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纸质模型丰富课堂互动活动

2022-04-01骆菲巧浙江义乌市大陈镇大陈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磁铁灯泡纸质

◇骆菲巧(浙江:义乌市大陈镇大陈小学)

课堂学习活动,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凸显学生学习本位,建设以学为主的课堂。在传统课堂中,老师通过讲授、演示、实验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被动接受多于主动学习。本文探索更多样丰富的课堂互动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沉浸式体验,让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

一、课堂互动活动思考

在课堂中,老师往往会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认知,设计更多的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在愉悦的互动活动中,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成功的课堂互动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强大有生命力的课堂互动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高效课堂、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然而,平时的课堂互动活动中总是存在各种问题。

(一)课堂互动活动存在的问题

1.互动方式形式单一,趣味性差

科学课上的互动活动,除了小组合作实验外,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另一种是请学生上黑板来书写自己的想法和答案。这两种互动,不管参与的学生还是旁观的学生,兴趣的激发都有所欠缺,反馈也单一,往往只是简单地完成了任务,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交流不顺畅,准确性差

在我们分享交流自己想法的时候,用单一语言描述,有时还需要画图的配合,这对学生的绘画能力、表达能力,要求都很高,很多学生难以在短时间里描述得准确清楚,顺利向其他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无法明白对方的意图,有时靠瞎猜,使得生生之间的交流流于形式,让学习目标无法完成。

3.老师无法反馈,及时性差

在课堂活动中,老师除了关注对学生知识和指令的输入外,更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输出。而传统课堂往往只能用语言来描述,学生杂乱的输出无法快速锁定重点,对学生的理解,老师无法直观形象地给予反馈、修正和指导。

(二)组织课堂互动活动的思考

根据注意理论,上课的时候,学生的无意注意支配着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因为外界的刺激而发生,不需要任何意志上的努力。图文并茂能成功地吸引全体学生的无意注意,对优化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上课活动中,通过各种图文并茂的纸质模型设计各种游戏,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参与课堂学习,让每位学生沉浸式地学习。多种多样纸质模型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思维需要具体事物支撑

有了无限丰富的模型贴纸,能把抽象事物形象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降低记忆难度。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在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撑。

2.增加学生参与性

打印的无限模型贴纸,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动,自由移动,更方便在黑板上展示、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展示活动中去。把静态的认识过程变成动态的展示过程,图片的摆放和搭建易于学生的理解和交流,牢牢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其自主学习。

3.反馈交流方便及时

有模型贴纸的支撑,细节得以具体化和细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简单方便。

二、设计纸质模型,丰富课堂互动活动

(一)打印缩小的真实图画,制成缩小的纸质模型

打印的缩小的纸质模型,可以直观、逼真地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缩小的图片模型,更方便作为学生课堂活动的载体。缩小版模型作为语言最好的补充,能帮助学生感知、参与、互动和交流。

(二)按比例放大工具,制作纸质模型板贴

放大的纸质模型工具作为载体,方便学生观察和认识结构特点和细节,可充分在学生间互动,让他们进行绘图、读数及描述等,快速掌握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真正有效地学习。

(三)分年级分学期丰富纸质模型资源库

学习使用后的纸质模型,建议分门别类,建立强大的模型板贴资源库,在以后教学中方便使用。分年级分学期制作的纸质模型资源库,可以反复循环使用,既减少了制作的时间和精力,又能节约材料,使资源利用得到最优化。

三、实际案例探索

(一)缩小的纸质模型应用案例

四上《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本节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第八课内容。本节课的知识概念:学生通过认识各部分消化器官的功能,可以初步明确身体内部有一整套器官来分解食物。不同消化器官形态不同,作用也不同。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功能。食物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在课上,老师给每人准备一套纸质的消化器官模型,让学生利用前概念来组合食物消化的顺序(图一:学生前测)。学生人人动手,有纸质模型这个载体,交流分享,竞赛展示(图二:学生后测竞赛对比),反馈变得直观简单,凸显出思维变化,更有助于本节课知识目标的实现。

图一 学生前测

图二 学生后测竞赛对比

五下《昼夜交替现象》

本节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二课内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猜想,画出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各种猜想: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猜想五花八门,在课堂活动展示交流阶段,学生画太阳和地球非常耗时且画面通常凌乱不堪。若能直接给出太阳和地球的缩小版模型板贴,学生只要画出相应轨道即可。无论画画水平高低,学生都可以轻松展示自己的各种想法,也便于其他学生观看和学习。缩小版的太阳和地球更能灵活、高效地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图三 地球、太阳纸质模型

图四 学生汇报情况

(二)放大版的纸质模型应用案例

三上《认识气温计》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第二课内容。本节课重要的内容是,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并掌握气温计正确的读数方法。若本节课配合学生用模型练习读数,用放大的模型气温计,可以动态移动液柱,控制零上、零下的温度,让学生互动认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表达、老师及时反馈,全班学生都能轻松地参与互动,清晰地读出温度,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的课堂活动设计,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

图五 温度计互动模型

图六 温度计互动认读

四下《点亮小灯泡》

本节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第二课内容。本课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学生在把能够点亮小灯泡连接的方法呈现出来的时候,画图耗时且难度大,让学生不敢轻易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若本节课配合放大版小灯泡和电池的纸质模型,放大版的小灯泡和电池更能凸显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及电池正负极的结构特点,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学生增加导线连接。无论哪个发展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轻松展示自己的各种想法,也更便于其他学生观看细节和交流评价。借助纸质模型,降低了绘画的难度,清晰地展示了小灯泡和电池的结构,学生乐于表达且快速地呈现各种能够点亮小灯泡电路的方案,高效地发现能够点亮小灯泡方法的共同点。

图七 自由连接电路

图八 学生点评不同的连接方式

二下《磁极与方向》

本节课是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第四课内容。本节课重点内容是条形磁铁两极的研究。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条形磁铁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让两块磁铁的南极和南极或北极和北极接触,会发生相互排斥现象,让其中一块磁铁南极和另一块磁铁北极接触,会发生互相吸引现象,从而得出“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结论。若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参与用下图纸质模型对本节课的整个概念进行梳理建构,可以动态清晰直观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图九:打乱顺序的磁铁模型

图十:磁极关系呈现图

四、实践成效

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我对纸质模型引入小学科学课堂进行互动学习活动有了深入的看法和认识,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阐述。

(一)载体呈现梯度,让思维具体化

学生头脑中最初形成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具体的纸质模型在课堂中的使用,方便学生直接动手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形成清晰准确的知识概念。学生借助纸质模型,很快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图像,同时用文字、语言和符号来辅助表达自己的具体思维。

如,认识气温计,学生借助气温计模型,可以清晰地表达和指出零度以上和零度以下的不同及读数的注意点和自己的思考。

(二)载体呈现过程,让思维可视化

课程标准:要让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合理推理能力和初步推理能力”。板贴模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和验证,能够很清晰地分析和比较,找到事物的共性和差异,掌握问题的关键点,顺利迁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借助无限多的灯泡和电池模型,结合画线,表达出无数可能的电路。学生能够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思维一步一步具体地呈现在眼前。

(三)载体提供支架,让思维结构化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地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该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学生利用纸质模型构建起更多的自己的学习模型,可以多次尝试多次移动组建,建立起深层次且立体的思维。

互动的纸质模型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要对学生的学习思维真实有效,要防止空有形式和徒有其表。

纸质模型要以科学性为重。科学知识具有专业性、准确性的特点,所以放大的纸质模型图画要比例正确,文字和符号要科学和规范。

借助纸质模型互动,课堂变成学习的课堂,更是互动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步步提升,建立起深层次的思维模式。让学生更会学,学更会,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磁铁灯泡纸质
灯泡创意秀
点亮小灯泡
点亮小灯泡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玩磁铁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