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筑长江上游生态“一道屏”

2022-03-29程竹青

当代党员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两地

程竹青

川渝两地同处长江上游,是休戚与共的生态共同体,肩负着共同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使命。

2021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持续保持为优,74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6%,9个渝入川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四川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6.1%,16个川入渝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89.5%。

川渝两地是如何携手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谱写新时代区域合作发展新篇章的?

事实上,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后,川渝两地就开始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深化合作,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之路。

共治跨界污染

初春时节,铜钵河碧水清波,水草摇曳,两岸新绿已悄然冒出枝头。

尽管春寒料峭,居住在铜钵河附近的居民还是时常来到岸边转一转,锻炼身体。

“现在的铜钵河很干净,我们都喜欢在这里散步,环境不比城里的公园差。”附近居民说。

铜钵河是流经重庆市梁平区和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达川区的嘉陵江支流,这里曾污染严重,长期影响着流域周边群众的生活质量。

“2017年,铜钵河流域上河坝断面水质为Ⅳ类,部分月份水质甚至被判定为Ⅴ类或劣Ⅴ类。”梁平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回忆说。

从过去的黑臭水体到如今的水清岸绿,铜钵河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川渝联合推进跨界水污染治理。

为了给铜钵河“刮骨疗毒”,川渝两地签署《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协议》后,又共同印发《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方案》,建立了联席会商、联防共治、信息共享、流域生态补偿、联合执法等机制,打破了行政区域壁垒,实现了常态化的联防联控、共建共保。

不仅如此,川渝两地还投入6.89亿元,实施57个治理项目,为铜钵河流域解决了一批水环境突出问题,完善了一批环保基础设施。截至目前,铜钵河上河坝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个别月份水质达到Ⅱ类。

铜钵河的美丽蝶变,只是川渝两地携手共护一江碧水的一个缩影。

为了推进跨界水污染治理,川渝两地联合印发《琼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三年行动计划》,以整治跨界小流域为重点,共同推进琼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环境修复;实施跨省市排查暗访,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市联合河长制办公室,联合开展巡河,排查整改污水“三排”(偷排、直排、乱排)问题182个、河道“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315个,组成7支暗访组对长江、嘉陵江、岷江、涪江等22条跨界河流及重要支流开展联合暗访,复核整改疑似问题144个;推动河流上下游数据共享,在跨界河流修建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监测跨界河流水质,依托国家水质自动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川渝25个交界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共享。

共商环境管理

2020年4月1日,川渝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召开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

在此次会议上,川渝两地签订了《关于深化川渝两地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的协议》《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等合作协议。

同年7月,《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战略合作协议》在渝签署,双方约定,将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协作、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前沿政策研究、推进水污染防治合作、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联动、推动环境执法与应急互动等方面,建立务实高效的合作机制,共促环境保护,共建生态文明。

同年11月,川渝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并签订《深化川渝两地生态环境监测合作协议》《深化川渝两地生态环境标准协同合作协议》。

2021年10月,川渝兩地生态环境部门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三次联席会议,共同探索建立跨区域环评协商机制、探索共建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川渝两地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走深走实。

……

一次次协商会议的召开,一份份合作协议的签订,推动着川渝协同环境监管体系日渐完善。

截至目前,川渝两地累计签订涉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超过70份,两地还积极推动生态环境标准统一,共同推进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陶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地方标准编制。

与此同时,川渝两地还健全环境硬约束机制,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建立起区域环境准入协商机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提前介入涪陵至宜昌沿江高铁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共同推进泸州至永川(川渝界)高速公路、成渝中线高铁等7个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

共建“双碳”示范区

2021年12月,川渝两地首次共同举办节能环保品牌推广川渝行活动。

活动期间,通过举办川渝节能环保产品技术推广活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节能环保工作座谈会等,川渝两地展示了各自的节能环保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进一步探讨了两地产业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重庆将携手四川共同实施川渝环保产业一体化推进行动计划,统筹两地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和集聚区产业发展方向,在两地毗邻地区培育一批创新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规模效益显著的环保产业集聚区。同时,川渝两地将从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方面制订实施细则,对两地重点环保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推进节能环保产业优化升级。”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川渝地区肩负着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任,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

今年2月,川渝两地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这是全国首个区域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川渝两地将重点从能源结构、绿色产业、交通运输、区域空间布局、财税金融等10个方面协同合作,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

目前,川渝两地已启动重庆两江燃机电厂二期、丰都栗子湾抽水蓄能电站,四川凉山风电厂、甘孜南部正斗光伏实证实验基地等项目建设。

此外,川渝两地还开通了川渝跨省城际公交线路17条,川渝间10条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充电桩实现全覆盖,共推绿色低碳出行。重庆建成并上线全国首个覆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的“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重庆还着力建好用活地方碳市场,截至2021年底,碳配额累计成交量、成交总额分别为2791万吨、5.14亿元。

与此同时,川渝两地共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截至2021年底,重庆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79万千瓦,2021年天然气、页岩气开发投资125亿元,产量约141亿立方米。

在川渝两地的共同努力下,绿色低碳的双城经济圈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两地
脚下较量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