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科普情景剧为课堂注入活力

2022-04-01江苏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情景剧科普科学

◇马 芸(江苏: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生的实践能力通常得不到训练,不利于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呈现多姿多彩的科学课堂。科普情景剧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还原真实有趣的场景,以此来持续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他们高度参与课堂,沉浸在科学知识的学习氛围中,从而让小学生真正爱上科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集多个学科特点于一身的综合课程,虽然它涉及的知识层面不深,但知识宽度极广,几乎涵盖了初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所有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定律是难以理解的。而如果教师在科学教学课堂上能巧妙借助科普情景剧,帮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一、何谓科普情景剧

科普,即科学普及,又称大众科学,主要是利用各种媒介或资源对科学常识、科学理论、科学技术等进行描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其化深为浅,从而让大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情景剧源自美国,早期就是几个人在室内表演生活场景,后来将情景剧搬上了屏幕,在电视上播放,比如中国著名情景剧《家有儿女》,就是大多数“90 后”最熟悉的情景剧之一。

科普情景剧,顾名思义就是在情景剧中融入科普元素,利用人物角色表演的方式还原真实的场景,向广大公众普及科学。对于学生来说,科普情景剧就是一场以生活为素材、以课堂为舞台、以学生为主角、以科学为内容的“表演秀”。教师可以尝试将科普情景剧融入日常教学,让原本乏味的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科学内涵,又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科普情景剧对小学科学课堂的三重助力

(一)探本溯源:调动学生求知欲,催生鲜活创造力

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莱德曼认为科学是逻辑推理及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合。由于儿童的纯朴天性,儿童的好奇心则是会让他们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佳催化剂,这种想象力是自然真实的,偶尔大胆,但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校园里的科普方式有很多,如科普讲座、科普小报等,而科普情景剧却是相对鲜活新颖的一种模式,势必能引起或多或少的关注。教师在引入科普情景剧来教学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其中,与剧情产生共鸣,大大拉近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使他们深度参与课堂,着实做到了渗透课堂、寓教于乐。例如在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位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导入环节,播放课前帮学生拍摄的“刻舟求剑”情景剧视频,学生充满求知欲的眼神瞬间聚集到视频中来。这样亲切又充满趣味的导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牵引着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同时也能催生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记得在一年级《做个小侦探》一课中,由深受孩子们崇拜的柯南作为线上神秘嘉宾导入,他们跟着柯南发现雪地里的奇怪脚印,找出偷钟的嫌疑人,最后柯南为了感谢小朋友的帮忙还送了碰碰球玩具给小朋友玩,从推测到验证,一步步逼近真相。这种连续剧式的情境教学法在一二年级的课堂上效果尤为明显,毕竟低年段的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弱,注意力既容易集中也容易分散,一节课上,教师需要时不时地想办法重新吸引他们的目光。像这种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情境刚好可以持续地吊着他们的好奇心,不自觉地掉进教师设计的“陷阱”里。

(二)山鸣谷应:提高合作默契度,专注团队凝聚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学习,在互助式的环境和条件下学习,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实践能力。合作学习的手段多种多样,可以视具体学习和研究内容灵活变换。情景剧的加入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要求较高,从剧本的讨论、场景的布置到演员的发挥,每一步都需要团队的配合,只有团队的力量都拧在一股绳上互帮互助,才能达到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效果。

比如六年级有一课《太阳系大家族》,教材用图片展示了太阳系家庭成员中的八大行星及其运动规律,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对阅读资料获取知识有一定的能力,但是对八大行星的名称及其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行星运动规律及其公转周期等理论知识,在空间的想象上是有限的,理解起来也会有一点障碍。所以我把这节课从教室搬到了学校操场,学生在操场的草地上坐成一个圈,空出了中间的位置。课上请9 位同学进行了情境表演,其中1 位学生双手举着“太阳”的名牌站在操场中间,另外8 位学生分别代表八大行星,模拟在相应的“轨道”上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台下的观众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表演的同学,眼睛里闪烁着点点光芒。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让水星和海王星比赛围绕太阳跑一周,你认为谁最快?”学生很快就有想法了,让“水星”和“海王星”两位同学绕“太阳”同学跑一圈,记录它们所用的时间。刚说完,代表水星和海王星的两位同学就不约而同地绕“太阳”跑了一圈,结果非常醒目。所以,这样的情景剧教学法对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每经历一次科普情景剧的完整过程,学生之间的默契度都会提升一些,这对科学课堂上其他形式的探究学习也是有值得借鉴的可取之处的。

(三)潜移默化:拓展学生知识面,营造持久影响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概念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概念是具体的、物质的,学生很容易明白,但有些概念是抽象的、辩证的,有时还会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冲突。很多教师都会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语言、图片、视频和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当下确实能接受了,但时间一长,这些抽象概念的真正意义在部分学生的记忆中会越来越模糊,导致后面遇到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时会混为一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参与概念解释的过程,如果教师把主场让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解释概念,学生在无形中自我加深印象,记忆的有效期就自然延长了。

如《运动与位置》一课,原本是四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新教材里安排在四年级上册,关于运动状态的判断本身就难度挺大,现在又提前了一个学期,难上加难!教师在讲解“参照物”这一概念时,请两位学生披着绿色的斗篷模拟马路两边的树,三位学生(前面一位学生保持开车姿势,后面两位学生的双手搭在前面学生的肩膀上)模拟行驶的公交车和乘客,现场表演了一场“小闻和小刚搭乘公交车上学”的情景剧。将“以行驶的公交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运动的”和“以小闻和小刚为参照物,公交车是静止的”这两个难以理解的概念就这样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画面感十足,教师在一旁再稍加分析,学生同时受到视觉和思维的双重冲击,不仅能准确深刻地理解参照物,还能举一反三判断更多物体的运动状态,学以致用,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遗忘。

三、科普情景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如何将科普情景剧更好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呢?我觉得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先通过模拟教材中的理论或实验来了解情景剧,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联系生活创作并排演包含科学意义的情景剧,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吸收新鲜技术,为学生的科普学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一)从教材着手,看而优则演

简单地说,就是情景再现。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图片和视频,但仅仅是静止的画面,缺乏动态的视觉效果。教师可以尝试将教材里静止的画面搬到教材外,变成动态的情景剧。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提前设定好剧本,并挑选“小演员”按照脚本设定的内容进行彩排,课堂上来现场演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科普情景剧引入课堂,最终的体验者是学生,而体验感不应浅尝辄止。众所周知,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一些知识点中的场景确实是教师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当这些场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的体验感会很真实,仿佛身临其境。更重要的是,学生体验的范围不受屏幕大小的局限,也不受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学生可以充分体验、深入体验、持续体验。

例如在六年级《地球的形状》一课中,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先后顺序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几个阶段过程演绎出来,学生在看情景剧的同时也会很容易代入角色感同身受,体会到科学家探索地球的艰辛,进一步引发他们的思考,升华科学素养。这样动态立体式的体验感会让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既有趣又高效。

(二)从学生着手,演而优则创

学生参与了情景剧的表演,渐渐熟悉了科普情景剧的关键步骤后,在后期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意调整。可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开展完整的创作。例如在教学《食物与营养》这一课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膳食习惯,从而针对食物营养这一话题进行相关的故事情节创作。儿童的思维是无限的,儿童的创造是有趣的。在真实的生活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膳食习惯,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能够创作出不同的故事情景,不同的故事情景核心或多或少也会有不同的侧重,因此每一个情景都有其针对性的教育意义。

(三)与时俱进,融入新鲜教学媒介

教师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中的声、光、影像、特效等手段,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既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课堂教学参与度,又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只要是技术,就会有革新,教师使用的教学技术如果一成不变,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会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寻找并尝试新鲜的教学媒介。

比如六年级《看星座》一课,教师利用“星图App”和VR 眼镜,将遥远的银河近距离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闪烁的大熊星座和北斗七星,再结合四季的星图让学生根据北斗七星去找北极星,似乎就变得轻而易举了。教师巧妙地结合App和教学内容,为科学课堂注入了活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打破话题的禁锢,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创作,定期举行创意科普剧评比大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大其主体作用,充分挖掘他们的动脑动手和团结合作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完整创作的情景剧渗透出来的科学道理,对他们来说将会受益终身。■

猜你喜欢

情景剧科普科学
难忘的科学情景剧表演
新媒体时代下情景剧的“新”呈现
——以情景剧《半条被子》为例
科普达人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情景剧)一江之水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学拔牙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