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意义

2022-03-29吴琴琴邱凯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4期
关键词:膜炎肠系膜病灶

吴琴琴,王 晨,邱凯洋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常州 213000)

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MP)是一类发生于腹腔内肠系膜脂肪上的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发病率较低,由研究者Ogden等[1]在1965年首次提出,病灶主要发生在小肠系膜,偶也可见于结肠系膜和网膜[2]。其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诊断肠系膜脂膜炎的金标准为病理组织学活检。临床上获取肠系膜组织标本相对困难。目前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扫描在组织分辨及解剖结构的显示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及时发现病变,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和支撑,是当前该病诊断的关键手段[3-4]。本人总结近四年以来常州市新北区三井人民医院诊治的单纯性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复习相关的文献,对肠系膜脂膜炎特点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对该此类疾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2017年2月—2021年1月在常州市新北区三井人民医院经腹部MSCT诊断为肠系膜脂膜炎的37例患者资料。其中16例伴随有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21例经临床诊断为单纯肠系膜脂膜炎。21例患者中男性9例(42.9%),女性12例(57.1%),男女比例为1:1.33,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63.56±11.62)岁,起病时间2天~24个月。本组21例患者均为单纯肠系膜脂膜炎,不合并其他疾病,因体检偶然发现1例。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AS 40 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设置管电压为120 kV,电流180 mAs,层厚5 mm。部分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前半小时,患者常规口服清水800~1 000 mL。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膈顶上2 cm至耻骨联合下缘。本组患者均行CT扫描,其中2例行平扫加增强。所获得的图像数据依次传入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后处理,再由2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副主任医师对病变进行分析。

1.3 CT诊断标准

病灶为肠系膜脂肪密度不同程度增高,包含不均匀脂肪组织影,界限常较清楚,包绕肠系膜血管并可推压邻近肠袢,但不侵犯邻近组织,同时还需排除肠道以及腹膜后病变(肿瘤和感染性病变)[5-6]。

1.4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CT影像材料,记录指标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灶部位、病灶与肠系膜血管的关系、病变脂肪CT值等。根据其特征判断“脂肪环”征、“假包膜”征、囊变以及钙化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1例患者主要因腹痛(96.2%)、发热(17.4%)就诊,少数表现为腹胀(9.4%)、恶心呕吐(5.4%)、消化不良(4.1%)、乏力纳差(3.8%)、血便(0.7%),24 例(47.4%)患者有腹部压痛。本组患者以腹痛为主,对比同期非单纯性肠系膜脂膜炎(合并其他疾病)患者,本组患者腹痛程度相对较轻。

2.2 治疗情况

21例单纯性肠系膜脂膜炎患者中,19例临床上予以抗菌药物和(或)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后症状缓解;1例患者未进行药物治疗,症状亦逐渐缓解;1例因体检偶然发现,因无特殊不适并未进行相关治疗。

2.3 影像学结果

21例患者经腹部CT扫描明确肠系膜脂膜炎诊断,同时临床排除了其他相关的伴随疾病。影像CT结果显示,17例发生于小肠系膜(81.0%),3例发生左半结肠系膜(14.3%),1例发生在右半结肠(4.7%)。21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病变均来自肠系膜根部,表现为肠系膜脂肪密度不同程度增高、周围可见多枚大小不等的淋巴结影,增高密度影与周围正常腹腔和腹膜后多有相对清楚的界限,其中2例增强病例扫描后病灶并没有明显强化。14例(66.7%)有典型的“假包膜”征,12例(57.1%)有“脂肪环”征(见图1)。21例患者病变累及的肠系膜血管走形大致正常,未见明显推移、狭窄等,邻近组织未被侵犯,未见明显囊变、钙化影。利用统计软件分别对本组患者病灶及腹腔正常脂肪CT值进行统计分析,两者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图1 典型小肠肠系膜脂膜炎CT表现

表1 病灶与正常脂肪组织CT值差异(x- ± s)

3 讨论

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较少见的侵犯肠系膜脂肪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肠系膜脂肪的退变、坏死和纤维化。研究显示肠系膜脂膜炎好发于60~70岁人群,其发病率约0.16%~3.30%,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2~3:1[7]。临床上的表现不甚典型,有的为腹胀、腹痛、纳差等消化系统症状,有的伴有乏力不适、低热等全身症状,查体时或可扪及边界模糊的腹块,若出现肠梗阻或血管受压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8]。本组患者主要症状为腹痛、低热,病程2天~24个月,平均发病年龄63.56岁,多数发生于小肠系膜根部,男女比例为1:1.33,男性略少于女性。本组肠系膜脂膜炎发病年龄与文献报道类似,但男女比例与既往文献报道[9]有些许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为,本研究重点研究不并发其他疾病的单纯肠系膜脂膜炎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而并未纳入所有经腹盆部CT诊断的肠系膜脂膜炎病人。而这一点有可能导致与既往报道所有肠系膜脂膜炎病人的男女病例有所差别。

肠系膜脂膜炎发病机制较复杂,确切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以往文献表明,多数病例为特发性,部分可能与腹部外伤及手术史、肠系膜血管性疾病、感染、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8]。Daskalogiannaki等[10]对49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探索中发现,57.1%(28例)有腹部手术史。Van Putte等[11]的研究结果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国内外关于肠系膜脂膜炎与肿瘤间的研究有很多,有学者推测肠系膜脂膜炎可能是伴随恶性肿瘤发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Van Putte等对94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五年随访研究结果以及Scheer等对143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回顾性调查均得出相类似的结论,即恶性肿瘤患者的肠系膜脂膜炎发病率明显高于无恶性肿瘤者[11-12]。也有部分研究称肠系膜脂膜炎只是全身原发性纤维变性的一种表现,和硬化性胆管炎、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等相类似,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13]。另外,肠系膜脂膜炎的发生也可能与消化系统疾病、肠系膜血管性疾病及感染等相关[8]。本组患者没有手术等其他伴随的复杂因素,且大部分经抗菌药物及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后症状缓解,或间接提示肠系膜脂膜炎或许与感染有关。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是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肠系膜组织在抗炎-促炎平衡中失去平衡而导致非特异性炎症的发生。

目前在临床上多层螺旋CT被认为是诊断该疾病关键的影像学手段,动态增强扫描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该疾病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备受临床医生关注[14]。肠系膜脂膜炎的典型MSCT表现为肠系膜根部脂肪密度增高影,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特征性表现为“脂肪环”征与“假包膜”征。根据疾病发展阶段的不同,病理上可将肠系膜脂膜炎可分为 3个亚型,对应的影像表现也有所差异[15]。①炎性渗出型:以炎症细胞浸润、渗出为主。表现为肠系膜处的脂肪组织密度不同程度增高[16],为磨玻璃样。②纤维化型:主要呈现为肉芽组织形成或组织纤维化。特点为周围清晰或略欠清晰的软组织影。由于肿块挤压以及局部病变纤维化,可致邻近肠系膜的血管变窄、堵塞等,随后侧支循环建立[17]。③脂肪坏死型,病变主要为脂肪变性坏死。CT图像上表现为肠系膜区域肿块影,肿块以脂肪为主,但其密度显著大于正常脂肪密度。肠系膜脂膜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脂肪坏死常常混杂共存,影像上表现往往也交错复杂。在本组研究中,炎性渗出型有17例,主要表现为肠系膜周围磨玻璃样模糊影;纤维化型3例,表现肠系膜脂肪组织内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局部可见软组织肿块影形成;脂肪坏死型2例,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囊性包块影,以脂肪坏死为主。本文显示3种亚型病变脂肪密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与正常腹腔内脂肪组织CT值差异明显。“脂肪环”征亦在上述3种亚型中均可出现。有研究证[13]实肠系膜脂膜炎病灶中可见囊变、钙化影,而本组患者中未见这种现象,考虑可能与本组为单纯性病变且病例数较少有关。

本组患者多以腹痛、发热症状就诊,部分患者存在腹部压痛体征,但缺乏特异性,需与常见急腹症(急性阑尾炎、胰腺炎等)、腹腔或腹膜后脂肪性肿瘤、淋巴瘤或转移瘤、外伤出血、肠系膜水肿等疾病相鉴别。急性阑尾炎、胰腺炎引起周围渗出性炎性反应可使脂肪密度增大,但发病急,病情较重,结合阑尾、胰腺本身影像改变以及实验室结果,有利于鉴别诊断。腹腔及腹膜后脂肪性肿瘤(肉瘤多见)可表现为脂肪样密度肿块影,因肿瘤生物学行为特点,其密度往往不均匀,实性成分以纤维组织为主,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包绕肠系膜及邻近血管生长,致使病变周围肠管推移、受压或变形[18]。影像上罕见“脂肪环”征及“假包膜”征,增强扫描后病变可强化。这些都有助于鉴别诊断。淋巴瘤侵犯时也可引起类似肠系膜脂膜炎的改变,累及的淋巴结明显增大,部分可融合成块,或可见液化坏死,同时还可伴有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以及全身症状。外伤导致肠系膜血管破坏形成高密度肿块影,常有明确外伤病史,CT值偏高,不难鉴别。肠系膜水肿在CT上表现为肠系膜广泛水肿、增厚,边界往往不明显,肠系膜脂肪密度增大,是由于病变部位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得液体外渗。

肠系膜脂膜炎通过病理诊断确诊,然而组织的获取需使用腹腔镜或剖腹手术,获取难度较大且活检作用尚有争议[7]。肠系膜脂膜炎在MSCT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运用MSCT鉴别肠系膜脂膜炎时表现不同影像特点,同时对病灶范围、严重程度以及对周围病变累及的血管多少等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同时结合临床资料与症状,利于疾病诊断。MSCT可以作为诊断肠系膜脂膜炎的首选影像技术在临床上推广。

猜你喜欢

膜炎肠系膜病灶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为什么要做CT增强扫描
跑步健身须坚持足底筋膜炎添乱要设防
老来爱运动要防足底筋膜炎
腹部MR偶然发现的肠系膜脂膜炎影像表现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肠系膜淋巴结炎”要治吗
多层螺旋CT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临床诊断
中药烫疗联合冲和软膏治疗腰背肌筋膜炎9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