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持续发力

2022-04-02寇佳丽

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数字智能发展

寇佳丽

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

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强技术经济安全评估,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

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2022 年2 月18 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美克数创智造园,工人在数字化车间操作智能机械臂加工生产家居用品。 来源:新华社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實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鼓励技术创新和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力度。

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

推动进出口协同发展。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降低进口关税和制度性成本,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进口,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完善出口政策,优化出口商品质量和结构,稳步提高出口附加值。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引导企业深耕传统出口市场、拓展新兴市场,扩大与周边国家贸易规模,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化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贸易促进平台、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模式,鼓励建设海外仓,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平台建设,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

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gzslib202204021754

2022 年2 月11 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南山经济开发区的领克汽车张家口工厂,工人正进行整装作业。 来源:新华社

2021 年9 月6 日,在河北石家庄举行的2021 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工作人员在操作智能镜子。来源:新华社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健全项目谋划、储备、推进机制,加大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力度,加快投资项目落地见效。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等服务创新发展。聚焦增强全产业链优势,提高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发展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企业。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扩大覆盖全生命期的各类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鼓励商贸流通业态与模式创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满足消费需求。加快完善养老、家政等服务标准,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认证认可制度,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诚信化职业化发展。

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全面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条件,鼓励社会力量扩大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供给。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适应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土地、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标准贯彻执行和推广。加快制定重点服务领域监管目录、流程和标准,构建高效协同的服务业监管体系。完善服务领域人才职称评定制度,鼓励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扩大开放。

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两会期间,“数字经济”一词频繁出现,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数字经济正飞速发展,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将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这也意味着,在中国,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三大产业的各个环节,不断改变着我们的国家,也在不断改变着中国民众的生活。

数字农业开辟乡村振兴蓝海。数字农业一端连着科技,一端连着农业,带来增产增收与品质升级以及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运用,正推动现代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拉伸农业产业链条。与此同时,农村电商的发展,实现了优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路径。不可置疑,数字经济正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数字工业助力企业质效升级。在数字化浪潮中,工业迎来了巨大变革,数字经济成为了推动企业转型、加快社会创新的重要引擎。特别是对传统产业来说,数字经济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特征,智能化的調度和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系数,自动化生产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同时,工业数字化发展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例如工业互联网、智能汽车、互联网金融、智慧交通等。数字化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动能,为众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方向。

数字服务正在不断改变你我生活方式。智能服务是数字经济为生活带来的直接改变,数字化生活正在颠覆传统生活方式。云拜年、云学习、云办公、云旅游,万物皆可“云”成了数字生活的标配。同时,政府和企业的各类数字服务也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不出门就能买到新鲜的蔬菜和牛奶,刷脸就能寄快递,打车服务越来越便捷,一个个例子生动地说明数字经济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带来了更便利高效的体验。

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要不断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未来,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型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开放搜索、电商、社交等数据,发挥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gzslib202204021754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晶指出,发展数字经济的同时,“政府要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让企业家能够专心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政府要注重浓厚创新氛围,用好‘有形之手,推动市场创新,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要提高治理能效,以高效治理、有效创新,为数字经济发展赋能。既要防止盲目跟风,造成浪费,也要防止对数字化重视不够,错失数字时代发展机遇”。

推进5G规模化应用

《政府工作报告》在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数字建设整体布局的同时,也对5G建设作出部署,“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江浩然认为,加强新基建,一方面能够以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数字技术孵化应用,融合其他产业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未来,各界应着眼于推进新基建,夯实数字基础,为创新提供助力。

数字时代,算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数字经济的未来发展。工信部已明确,将持续加强5G网络覆盖,2022年预计新建5G基站60万个以上。“算力网络可以实现网络和算力有机融合,将成为未来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形态。加快算力网络创新发展,有利于引领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全面提升信息通信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这样表示。

当前,我国5G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标志性成果:基站建设方面,截至2021年8月份累计建成5G基站103.7万个,占世界的70%以上;终端用户方面,2021年1月-8月,国内5G手机出货量达到1.68亿部,同比增长80%,同时5G终端用户突破4亿,成为全球最大用户群体。

从产业链角度看,我国5G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越来越强。

5G产业链各端均有自主研发的产品问世。5G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升级,通过5G技术与数字化驱动技术、实时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可以构建和优化多种通用技术,推动物联网创新并且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升级。

5G技术与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相互融合,能够促进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数字课堂、远程医疗等新型智慧民生领域的应用发展,推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同时实现现代化城市管理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5G技术与新媒体融合,能够进一步推动超高清视频技术的发展,为媒体传播、商业赋能、生活娱乐提供更加丰富的展现形式,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

以此为背景,我国还将抓住三大重点继续开展工作,一是夯实网络基础,全面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向乡镇覆盖延伸,深化5G共建共享;二是优化生态环境,推进面向行业应用的5G芯片、模组、终端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合力推动5G创新;三是拓展应用场景,面向新型信息消费、实体经济、民生服务三大领域,再培育一批5G融合應用的典型示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云南省分公司党委书记张云勇建议,加快打通端到端5G公众应用服务体系,推动5G功能特性和5G应用在终端上的支持与实现。鼓励拓展用于个人信息消费的一体化5G终端品类,如AR、VR等穿戴设备的创新;在公众应用中充分部署5G应用安全能力,贯穿体现数字经济治理能力;在现有治理体系和市场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向5G公众应用分配相关资源,例如对5G消息、增强呼叫匹配专属号码,以便在用户认知、使用方式、管理模式、监管手段上与现有短信和语音相区隔;鼓励电信运营商在产品设计、定价等方面设计用户和行业生态相匹配的产品形态、应用资费和商业模式。

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这不仅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的肯定,是对汽车拉动消费作用的肯定,也是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期待。

在多重政策利好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驶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同时,“缺芯少电”、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等问题正困扰着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例如新能源汽车充电配套设施仍然存在巨大缺口,充电不便造成的“里程焦虑”已经成为电动汽车的“命门”之一,而他们也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针对充电基础设施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尹同跃建议,由工信部和发改委等部门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解决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维中存在的问题,助力电动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由工信部研究完善新能源汽车和储放绿色电力转换、交易和调度机制,同时探索单位和园区内部充电设施开展“光储充放”一体化试点应用。

《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关注了新能源汽车,也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提出了要求。它提到,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加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支持生物质能发展;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强化交通和建筑节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展现了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也表达了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决心,描绘了中国经济保持健康增长的宏伟蓝图。报告提出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这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非常有必要。目前国家对双碳及新能源的使用已经很重视。希望国家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解决区域的差异,更多发挥西部的资源优势。”全国政协委员、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剑平这样评价。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吕亮功则重点关注了能源化工企业。他认为,能源化工企业既有高耗能、高排放的特点,又具备诸多优势。比如,这些企业在可利用土地、屋顶和水面等领域资源众多,他们绿电消纳能力强,绿氢应用潜力大,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上具有优势。

吕亮功建议,加快新能源协同发展,助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将能源类企业利用自有工矿区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纳入“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范畴,同等程度推进实施。在光伏、风电等资源配置及电力并网等方面制定鼓励政策,支持能源类企业在周边区域建设“源网荷储氢”一体化项目,用于自身绿电替代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gzslib202204021755

他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我国氢能发展的专项规划,明确氢能在我国未来能源系统中的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路线图和主要任务,并制定完整的氢能产业政策体系和标准规范,统筹企业协作,打造高端产业链;牵头攻关关键技术;建议国家制定电解水制氢业务相关扶持政策,在电价优惠、绿电交易、富余电量上网等方面给予支持;能源化管理方面,建议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范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出台相应的标准规范,氢能加注、运输等管理参照天然气执行;建议加快氢能交通应用,围绕氢能交通应用领域制定规划,引导石油石化、物流、钢铁、邮政、电商配送等行业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形成多样化的氢能交通应用场景。

多措并举促智能制造发展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是构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举措。《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先进制造业中心智能制造研究室主任郧彦辉指出,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不断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重点领域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效,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5.3%,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到74.7%。初步建成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涌现出一批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

二是智能装备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超过10亿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0余家。例如2016年-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从7.2万台增长到23.7万台。

三是标准和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不仅初步建立起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构建了国际先行标准,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合作。“十三五”期间,我国已经发布285项国家标准,在石化、船舶、建材等14个行业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主导制定智能制造国际标准42项。人才、财税、金融等领域措施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尽管如此,我国智能制造仍面临不少瓶颈,例如智能制造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存在缺失,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企业在智能制造发展阶段上参差不齐,许多中小企业还处于转型的起步阶段等。

对此,郧彦辉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基础技术、先进工艺技术、共性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是驱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力量,未来,应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提升动力支撑。“一是聚焦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制造全过程,研发设计仿真、协同优化等基础技术,突破精密加工、近净成形等先进工艺技术,攻克智能感知、高性能控制、人机协作、识别等共性技术,研发人工智能、5G、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在工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二是围绕关键领域,支持创新载体建设。聚焦智能传感、控制系统等领域,整合资源力量建设智能制造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鼓励研发机构加强资源共享,开展协同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则指出,智能化可以在农业领域一展身手。他表示,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应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农牧行业的一些龙头企业,在机器人与农业的结合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在畜牧养殖、食品加工等场景中,一些企业则正在推动自动投喂、智能屠宰等将智能制造与农牧深度融合的应用场景的探索。

刘永好建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农业机器人创新应用先行区;鼓励和支持各地结合区域农业特色和优势,开展农业机器人应用行动,开放机器人应用场景,加快地方特色应用落地;建设农业机器人创新应用先行区,以点带面推进重点区域和行业规模化应用;支持企业试点打造智能农场,构建养殖、畜牧、食品加工、种植、收割、仓储、运输于一体的现代农业。

搭建适配产业发展的人才体系

两会开幕前夕,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其中一个数據尤其值得关注,即202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年。

与2020年比较,这个数据在2021年只增长了0.1年。不过,在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看来,这个“0.1”意味着正逐步显现的“人才红利”优势。

人才红利,是指由于人才的规模增长以及对其的充分利用所产生的超过同样数量简单劳动力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收益。而提到释放人才红利,教育总是绕不开的话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专门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

2021 年9 月7 日,工作人员在数博会上展示5G 远程驾驶系统。 来源:新华社

教育利国利民。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六号),公开了我国人口受教育情况的最新数据。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国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31个省份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3个,9年以下的省份有4个。过去10年,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2.08亿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达到23.61%。

人才优势后发,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人才红利支撑。

在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与此同时,科技变革也在不断带来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新技术和新业态不断产生新职业与新岗位。这些新事物无一例外对从业者提出了新要求,从而促进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技术人才涌现。

“奋进新时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这样说。

猜你喜欢

数字智能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