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性精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修辞的风格与价值

2022-03-30张厚远金若琰

新闻爱好者 2022年3期

张厚远 金若琰

【摘要】5G技术将赋予智能媒体更多功能,使信息传播更加便捷、高速。届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将面临更多挑战,大量碎片化、情绪化的网络表达会引起大面积的蝴蝶效应和群体极化现象。恰当的话语修辞艺术能够形成安全话语体系的诗性精神,改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整体性认知环境,减少网络冲突与对抗。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修辞;诗性精神;风格与价值

5G技术能使信息传播更加便捷、高速,使超高清视频传输、虚拟现实的场景应用等更加丰富多彩。它的灵活性、敏感性、精准性可以优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生产内容,但也会被一些人用于网络攻击,生产威胁性话语,增加网民的焦虑感和恐慌情绪。具有诗性精神的话语修辞可以优化网络空间安全话语的品质,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的质量,减少网民的焦虑感和恐慌情绪。特别是遇到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时,诗性精神的话语修辞风格具有良好的价值链功能。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修辞的诗性精神

话语修辞是研究话语行为的一种语言修饰活动,其目的是“要求准确、易懂、流畅、生动、上口,充分利用交际情景传情达意。也包括以语段为调整锤炼对象的修辞活动”[1]。同时,话语修辞也研究信息传播者和使用者的身份性特征、话语语境、话语符号系统和话语传播的流程等。

(一)網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话语修辞

自米歇尔·福柯和梵·迪克以来,话语研究拓展到了很多学科领域。“当代话语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演化:微观上,逐渐由话语本体向话语生成的心理机制乃至人机对话延伸;宏观上,逐渐由话语本体拓展到了话语主体、话语能力、话语权利、话语文化、话语秩序等宏观的话语社会。”[2]这种多视角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也表现在对话语修辞的研究上。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话语修辞研究而言,客观上要求其话语内容具有独特的修饰性,包括恰当的话语修饰方式、客观真实的话语内容、切合情境的态度传达、舒缓网民的心理压力。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的修辞主要研究如何运用恰当的象征性符号表达正确的态度、情感、意见、信念和价值观,即如何通过恰当的言语修辞手段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的水平和能力,优化安全话语环境。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修辞的诗性精神

“何为诗性?狭义而言就是诗歌的特性,广而言之是区别于逻辑性的审美性和艺术性,从学理意义而言,它是维柯在《新科学》中提出的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广博的智慧论语。”[3]

我国的诗性精神传统悠久,《尚书·尧典》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论语·阳货》记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荀子·正名》里说:“辩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毛诗序》里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4]。

西方的诗性精神来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苏格拉底则已注意到美的相对性、目的性、主客相关性和美善统一性”[5]。柏拉图在《理想国》卷三中说:“他们的作品须对于我们有益;须只摹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那些规范。”[6]可见,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世界,经典典籍文献里都有关于“诗性精神”的叙述,这些叙述明显地指向同一个目的:符合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的修辞并不是说要用诗意化的语言来创造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网络世界,让网民们获得“诗意地栖居”的审美体验,而是要求这方面的语言要有利于网络空间的和谐发展,能促进网络文明建设,减少网络中的冲突性和不安全感。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修辞的风格

人类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对于思想的认知要靠话语来完成,话语修辞的风格对于交往主客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共同理解、彼此承认和取得共识的作用很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修辞的风格指的是在内容生产与出版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导向性特征的精神气质。风格具有信息整合功能,能有效整合异质性的价值观念,建构起人们对当前社会现实的安全认知。这类似于认知结构中的同化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一部分网民认知结构中不和谐图式发生变化,有效整合到安全的认知框架之中,改变当前网络空间的话语结构,消解掉具有威胁性和恐怖性风格的网络语言。

(一)真实诚信的话语态度

真实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实、每一个观点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实事求是,信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事件原因、经过和结果都能经得起核对;所表达的观点必须是基于最基本的事实,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任意拔高或歪曲。诚信是一种优良品格,“诚”一般用来表示为人处世诚实,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它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的一个核心理念,这里指的是态度端正,没有欺诈;“信”的意思是信守承诺,这里指的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信息的“公信力”。这种风格主要有四种表现:真实反映社会真相、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科学的理性精神、消除恐惧感。

(1)真实反映社会真相。网络话语服务于社会公众利益。发布者要生产真实诚信的话语内容,不制造谣言,不歪曲真相,要做社会环境的监测者、社会现象的观察者、社会事实的呈现者,客观表达观点,信守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提高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形势的认知水平,降低其风险系数。杜绝发布、使用诸如事实内容不具体、议论感想很多、语言含糊笼统、逻辑结构混乱、视听质量不高的网络信息。

(2)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信息发布者都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信息生产与出版环节中至关重要的“把关人”,无论是在议程设置与建构的过程中,还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要基于社会公众利益或者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同时,还要及时揭发和制止破坏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言行,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3)具有科学的理性精神。信息发布者要以实证科学的理性精神准确评判事实的真假和观念的真伪,不盲从于个人的感情冲动和偏见;在观点的形成与凝练的过程中服从于基本的事实真相。网络平台在进行内容生产时,谨遵专业精神、坚持专业规范和专业自律,不屈从于外界压力的干扰。

(4)消除不安全感。在信息全球化進程中,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安全风险系数明显增多,风险社会容易给民众带来心理上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安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之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修辞的风格首先要做到客观上没有威胁性、主观上没有不安全感,不哗众取宠,不制造传播恐怖性言论。

(二)劲健缜密的话语风格

劲健与缜密是唐代诗人司空图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二十四诗品》的两种审美风格。劲健风格语出《后汉书·西域传·鲜卑》:“(鲜卑)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司空图用诗的语言概括了这种话语风格:“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司空图《劲健·行神如空》)缜密的意思是细致精密、谨慎周密。《二十四诗品》描述了这种风格特征:“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缜密主要是指语言风格、篇章结构的安排合理、细致、周到,文章风格严谨有序、立意深远。

“劲健”风格具有强劲有力、壮健宏伟的特征,“缜密”风格具有细致周密、意境深邃的特征。二者一同构成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修辞的积极进取、严谨理性的宏大气象。

(三)科学担当的话语精神

话语修辞能够产生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它可以将内容生产者的思维方式、生活理念和价值标准转化为合法、合情、合理的内容,涵化成普遍有效的标准,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网民心理的认同感。

(1)科学求实的话语精神。因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网络空间的话语生态环境越来越呈现出资本化、集团化、黑化的基本特征,既得利益的资本寡头集团为了维护既有利益,想方设法利用资本力量和政治寡头的优势,来控制国际话语权,甚至不择手段地黑化“异己”力量、维护既得话语霸权地位。在国际网络空间里,经常出现网络话语权因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而被滥用的现象。如散布网络谣言颠倒黑白,制造网络暴力损害网民权益,传播威胁他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等。这种极端化、片面性的话语环境需要科学求真的话语风格予以矫正。

(2)责任担当意识。责任担当意识主要表现为敢于担当的勇气,开放包容的胸怀,以及尊重事实、尊重法律、尊重民意的态度。如遇见突发性的重大安全事件时,既不要有如临大敌、惊慌失措的心理;也不要畏首畏尾、顾虑重重,出现惶恐焦躁的情绪。回应反华势力的网络舆论攻击时,不回避、不拖延,实事求是,传递科学、真实的声音,揭露其言语背后隐藏着的真实目的。针对普通网民违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言行,及时进行批评指正,“摆事实、讲道理”,不文过饰非、也不消极躲避。出现负面网络舆论事件时,不隐瞒真相、不拖拉信息发布的速度,及时进行网络舆论引导,积极有效地回复并处置舆论风潮,等等。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修辞的价值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效益关系,它反映着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规范、关系、爱好、理想、信念和倾向性等,具有指导主体和客体思想、行为的作用。“对于关注事物修辞风貌的人来说,价值一词大概只是描述性的。它覆盖着被社会价值化的各种同一性和差异性,即人们诉求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它们经常无意识地推动事物或阻碍事物。”[7]基于这一前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修辞对于其客体而言,能“推动”安全话语体系的建构,具有防范和化解安全风险的功能。

(一)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的传播力

(1)正确认知传播格局与传播模式的变化。传统媒体的话语结构非常清晰,话语模式是自上而下的,主流媒体决定着话语质量,掌握着话语权,社交媒体处于从属地位。到了5G时代,这种话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播终端从报、刊、台向网、端、微、屏多终端转移。特别是各类公众号迅速扩张,各类媒体呈交叉融合之势,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场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强势与舆论引导优势遇到挑战,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8]。5G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修辞将在这种复杂多变的传播格局里不断探索创新,提高传播力,实现其维护安全、化解风险的价值。

(2)建构起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话语生态链。5G和AI技术能彻底改变顶层思维模式和传统的惯性思维风格,5G技术将与AI技术联合,开启21世纪数字出版新格局,其技术优势将使得视频语言取代文字语言而成为话语生产的主要形式。首先,生态性平台话语成为垄断的关键性因素,多元传播主体在新系统中和谐共生,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内容建设需要与技术支持有机结合起来,安全性话语修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生态性平台建构起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生态链,扩大安全话语修辞风格的影响力。其次,传媒行业马太效应将逐渐显现,顶级主流媒体平台化越来越好,实力较弱的媒体逐渐出局,人们更加注重视觉器官的使用,人的整体感知能力随之变化。届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话语生态链可以充分利用传播行业扁平化与可视化的话语结构,增强安全内容诗意精神的传播效果,从而降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系数。再次,算法偏见广泛存在于算法规则和数据的收集处理中,算法工程师可以预设算法的价值走向,技术应用会带来恐慌和焦虑。虚假、有害信息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传递,具有更强的感染性与煽动性。健康的话语生态链可以有效应对这个挑战,避免网络恐慌与焦虑情绪的产生。最后,平台和渠道资源丰富,议题设置多种多样,从而造就了一个极为复杂多变的网络出版环境,社会共识形成的难度增加,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互联网带来的新压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话语生态链可以利用修辞手段增强其话语的传播力和公信力,实现其核心价值。

(二)提高网民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

“在急剧变革的历史阶段和‘风险社会’中,任何一个事件,如果涉及某些社会敏感点或者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领域,由于不同力量因素的相互博弈,或者由于信息失真畸变、网络谣言的流布而引发的衍生效应,或者由于国际性、地区性传播而产生的蝴蝶效應,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极易发生转向、升级或者裂变,并借助互联网尤其是5G技术在极短的时间内演变成为舆论热点、焦点、沸点,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9]网络空间的这种固有特性是催化现代“风险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使得网络社会的风险具有了全球性、高危性、难测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全球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多元化价值观、多极化利益诉求以及多样化的话语修辞风格,使得网络空间不安全的、高危性的、威胁性的话语修辞越来越多,其生产能力和扩散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

就具体的网络平台而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修辞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明显,“在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不同舆情事件/话题中,微博用户关切的智能技术价值观及相应的价值序列存在差异,但与此同时,‘人类尊严’‘人类自主’‘公平’‘透明’‘个人信息保护’‘安全’‘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多次出现在不同的舆情事件/话题中,显示出了这些智能技术价值观内涵的丰富性、关涉范围的宽广性和相应的重要性”[10]。

恰当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修辞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可以将话语信息生产者的意图和思想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克服时间性、碎片性和语境性特征对于主客体之间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阻碍和损毁,产生良好的认同感,从而协调各方利益冲突、情感冲突、价值观冲突等,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

四、修辞风格的多模态化及其价值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生产的语言系统除了文字符号及其意义表现形式,还有图象、声音、颜色、动漫等其他符号系统及其意义的表现形式,组成了5种信息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模态则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11]由于5G技术的赋能,技术驱动下的语言修辞、图像修辞、颜色修辞、音乐修辞等按照各自的修辞风格进行新的组合与优化,将快速产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表现力的内容和意义。

(一)修辞风格多模态化的理论基础

索绪尔认为语言建构现实,“语言即社会事实”。韩礼德在索绪尔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是社会符号”“要在社会语境中解释语言”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在他们日常的语言交换过程中,实现社会结构,肯定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建立和传递共享的价值系统和知识系统。”[12]语言在表达意义的同时,也积极将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符号化。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语或书面语,可以是有声语言、固定的图画、活动的画面、程序化的手势,以及所有这些语言材料的有机混合体。[13]叙事需要将语言材料进行有机整合来表达不同的意义,这样就形成了语言结构。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结构有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可以通过表层结构的分析而发现其深层结构,从而正确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14]人可以按照这种结构规则进行言语的交流,生成自己所要说的话。结构主义为这种语言结构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他们把一切社会结构与文化结构都看成与语言结构一样,具有社会性,个别人不能单独创造它和改变它。这样一来,社会意识或人的大脑中的结构就成了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图谱,并且基本上都基于这种图谱来理解世界万物。

(二)多模态化的应用

在信息化社会的形成阶段,建立在5G技术基础上的智能媒体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交往与传播模式,基于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全新话语模式正在形塑着互联网上汹涌而来的各种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和色彩等充满生命力的符号,这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的修辞提供了足够丰富的风格模式。这些语言、图像、声音、空间和身体动作等传播符号,可以以符号系统的模式来建构具有系统性的修辞格局,收获符合智能媒体时代应该达成的话语修辞效果,满足各种社交媒体上千差万别的表达形式,传递各种微妙的含义。

2021年河南卫视出品的文化节目《唐宫夜宴》和《祈》就是这种多模态化修辞风格的预演,它们的诗意精神的传播效果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民族文化自信心的认同感,得到了网络社会的普遍认可。我国始于2014年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以“网络安全,e同守护”为主题,通过案例专题、互动实验、网友互动、情景剧、动画影视、高峰论坛、数字化展会、主题晚会、全民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聚焦于“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网络谣言”“国家网络安全观”“网络安全形势”“网络安全职责”“网络安全数字出版”等重要网络安全问题,成效显著。

(三)修辞风格多模态化的价值

修辞风格多模态化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良好的诗性精神,它可以使信息接收者接触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信息之后,在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产生符合话语生产者意图的变化,这是考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意图或目标的一个重要指标。诗性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环境认知、价值形成和示范效果。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水平主要取决于话语内容的质量和数量,由于“视野制约效果”的作用,我们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认知程度取决于此类内容出版物的质量与数量。第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内容生产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关于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会影响网民的价值判断,出版物信息引导所形成的新规范和新价值观念往往通过后期不断强化而形成“长尾效应”,这种“长尾效应”使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第三,话语内容所赋予的价值观具有“身份赋予”的功能,一旦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律法规、思想意识被一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网络知名人士所认知并自觉遵守,这种“身份赋予”的功能就会发挥作用,形成示范效应。

五、结语

诗性精神的表达包括准确、得体、适度、易理解、符合表达目的、有感染力等。人的“诗性精神大大激发了人们在构建修辞性话语时运用语言的多样态势,使语言表达精彩纷呈,蕴含丰富,取得了强烈的修辞效果,产生很高的审美价值,令人赏心悦目”[15]。5G技术背景下智能媒体的语境复杂多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话语修辞可以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表达出具有“诗性精神”的态度、情感、意见和价值观,提高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本文为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5G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舆论引导机制研究”(立项号:21BXW07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彭漪涟.逻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29-131.

[2]陈汝东.论话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130.

[3]余升华.现实 现代性 诗性精神:评《现代化与中国20世纪文学》[N].光明日报,2015-03-10.

[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0.

[5]朱光潛.西方美学史:上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7.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6.

[7]米歇尔·梅耶.修辞学原理[M].史忠义,向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50.

[8]胡跃华.5G+媒体:新闻传播“变”与“不变”的思考[J].新闻世界,2019(11):66.

[9]苏宏元.5G时代舆论生态变化与舆论引导新范式[J].人民论坛,2020(27):114.

[10]胡天雨.第二届长三角智能传播年会在浙江传媒学院召开[EB/OL].https://zjnews.zjol.com.cn/202101/t20210113_21961061.shtml.

[11]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M]//田海龙,潘艳艳.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9:5.

[12]胡壮麟.韩礼德语言学的六个核心思想[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1):2-3.

[13]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

[14]李胥森.乔姆斯基的深层、表层结构对翻译的意义[J].外语教学,1985(1):61-63.

[15]刘腊梅.论语言修辞的源动力[J].文学教育(中),2014(5):23.

(张厚远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教授,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金若琰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学生,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院主任)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