股通”“跨境理财通”等投资工具的丰富和完善,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的投资渠道将不断扩宽。

第二,港股市场的投资者以机构为主,投资风格偏重长期的价值投资,以科技企业和新兴消费类企业为主的中概股总体来看业绩较好,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行业仍然存在较大的投资机会,因此通常相对具有高估值的溢价,回港上市能够使这些中概股企业保持自身市场估值的竞争力。

第三,近年来港交所逐步放松了境外公司上市的条件,特别是2021年底港交所宣布落实放宽二次上市的行业和市值门槛,畅通了中概股回归的通道,为中概股回归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港股的上市流程与美股市场的上市流程较为相似,中概股的企业也能比较好地适应香港市场的监管要求,中概股回归港股预计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趋势。

中概股的回归,有助于提振港股相关板块的估值和交易热度,为港股市场带来增量流动性,有利于良好市场生态的塑造。同时优质公司回归港股带来的正面效应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海外上市公司选择在港股二次上市,实现良性循环,促进港股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再配合纳入“港股通”“跨境理财通”以及公司分红回购等外部刺激,预计港股能够吸引更多资金,有助于促进香港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经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已经到达前所未有的高点,证券行业持续推进财富管理转型的背景下,券商财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下一步券商转型的方向是什么?

李奇霖:在国内资本市场改革和金融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之下,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将是券商下一步的转型方向。

第一,券商可以借助投行业务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助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切实发挥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扎实推进全面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市场化询价定价机制使得券商在定价方面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也对证券公司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券商需要确定合理的价格使得创新型企业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投入到生产研发领域。除此之外,注册制改革不再要求券商对于其保荐项目进行强制跟投,券商在资金负担降低的情况下应当积极地将被动投资转化为主动投资,先行先试“保荐+直投”的制度创新,关注更多具有投资价值的专精特新企业,扩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第二,原有的以市场占有率和佣金交易为增长极的证券经纪经营模式导致了券商经营模式的高度同质化,在互联网投资平台和外资券商引入的背景下,本土券商的竞争力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在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券商应当进一步转向资本中介业务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例如可以通过股票质押业务的方式来解决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扩大企业的融资规模,改善企业的融资结构,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猜你喜欢

政策底概股港股
“政策底”已至楼市小阳春正在酝酿中
从“政策底”走向“市场底”明星公募调研关注TMT医药大消费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维稳行情将继续但难言“政策底”港股超跌反弹机会更大
中概股回归新路
中概股的AB面
今年又是一个单底结构
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
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
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