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文化渗透的“设计色彩”课程改革初探

2022-03-31何夏萱严敏嘉王艺锦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设计色彩色彩建筑

何夏萱 严敏嘉 王艺锦

[摘 要] “设计色彩”课程是建筑学专业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通过总结目前“设计色彩”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研究国内外各大高校“设计色彩”课程现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建筑学类“设计色彩”课程的改革方向。旨在提升建筑学“设计色彩”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的衔接性,以及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域性文化在“设计色彩”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完善“设计色彩”课程的理论框架。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将地域文化融入“设计色彩”课程作业中,加深对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关键词] 设计色彩;地域文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TU-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0-0067-04 [收稿日期] 2021-06-23

一、“設计色彩”课程现存问题

“设计色彩”课程属于建筑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色彩掌控力与审美能力,为未来进行建筑色彩方面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现代的设计色彩教学体系主要于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和日本引进,以现代色彩构成理论为主[1]。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套本土化的教学思路,在建筑类教育中,“设计色彩”课程主要分为色彩认知、色彩探索、色彩借鉴与色彩运用四大部分[2],但该思路基本延续了来源于西欧和日本的包豪斯教学体系,并没有在原本的学科框架内进行创新性变革,或对原有的学科框架内容进行增加。学生在工作后常常发现自身对于色彩的运用难以适应当下建筑设计市场的要求。因此,在对“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建筑设计市场调研的情况下,发现该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传统地域色彩文化渗透不足

目前建筑类的“设计色彩”课程以西方印象派色彩借鉴为主,教学的模式也较为程式化,往往从三原色认知开始,到色彩的调和与运用,色彩的运用标准多以西方建筑或西方绘画为依据,缺少对于本土色彩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学生毕业后在从事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建筑色彩的设计与本土文化相脱节的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区域,具有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体系,其中壮族、瑶族、侗族、苗族等都具有独具特色的服装、首饰、布料、建筑等[3],不同民族对于颜色的运用都具有可借鉴的要点。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特色也可以成为色彩借鉴的对象,比如桂北的青山绿水、五彩梯田,以及以灰色为主色调的建筑[4],都可以成为“设计色彩”课程研习与参考的重点。除了学习本土文化以外,也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进行补充学习,如儒家的五色观等[5]。

(二)创新技术运用不足

传统的“设计色彩”课程一般是通过写生和临摹等方式,对于建筑或者静物的色彩描绘进行记忆,并在随后的建筑设计中加以运用。但传统方式通常会出现色彩记忆模糊,或者再次使用颜色时出现色彩的误差等情况。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可以通过对照片或者绘画中的色彩进行识别并分类,形成色卡,方便后续对色彩进行二次应用。这种创新技术包括手机照片识别、人工智能识别、遥感影像识别、光波色段识别等[6],在“设计色彩”的课程改革中,可以适当引进多种色彩识别的创新技术,让学生加以应用,培养在生活中快速提炼色彩,对色彩进行分类总结的能力。

(三)对色彩理论重视程度不足

在建筑学的“设计色彩”课程中,通常以项目设计为单元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多是通过情景模拟,进行实践技术的传授,分数的评定也是以学生作品最后的展示情况为主,使得整个课程都倾向于实践表现。学生对于色彩理论知识容易产生碎片化学习的情况,不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与系统学习,对于无法具象化的内容理解较为单薄,如色彩心理学等。无法完全理解学科理论框架容易对学生未来的深造及创新造成阻碍,不利于培养学科创新型人才。

(四)与“建筑学设计”课程的衔接不足

传统的“设计色彩”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艺术鉴赏能力及色彩敏感度,与“建筑设计”课程稍显脱节,所学内容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较少,应用面也较为狭窄。许多学生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对色彩的解构能力,导致课堂所学知识只能运用于临摹与绘画中,在建筑设计中难以驾驭各类色彩,尤其是传统文化色彩与地方文化色彩,对于理论基础不足的学生而言更是难以运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将地域文化引入“设计色彩”课堂,是将本土文化引入创新设计的渠道之一,对于“设计色彩”课程的乡土化研究在国内外主要有三所院校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实践,分别是日本金泽工艺美术大学美术工艺学部、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国内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三所高校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日本金泽工艺美术大学侧重于本土文化色彩及宗教色彩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主要以传统艺术临摹的方式进行总结研究[7];芬兰阿尔托大学则运用计算机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解构本土文化色彩特征,并将其运用于参数化设计中,偏向于高新技术派别[8];国内同济大学则重视实地考察乡土建筑[9],并整合计算机识别结果与实地调研数据,找出色彩的分布与偏向性,更加偏向于宏观空间尺度的文化色彩空间分布分析与识别。

(一)结合本土文化色彩与宗教色彩

神道和禅宗信仰对日本文化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明治维新之前有着多种衍生的艺术形式,如浮世绘、枯山水庭院、禅宗寺庙等[10]。但二战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出现了文化的断层现象,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形式较为割裂,呈现出了二元对立的格局。金泽工艺美术大学在这种背景环境下,在20世纪80年代末,结合黑川纪章、隈研吾、文丘里等建筑师关于文脉主义的理论,重新调整建筑设计学科中关于建筑色彩相关课程的结构框架,将地域文脉主义及文化色彩部分加入教学纲要中。主要体现在增加对于浮世绘、京都传统民居建筑、枯山水庭院和寺庙的色彩赏析,并将传统文化色彩与宗教色彩进行分类,形成规范性的色卡,方便学生后续设计或工作中运用。金泽工艺美术大学对于建筑色彩相关课程的调整有效地削减了西方现代建筑艺术与本土建筑艺术之间的冲突,在现有的较为成熟的西方建筑艺术体系之中加入了本土的建筑艺术,使二者相互兼容,形成本地特色化的建筑教育体系。在这个教育体系之下培养出的建筑师与设计师,都具备设计较高辨识度地域风格建筑的实力,广泛受到建筑领域专家与设计市场的认可。

(二)采用创新技术分析本土色彩特点

芬兰阿尔托大学通过计算机图像识别,分析归纳地域性的建筑色彩类型与色彩运用搭配风格,并将之加入原先由著名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所拟定的建筑学教学大纲中。计算机图像识别能够以极高的效率分析识别出本土建筑的色彩特色,并进行规划总结与色卡匹配。但该技术对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除需要具备传统的艺术分析鉴赏与临摹能力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交叉学科的学习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此外,通过计算机识别本地建筑或文化色彩,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色彩分析能力与识别能力,能够自行剔除相关性较低的色彩,从而总结出该地区的色卡类型。

(三)多尺度结合分析地域色彩特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从更为宏观的尺度上将本土色彩融入“设计色彩”的课程中。在同济大学的教学体系中,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较为密切,其优点在于研究者或学生可以从更为宏观的尺度研究和探索建筑设计的因素,而建筑色彩就是其较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在同济大学的“设计色彩”课程中,教师先分析本土建筑的文化分区,对每个文化分区的色彩特色进行规划和总结,得出不同时代、不同种类文化的色彩特征,其中相关的教学环节包括传统色彩设计、文脉建筑特色研讨等。通过不同尺度的乡土建筑色彩分析,能够更为精准地得到不同类型文化色彩的特色,对于色彩的应用与归纳更为精确。

三、“设计色彩”课程改革思路

1.探索将地域文化融入设计色彩的教学模式。将地域文化融入“设计色彩”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授课教师拥有较为深厚的地域文化积累与研究成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地域文化的相关探索。在“设计色彩”课程的前半部分,先讲解设计色彩的基础知识,为后续地域文化色彩的引入打下铺垫。在课程的中间部分,带领学生通过现场调研、文献阅读、案例参考借鉴等方式,明确现代设计色彩的应用要求及地域文化色彩的应用条件与应用范围。在课程最后的大作业部分,将地域文化色彩与现代设计常用色彩进行比对,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配色方案进行设计,展现不同色彩风格和作品氛围。地域文化色彩的色卡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民居及公共建筑的实地考察,拍摄相关照片,从照片中提取所需的地域文化色彩,将色彩归类并制作成色卡;(2)通过阅读《桂北民间建筑》《广西民间美术》等文献,提取书中所归纳总结的色彩类型,并将书中所提取的色彩进行再次分类总结,运用于“设计色彩”的课程作业中;(3)通过互联网搜索等方式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较具地域特色的色彩类型,建立色彩分类逻辑框架,将互联网中的色卡进行再分类。

2.研究融合了地域文化后“设计色彩”的作业命题形式,处理好“地域”“传统”与学科理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导课程的同时,也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创造思维的空间,课程的命题应该是一种引导式的命题,而不是一种固定式或八股文式的命题。传统的“设计彩色”课程作业一般从静物水粉写生入手,要求学生采用冷色调和暖色调各完成一幅作业,让学生对色彩冷暖对心理学的影响有初步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认知和改造现实空间的色彩样式,如对甜品店、展览馆内部空间的颜色进行改造等。之后的作业基本会延续平面形式,让学生自行创造图形并赋予色彩,了解图形和色彩的兼容性。改革后的“设计色彩”课程会延续传统课程中对于色彩的认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域性少数民族色彩及中国传统色彩的内容,改革后的课程有以下两个主要命题方向。一是使用中国传统色彩刻画建筑外部与室内空间,结合室内或外部空间的特性,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如庄严肃穆、热情洋溢等不同的空间类型。在中国传统色彩中,五色观主要指的是青、白、赤、黑、黄这五种颜色,每种颜色均有自身的文化内涵,在课堂上结合讲解与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发掘中国传统五色的底蕴内涵,并将其恰当地运用于建筑与空间的设计中。并且,通过对中国传统色彩的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与法家文化等,从更深的层面了解传统色彩中的文化内涵。二是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域性少数民族色彩融入“设计色彩”课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集的重要区域,其中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色彩和图腾图案,经过前辈学者长时期的研究,已总结出多种具有代表性的色彩形式和色彩运用场合。在“设计色彩”课程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参观走访少数民族聚落、少数民族博物馆等,实地了解少数民族色彩的使用方式与使用特征,将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色彩类型运用到“设计色彩”课程作业中,为大三上学期的少数民族相关的村落设计和建筑设计奠定堅实的基础。

3.探索高新技术对于设计色彩学科的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国内外多所高等院校尝试采用新技术对设计色彩进行更为精确的解构,其中以芬兰阿尔托大学最具有代表性。本次课程改革在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后,综合国内教育教学情况与广西现状特色,将先进技术,如人工智能识别色彩、计算机图像识别色彩、智能色彩分类等引入课堂中。一是让学生掌握更为便捷、高效的色彩解构分类方式,让学生通过图片分析、数据量化分析等方法解构色彩,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分析生活中各种不同场景的色彩类型。二是指导学生从周边环境或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中提取的色彩进行归纳整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色彩的分类方式进行思考,并对前人的方式进行批判性的继承,掌握色彩分类的核心原理,在此基础上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域性的色彩进行分类和解构。

4.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地域色彩的设计表达和叙述方式。“设计色彩”课程主要是通过四个大作业对学生进行评分,在传统“设计色彩”的评分体系下,学生往往会出现重表达而轻理解的情况。学生会在作业的艺术表现方面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往往忽视了对于色彩理论基础的理解,难以产生富有创新性的作品。在“设计色彩”课程改革之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种类的设计色彩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并结合多种分析解构方法,自行提炼属于自己的设计色彩配色。同时在课程的最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总结汇报,一是为理顺学生自身对于设计色彩的逻辑思路,将课程所学内容归纳入自身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中;二是与班里的学生分享“设计色彩”课程的学习体会和心得,加深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为后续建筑设计做好铺垫。

參考文献

[1]李松林.高校美术与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基础性与共性技术”——色彩图式语言体系构架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2(7):145-147.

[2]邹建敏.设计基础色彩课程教学的探究[J].美术向导,2006(4):58-59.

[3]王鑫安.广西壮族八音色彩区划与传播路径探究[J].北方文学,2017(33):121-122+128.

[4]赵冶,熊伟,谢小英.广西壮族人居建筑文化分区[J].华中建筑,2012,30(5):146-152.

[5]程瑶,张慎成.略论中华传统“五色观”[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3):181-182.

[6]WANG Ze-song, ZOU Cui, CUI Xian-ping. Low-sample Size Remote Sensing Image Recognition Based on a Multi-head Attention Integration Network[J].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2020 (79): 43-44.

[7]WANG Guan, GU Chun, XU Li-xin. 11.1: Invited Paper: Color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aser Display[J]. SID Symposium Digest of Technical Papers, 2021 (52): 115-125.

[8]陈雪晴.比较视域下的欧洲工艺美术运动和日本民艺运动[J].戏剧之家,2021(4):197-198.

[9]李浈.十年磨一剑,旨在艺有承——同济大学“历史建筑形制与工艺(中国)”课程的创设、发展与变革[J].建筑史,2014(2):153-163.

[10]张夫也,凌敬淇.以手思考 用心造物——日本当代工艺美术特征探析[J].设计,2020,33(23):101-105.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Design Color” Based on the Infiltr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Taking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HE Xia-xuan, YAN Min-jia, WANG Yi-jin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of Design Color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for architecture major. By summari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is course, comprehensively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esign Color in maj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aking the problems as the guida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direc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olor. 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lor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upgrade the propor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n Design Color, as well as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rough classroom teaching, we guide students to integrate the regional culture into the course assignment of Design Color so as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Key words: Design Color; regional culture; course reform

猜你喜欢

设计色彩色彩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神奇的色彩(上)
高校视觉传达专业色彩风景教学探究
高职色彩基础课程与学生创意能力培养关系探究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色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