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视域下玉雕造像创作之我谈

2022-03-31赵天义

理财·收藏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玉雕民俗创作

赵天义

俗,是一个民族的人民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且代代相传,是约定俗成的风尚和习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其历史绵延数千年。释家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对中国包括民俗在内的中古文化影响深远,释家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和其他文化相互依存,逐渐形成了以儒释道为核心要素的文化古国。玉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古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和释家文化双双叠加,以玉石为材质的造像成为中国人民崇拜和信奉释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成为中国民俗文化中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作为一个出生在玉雕之乡的玉雕创作者浅论民俗视域下玉雕造像创作,望得到同仁和同行的共鸣。

造像创作依赖于玉雕创作者的素养

玉雕造像的存在不受民众个人的影响,其创作来源于创作者本身,玉雕创作者的创作不仅局限于技能和技艺水平,亦包括创作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个人经历,甚至是创作时候的心境和情绪,都能对玉雕造像作品产生影响。

玉石释家造像作为人类信仰文化的载体,有着天生的魅力,在玉雕人精雕细琢之下,使之具有实象和意象的双重文化属性,同时也有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成为信众们竞相追逐的对象。因此,一件玉雕造像的雕琢和生产,是对一个玉雕人技艺水平、文化素养、审美取向及价值观的综合反映和考验。

《论语·为政》中有“三十而立”的说法,指的是人在三十岁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和做事做人的原则。作为一名玉雕人,为了锤炼好玉雕技能水平,我的玉雕学习生涯历经了上海、郑州、肇庆,材质涉及和田玉、翡翠、水晶,题材涵盖山水、人物、花鸟,似乎所有的经历都是为了让玉雕造像创作更加顺利。我在向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东光先生学习水晶佛造像创作期间,老师一直教导我们要试图掌握与玉石和玉雕造像的观者产生思想交流的技能,做好玉雕造像本身该有的完整诠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如何从释家文化中寻求、打造玉雕造像的生命和艺术魅力,是我们玉雕人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和目的。

我国美学大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应目会心”和“应会感神”的美学理念,意思是艺术创作应该从真实的生活中寻找创作题材,而造像并不是自然存在的事物,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具象载体,如何创作玉雕造像,关键就要了解释家文化和信众的想象,把玉雕造像的创作看作开启人们精神世界的新路径,为玉雕造像赋予更多新的美学内涵。为此,我一直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作,不断地修正,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勉励,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增强自身修养和创造性。我在玉雕造像整体造型上的选择偏向传统,根据玉石的自身情况,适当结合山子或部分花鸟等玉雕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玉雕造像藏家藏的是人文精神

说起玉器,最被大家耳熟能详的是“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说法,该说法的核心是经济价值。玉器等同于不菲的经济价值是多数人的认知,这个认知实际上是很片面的。世界文艺理论家歌德说过,收藏家是最幸福和快乐的人。我认为收藏家之所以是“最幸福和快乐的人”,一定不是因为其拥有很多财富,当然我不否认收藏家想要收藏艺术品的前提是要拥有一定的财富,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前提,并不是决定他成为一个“最幸福和快乐的人”的核心因素,享受收藏的过程和收藏拥有这件物品之后带来的满足感才是幸福快乐的关键。

收藏玉雕造像的收藏家,其收藏和围绕玉雕造像的消费自然和释家文化密不可分。释家文化本身属于文化的范畴,玉雕造像具有形而上的意义和要素。民俗视域下,玉雕造像收藏一定是收藏者看中造像本身具有的精神内容和文化价值,投资价值处于次要位置。在民俗范畴中,玉雕造像前提是对民众有用,该用途具体来说是玉雕造像本身承载了民众对于佛教文化和佛教理论所蕴藏的精神部分。人们收藏玉雕造像的幸福和快乐来自对佛教文化和释家文化的拥有,来自对玉雕造像收藏的过程以及时常与之对话和交流产生的情感,在玩摩与研究中得到的文化实践,这些都是一种精神和情致的享受。

作为一个从事玉雕造像的手艺人来说,我们必须清楚玉雕造像创作属于物质生产的范畴。在民俗文化中,虽然说佛教文化事项纷繁复杂,但各类民俗还是具有共性的。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民众,其对释家文化的理解和信奉的初心是相同的,其对造像本身蕴含的精神世界的追求是一致的,或许其信奉对象有异同,但之于佛教文化消费的需求与趣味是一定的。至于玉雕造像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心理背景,这需要玉雕创作者仔细地审视造像本身所对应的民俗特性,包括阶层性、地域性与变异性等。

玉雕造像的收藏本质是属于精神消费的审美过程,玉雕造像之美在于造像神韵和灵趣的刻画,它体现着人文之道、精神之道、心理之道的综合过程。玉雕造像表现的是玉雕创作者对“佛”的领悟,是玉雕創作者的人格、审美与情趣的集中体现。

玉雕造像的创作要义

前文提到玉雕造像创作依赖于玉雕创作者的素养,藏家收藏玉雕造像收藏的是人文精神,更多意义在于谈造像背后的故事。我从事的是玉雕佛造像创作,无论玉雕造像材质是什么,要雕刻好一件玉雕造像,必须了解玉文化和释家文化,离开这两种文化,想把佛像雕好是不可能的。一件好的玉雕造像,必须传递给人们美好的正能量,否则玉雕造像消费和收藏则无从谈起。所以,创作者如何通过作品表达思想很重要。

很多人认为玉雕造像创作就是师古,师古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玉雕造像创作的一种方法。师古的同时,不少人也在呼吁玉雕造像的创新,创新并不是不可取,任何一门艺术,如果你不沿着古人留下的文化脉络认真学习和传承,所谓的创新有可能是另类。创新必须基于大量知识积淀,这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而后期应用到作品上是简单的几个线条或者一个面,则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力求作品更加简洁质朴,使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一件水晶玉雕作品不仅表达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同时也表达了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内涵,水晶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人类的思想、信仰、宗教,作者通过对水晶作品的摸索和创新使得水晶作品更具灵性。要想做到用玉雕语言精准地表达思想情感,我认为在创作的时候,必须善待每一块料,每一刀都有来由,每件作品都被赋予美善的寓意,在梳理、整合、感知并试图描述内心世界的时候,也尽可能做到不偏离主旨,不做无谓的文字游戏。我对玉雕艺术世界有一种强烈的饥饿感,有一种去品尝和吞噬世界的欲望,我十分享受创作的过程。近几年,我多以翡翠为材质创作玉雕造像,在遵循佛教经典思想的基础上,听从老师的教诲大胆尝试,有时候也以念化的处理手法,创造出为气韵、为形神表达的佛造像艺术玉雕。无论是造型还是线条的处理,都遵循传统绘画中白描的方法,尤其是在大型的玉雕造像创作上,讲究节奏和笔意,在玉石特点的基础上,或和山水相结合,或和花鸟相结合,用写意手法创作了不少翡翠玉雕造像。

总之,历史文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都在变化,但是人们对于美好的追求没有变,在遵循佛教佛理的前提下,发挥自我玉雕技能,需要玉雕雕刻者关注玉雕造像消费市场,调整思路,打破固有思维,潜下心来专心创作。玉雕造像并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艺术品,它在人类的精神与思想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猜你喜欢

玉雕民俗创作
《一带一路》 张嘉伟玉雕作品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Jazz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