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蒸气凝结》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课堂实施

2022-04-01山东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表现性水蒸气规则

◇连 玮(山东: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崔允漷教授曾概括出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三因素模型,即学—教一致性、教—评一致性和评—学一致性。其中学—教一致性是指,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匹配程度;教—评一致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与对学生评价的匹配程度;评—学一致性是指,学生的学习与对学生评价的匹配程度。在这个模型中,评价不是传统教学中教或学之后再来评,而是与教学和学习紧密交织在一起,持续地渗透在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所以如何评价是“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的要点之一。

关于课堂评价的讨论中有很多涉及评价方法、评价形式方面的内容,相关的观点有很多,也有一些专家从课堂实践层面对评价方法进行了分类。那么我们小学科学学科更适用的评价有哪些呢?

随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小学科学学科专家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科学学科的本质,系统分析了发达国家和我国科学教育现状,建构了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

其中,科学思维与创新更多的是运用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具有创新的意识,属于问题解决、学习迁移的范畴;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是科学学科所特有和必备的技能和品质。显然,通过单一知识性的评价方式是无法完成评价目标的,必须采用更多元的表现性评价。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掌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要点至关重要。

接下来,以青岛版(五·四学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 课《水蒸气凝结》为例,阐述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课堂实施。

周文叶教授在《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一书中,结合众多观点,给表现性评价下了一个尝试性的定义: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过程与结果做出判断。表现性评价主要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目标、表现性任务、评分规则。

一、确定核心目标及其表现标准

《水蒸气凝结》一课,结合课标、教材、学情分析,制定的四维融合的学习目标为:

在水蒸气凝结的小组合作探究中,能对小水珠形成的原因做出合理猜想并能设计对比实验,说出水蒸气凝结的条件,能说出冷却后水的状态变化;

在探究水蒸气凝结的过程中,能理解水蒸气和水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能列举、解释生活中水蒸气凝结的现象,并能尝试运用水蒸气凝结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本课需要通过对比实验建构水蒸气凝结的概念,其中,目标三为水蒸气凝结概念的巩固应用,需要在概念建构的基础上实现知识迁移,因此,被确定为本课核心目标。表现标准为能列举生活中水蒸气凝结的实例;能运用水蒸气凝结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运用水蒸气凝结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设计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是紧扣学习目标而设计的特定作业,旨在引发学生的表现行为,从而收集学生表现的证据,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包含情境和任务指导语两个基本要素。

(一)创设生活情境

情境强调真实性,突出任务与真实世界的关联。应当对学生参与这个任务具有吸引力和“邀请性”,一般包含背景和一个核心问题。

水蒸气凝结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比较容易找到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洗澡时刚进浴室,镜子是干净清晰的,热水放一段时间后,浴室镜子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这层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通过探究解释一下并且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个情境中,背景是学生熟悉的洗澡时镜子起水雾的情境,与真实世界的关联性强。从这个背景中生成核心问题: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洗澡时镜子起水雾的问题?这个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也急于知道原因以及解决办法,对学生有比较强的吸引力。这个情境可以贯穿整堂课,在课上起到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二)撰写任务指导语

任务指导语是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明白期望他们去做的是什么,最终的产品或表现是什么。

周文叶教授在《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一书中,明确了任务指导语的撰写内容:告诉学生完成的作品或表现应展现出何种特征和质量;可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取得所需的资源;说明是个别或团体评价任务,如果是团体合作的任务,可以如何分工。

为本课表现性任务设计的任务指导语为: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洗澡时水蒸气在镜子上形成小水珠的原因;

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其原因以及生活中更多类似的现象;

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洗澡时浴室镜子起水雾的问题。

任务指导语中包括探究原因、解释现象、解决问题,这是告诉学生完成这个表现性任务应该展现的质量;设计实验是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获得资源;小组合作说明这是团体任务。

三、制定评分规则

评分规则描述了和标准相关的、期望学生达到的表现水平,告诉评价者应该在学生的作品中寻找什么特征或标志,以及怎样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规则评价这个作品。包括表现维度、表现等级、描述符等要素。

为本课评价任务设计的评分规则,确定了发现规律、解释现象、解决问题三个表现维度,优秀、达标、待达标三个表现等级,撰写了每个维度、每个等级的描述符。这个评分规则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完成评价任务最好的表现标准,活动时可以指导学生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同时,评价结果可以给教师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目标的实现进度。

表现维度表现等级评价结果自评 师评发现规律解释现象解决问题优秀能通过活动自主发现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条件能用科学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使用两种或以上方法解决镜子起水雾的问题达标能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发现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条件能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科学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使用一种方法解决镜子起水雾的问题待达标不能发现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条件不能用科学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能找出办法解决镜子起水雾的问题

另外,还为本课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设计了通用性小组合作评分规则。通用性小组合作评分规则与活动记录单结合使用,在操作过程中给学生以指导,用于评价并促进学生的小组合作。

四、课堂实施

表现性评价在课堂实施的主要步骤有三个:一呈现表现性任务;二帮助学生理解评分规则;三收集、处理评价信息。

课堂实施的关键在于学生明确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因此,呈现表现性任务和评分规则时,应该指向具体明确,给学生充分的机会了解。

(一)呈现表现性任务

评价任务的呈现,可以直接布置,但一定要精准。仅仅通过直接布置不能讲明白的时候,可以采用示范的方法。示范可以是教师的明确演示,也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参与度来提高对任务要求的理解水平。

本节课的表现性任务就采用第一种直接布置的形式,从情境中自然生发而成。情境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任务和任务指导语也比较精准,学生能够充分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

(二)帮助学生理解评分规则

我们在课堂上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评分规则呢?可以分两方面。

一方面,如果评分规则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那么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进行解释和说明,让学生有机会学习评分规则,尤其要详细说明什么是合格的表现。另一方面,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评分规则的制定。唯有自己经历过的,印象才最深刻,也最容易理解。让学生参与评分规则的制定,比较适合制作类的科学课。

本节课的评分规则是事先设计好的,其中的三个维度分别对应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因此,在课堂实施时,要分别在每个环节教学之前带领学生了解对应维度的等级标准,帮助学生明确合格的表现是什么,给学生以指导。

(三)收集、处理评价信息

课堂上,教师除了要给学生明确呈现表现性任务和评分规则之外,还要注意收集与处理评价信息。

1.收集评价信息

评价信息是指学生的学习信息,为了强调它是围绕学习目标、由评价活动而产生的,故称为评价信息。课堂上如何收集评价信息呢?教学活动一开始,表现性任务一开始,教师就需要积极而科学地收集能够证明学生学习的各类信息。可以采用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组织全班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以此来收集评价信息。

在本节课的授课中,提前选取可代表全班学习情况的样本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巡视指导,收集样本学生的评价信息,通过评分规则中的评价结果,收集每个小组的评价信息,来判断学生的目标实现进度。

2.处理评价信息

收集信息是为处理信息做准备的,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目标。

因此基于收集到的学生真实的评价信息,教师对教学进行了改进。在概念建构环节,将表现性任务划分为两个进阶层级:第一层级,探究热水蒸发出来的温度高的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此环节使用热水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进行严格的对比实验,能够延续浴室情境,学生能够迁移找到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水蒸气一个遇冷一个不遇冷,既巩固了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法,又降低了设计实验的难度,学生也能够建构水蒸气凝结的概念。

第二层级,探究室温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会凝结成水。利用情境中刚进浴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没有在镜子上凝结成水这一细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室温下空气中的水蒸气能不能凝结成水?如果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动手实践,发现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装有冰的金属杯外壁可以凝结成水,从而直观感受到即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比较低,但只要遇到温度更低的物体,就能凝结成水。以此为学生搭建支架,渗透温度差,理解遇冷的含义,帮助学生的思维深度发展并真正建构概念,实现目标一,同时为目标二的实现奠定基础。

以此调整之后的课堂,再次通过评价信息的收集研判,发现学生的目标实现进度有了显著提高。

通过收集评价信息发现的另一个问题:一个小组不能掌握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法。这属于个别存在的问题,因此课上不做大的教学调整,待课下对这个小组进行单独指导。

以此案例可以看出,有了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课堂实施,尤其是评价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才有了本节课中学生概念的真实建构、思维的深度发展,以及知识的迁移应用。我们应该更深入地研究表现性评价并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反思,促进学生概念建构和思维发展并行,核心素养得到真正发展。■

猜你喜欢

表现性水蒸气规则
藏在空气里的水蒸气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让规则不规则
水蒸气变戏法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