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文艺晚会的表达创新

2022-03-30齐奂珲李智

新闻爱好者 2022年3期

齐奂珲 李智

【摘要】河南卫视作为地方卫视,在2021年几次重要电视文艺晚会的节目制作上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一致好评。基于对具体节目的观察发现,在节目形式的全新塑造、跨媒介叙事策略的创新使用以及节目类型的大胆探索上使得观众眼前一亮。突出的文本内容结合矩阵式的融合媒介传播策略,使节目本身不断扩圈,吸引《人民日报》等官方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宣传,为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启发式的实践。

【关键词】电视文艺晚会;审美转向;跨媒介传播;跨媒介叙事;类型探索

近年来,各大卫视文艺晚会节目的发展呈现出同质化趋势,囿于传统舞台的呈现形式以及加码重磅明星的引流模式使各大卫视的文艺晚会陷入“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创作窠臼。然而,自河南卫视2021年河南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唐宫夜宴》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并且受到观众的好评开始,随后制作的《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神马奇妙夜》等节目更是不断“扩圈”,受到了《人民日报》等官方主流媒体的持续宣传。毫无疑问,河南卫视节目的现象级表现是电视文艺晚会节目制作的一次有益探索。因此,本文以《中秋奇妙游》为例,探究河南卫视何以实现表达创新,为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的创新提供可行方向。

一、传统再塑:美学表达的卷轴式转向

与其他地方卫视中秋晚会节目相比,《中秋奇妙游》在节目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赋予该节目“散点透视”的美学特点,中国画式的艺术造型形成卷轴式的审美转向。同时,“电视文艺晚会节目作为节庆当中的、非日常的节目,在狂欢美学的视域下,电视文艺晚会节目承载着观众进行节日狂欢的功能”。[1]在早期的电视文艺晚会节目当中,强调互动性的编排使得观众有了丰富的参与感并且在参与中得到节日狂欢的快感。伴随社会的发展,观众的审美“从传统美学的相对永恒的、崇高的、充满悲悯的审美心理特点,转向消费美学的瞬间的、通俗的、充满享乐主义狂欢的审美特点”。[2]互动性强的传统电视文艺晚会逐渐不能满足观众节日狂欢的需求。如此审美的转向下,具有传统中国画艺术造型特征的《中秋奇妙游》填补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一)节目制作打造持续性审美

在节目内容上,《中秋奇妙游》利用更为丰富的镜头语言与画面造型,打造传统中国画中“散点透视”的美学特点。所谓“散点透视”,宗炳早在《画山水序》中就已作描述:“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近大远小,移步换景,元素均匀分布的美学特点,在《中秋奇妙游》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散点透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美学特征延续至今,其本身对于意境的表达有着独特的效果与魅力。此种艺术造型的打造在传统电视文艺晚会制作中因直播形式以及舞台设置等限制,很难在此节目制作中完成造型。而《中秋奇妙游》将舞台与多处名胜古迹的实地相结合,采取录播的形式为节目制作预留更多的时间,既使节目在镜头语言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又可以运用更多后期虚拟技术,为打造传统中国画的艺术造型提供条件。

节目编排上,《中秋奇妙游》摒弃了传统电视文艺晚会节目主持人的设置,取消主持人及报幕环节,改由字幕进行节目切换的提醒,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节目之间的界限,并且在节目转场效果的设置中,运动镜头的使用将观众视角进行上下或是左右的引导,形成了卷轴式审美的视觉感受,弥补了原本传统文艺晚会片段式节目的审美表现不足,使节目整体性更强。雷蒙·威廉斯认为“电视是一种流,电视是画面不停切换接续形成了一种流动的媒体形态”。[3]《中秋奇妙游》当中对于节目界限的弱化,使得其本身具有持续流动的性质,从而能向观众传递更多的信息,形成持续的审美体验。

(二)现代化元素赋予审美年轻态表达

戏曲、器乐等传统艺术在一段时间内的表达存在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情况,观察近年来各平台电视文艺晚会节目中的传统艺术节目发现:戏曲、器乐在电视文艺晚会中的呈现形式处于不断探索的状态。令人惊喜的是,《中秋奇妙游》中的《豫见》和《戏韵》交出了一份令观众满意的答卷。《豫见》当中较快的剪辑节奏以及符合现代审美潮流的后期画面制作,使得传统器乐满足听觉审美的同时形成视觉上的冲击,满足了观众多感官的审美体验。

(三)新媒介元素主动贴近观众

媒介因其属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不停地发生着变化。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4]的观点。在此观点中,媒介从早期的动作、图形到如今的电影、电视,其发展是在媒介技术的进步与融合中不断满足人的延伸的需求。电视节目作为融合媒介,整合了多种媒介的特点,相较于早期媒介所带来的单一的感官刺激更加丰富。在此基础上,河南卫视将“时间”这一元素整合进节目当中。媒介是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方式,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所以,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媒介性。

将时间媒介与电视媒介整合时,最为明显的标志在于节目时长的变化。河南卫视的相关电视节目,在传统电视媒介的基础上,结合当下观众审美的“瞬时性”与信息获取的“快节奏”,充分将时间这一元素整合进节目当中。与传统电视节目相比,较短的节目时长结合持续的审美输出,使得节目本身给人一种短小精悍的整体感觉,并且在电视这一媒介当中,较短的时间也更有利于观众获得沉浸的观看体验。既满足视觉听觉,也更加满足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对于时间的感觉。

二、世界构建:跨媒介叙事打造沉浸体验

《中秋奇妙游》中各节目的故事背景以及场景都有所不同,但共同点在于都具有河南本土的历史背景,例如少林寺、太极拳,都已经是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成熟IP。在此基础上,文艺晚会作为电视节目,结合自身特点,整合戏曲、舞蹈以及音乐等媒介完成整台晚会的叙事,实现“多媒体雪球”[5]的跨媒介叙事。“跨媒介叙事更强调叙事之间的整体性布局,互文性叙事只是故事扩张的一种方式。”[6]河南卫视结合少林寺、太极拳等IP元素进行节目文本创作,实景拍摄以及符合各自IP的文本创作,使得各IP元素与电视文艺晚会节目之间产生了一定的互文性,观众受到长久以来对少林寺、太极拳等成熟IP元素文本解读的影响,对《中秋奇妙游》当中再次出现的元素有了更豐富的文本解读,并且在节目整体性的编排上形成对《中秋奇妙游》整体性的文本接收,赋予了《中秋奇妙游》更加具有整体性的叙事风格,在此种叙事的影响下,结合卷轴式的画面审美,赋予了观众更加沉浸的观看体验,为讲述中原大地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故事,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电视“大IP”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各IP元素悠久的发展历史与丰富的故事素材,为后续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作为跨媒介理论最早的发起人之一,其认为跨媒介最主要的方式便是“世界的构建”[7]。在跨媒介叙事的世界构建下,各IP已经成熟的文旅产业为“故事世界”的线上线下共同打造提供可能。由电视这一媒介整合其他媒介优势,所形成的故事世界,其线上文化产品的整体性叙事唤醒观众的文化意识,实现观众的文化觉醒以及自身故事世界的扩张。“不断扩张的故事世界对观众发出召唤,使得粉丝受命游历故事世界以获得独特体验。”[8]观众或是粉丝在这种召唤下产生对于故事世界的探索欲望,而这种欲望从线上扩展到线下时,整个故事世界将对现实世界产生作用。

三、类型探索:大胆尝试提供新的方向

“类型则是文化工业为迎合、满足人们的欲望心理有意制造的‘人工制品’。”[9]《中秋奇妙游》比之同类型电视文艺晚会节目,有着明显的形式上的不同,并且随着类似内容的不断产生,使得一大批观众,每逢节庆便对河南卫视的电视文艺晚会节目形成了一种审美期待。

伴随着这种期待,河南卫视进行类似的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的创作以此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并且河南卫视也完成了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类型上的创新。类型当中的创新是多层次的。在形式结构上,具有象征性的主持人形象被取消,各环节节目当中更加强调审美与欣赏,整台晚会的互动性得到削弱。各节目之间界限相比之传统节目更加模糊,形成了具有传统中国画的艺术造型,并且美学风格的转变更加强调审美的持续输出。在内容表达上,更加贴近社会对于晚会的审美需求,上述因素结合河南地域特色以及“国风”主题,使得观众对于该类型有了独特的审美期待。河南卫视在国家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形势下,通过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的创新实践,探索出与之前不同的晚会呈现形式。在受到观众欢迎的反馈基础上,较好地传达了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更新了艺术表达形式,改良了此类型节目与观众沟通的渠道。由此看来,以《中秋奇妙游》为代表的河南卫视相关电视文艺晚会节目进行了电视内容类型上的探索与创新,并且取得了积极的观众反馈,引起了“国风”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的热潮。

四、融合媒介:多平台协作实现矩阵式传播

2021年河南春节联欢晚会中《唐宫夜宴》的火爆,引发了互联网对于“国风”电视内容的广泛讨论。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在网络化、数字化的在线商业环境下,传播学当中长尾理论所强调的长尾市场与长尾效应是普遍存在的”。[10]长尾理论由美国学者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然而在互联网媒体环境当中,又有学者提出了新的阐释,“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网络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应的时代”。[11]电视节目的传播同样要“适应媒介融合传播的内容生产与表达”[12],结合以上理论对河南卫视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发现:结合受众的需求特征,河南卫视一系列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火爆的背后,部分原因源自于针对各媒介平台特点的捕捉。因地制宜的宣传策略在各平台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各平台之间的互相促进,使得河南卫视较好地实现了良好的全平台宣传的覆盖效果。

通过观察河南卫视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的作品发现,每次电视文艺晚会节目都会伴随着数十条的短视频宣传。从节目播出前的预热宣传到播出后的花絮释放,全流程皆有短视频作品持续“引流”。而节目在电视平台播放的同时,为了满足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点,晚会节目正片内容结合更加精简凝练的剪辑,更是在短视频平台引起极高热度。“新媒体时代人们越来越习惯使用网络视频来观看影视作品,可以更加主动地选择观看的节目和观看时间,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13]多平台的传播,同样满足了观众的观看需求。结合腾讯视频等长视频平台,河南卫视在该类型平台的传播更加注重各作品的完整性与持续性。满足该类型平台观众持续性的审美需求,实现宣传的覆盖。长尾理论中,“头部”带来巨大流量的同时,持续地宣传输出有效地延长了“尾部”长度,增加的曝光与流量产生持续性的影响直到下次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的制作。配合持续的、具有特点的电视文艺晚会节目作品的输出,结合政策导向,吸引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官方主流媒体的宣传,使得河南卫视这一地方卫视的晚会具有全国范围的影响力,使长尾效应中的“头部”获得更大曝光与更多流量。随着微博等互联网媒介平台的接入,各平台之间的内容互相协作,使得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主流-互联网”领域的全覆盖,如此大的观众基数带来的就是传播力的极大提高,为后续作品的制作传播提供了充足的观众流量基础。

五、结语

总之,以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为代表的电视文艺晚会节目通过对于节目内容、跨媒介叙事、类型探索以及传播策略的创新,使得节目本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热烈的社会讨论与观众的一致好评使河南卫视的“出圈”成为必然。这样一条发展路径也为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的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但正因可借鉴性,也为河南卫视带来了挑战。如何在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为代表的,具有良好经济基础的地方卫视的跟进创作中继续保持内容输出上的优势,结合中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河南卫视下一步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袁冶,张师迅.狂欢美学视阈下电视文艺晚会的审美与发展[J].当代电视,2019(01):39-41.

[2]宫承波,田园.新媒体时代受众生态的变迁[J].青年记者,2014(03):9-11.

[3]威廉斯.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M].冯建三,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94:36-71.

[4]赫伯特·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凌逾.跨媒介叙事刍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05):32-39.

[6]杨盈龙,孙百卉.媒介融合时代传统文化节目的“故事世界”建构:从跨媒介传播到跨媒介叙事[J].中国电视,2019(12):70-73.

[7]亨利·詹金斯,赵斌,马璐瑶.跨媒体,到底是跨什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05):31-34.

[8]施畅.跨媒体叙事:盗猎计与召唤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Z1):98-104.

[9]张兵娟.电视剧叙事与女性主义叙事批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90-93.

[10]刘敬东.“三网融合”下的微观实验:构造内容资源网络化应用模型[J].电视研究,2010(12):41-44.

[11]黄孝章,张志林,王亮.新媒体发展中的“长尾效应”探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01):19-21.

[12]彭晓燕.电视节目媒介融合传播进路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08):56-58.

[13]杨冼.论影视作品的跨媒介多元传播:以电视剧《花千骨》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8(06):82-84.

(齐奂珲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硕士生;李智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生)

编校: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