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初中生亲子冲突解决对策

2022-03-28周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减解决对策初中生

周虹

摘要:浙江省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针对“双减”背景下亲子冲突的特点及学校在亲子培育方面的不足,聚焦亲子间教育期望差距这一核心影响因素,结合本校现阶段亲子关系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全面渗透的培育体系,将亲子辅导工作贯穿于课程与教学中,创设混合式家庭教育平台;二是设计全程亲子活动,构建集班级、年级和学校为一体的螺旋进阶式家校联动系统,创新亲子活动内容与形式;三是打造全域关照的保障系统,开展家访、线上咨询及师资培训,保障亲子冲突的有效解决。实践结果表明,亲子冲突的频率和强度降低,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教师的家校沟通能力有所提升。

关键词:“双减”;初中生;亲子冲突;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9-0069-04

一、问题提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强化教育主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但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例如,部分家长变相增加孩子的作业负担;亲子相处时间变长,部分家长因缺乏亲子相处技巧或对亲子活动的规划较模糊,导致亲子冲突频发。近期,我校(浙江省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开展的一项亲子关系的调查研究发现,有45%的家长与40%的学生表示“双减”后焦虑情绪加重,亲子冲突频发。为保障“双减”政策有效落实,解决亲子冲突问题迫在眉睫。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亲子关系状况,避免家庭矛盾或家庭教育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双减”背景下,学校如何有效解决亲子冲突,培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现阶段,学校在亲子关系培育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亲子关系的培育缺乏系统规划。现阶段学校的亲子辅导形式较为单一,多以教师在心理课及班会课讲授亲子关系的知識为主,且课程内容多就部分常见问题进行探讨,缺乏对亲子冲突问题的系统性整合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亲子辅导对象也多以学生为主,对家长的辅导较少。

第二,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活动载体单一,多以心理课、心理辅导或大型讲座为主,对亲子关系的培育不够深入、高效,且活动目标大多照搬教材或学校的既定任务,缺少创新性和趣味性,仅流于表面活动目标的达成,无法满足学生和家长真实的心理需求,难以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亲子问题。此外,学生活动和家长活动呈割裂状态,缺乏同时面向亲子双方的活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三,亲子辅导工作被边缘化。亲子关系培育的职责一般由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承担,与其他学科教师无关,且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在学校场域内供亲子双方交流的平台;全校范围内对亲子辅导工作的支持与保障不足,学校、学生、家长三方没有形成合力,导致亲子辅导工作成效有限。

二、“双减”背景下影响初中生亲子冲突的关键因素

浙江省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作为浙江省中小学亲子辅导示范校,在前期的充分调研与实践基础上,聚焦核心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系统解决对策。在调研过程中,学校组建研究小组,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在亲子冲突的影响因素中提炼出学校可以介入干预的五大核心因素,包括教育期望差距、电子产品使用、自主性限制、情绪稳定性和沟通方式。其中,教育期望差距对亲子冲突的影响最为显著。

教育期望差距是指家长对于学生所获成就的期望与学生对于自己未来成就期望之间的差异,是影响亲子关系的重要认知变量[1-2]。我校进行的亲子冲突调研发现,因教育期望差距而引发的亲子冲突占56.21%。当教育期望差距过大,学生会因自身能力不足而产生自责、羞愧的消极情绪,做出拒绝与父母交流等回避行为。随着压力累积,学生的负面情绪加重,会出现反抗行为。另外,家长过高的教育期望直接导致了教育焦虑。当家长迫切希望孩子有所成就,难以接受孩子学业表现不佳的情况,会通过加强管教的方式改变与自己期望不相符的现状。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家长将成绩视为衡量孩子发展的唯一标准,因此严格把控孩子的娱乐时间和娱乐方式,因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使用引发的亲子冲突加剧。部分家长甚至无视自己孩子的现状,与人盲目攀比,导致孩子自信心降低,加剧亲子冲突。

三、“双减”背景下缓解初中生亲子冲突的系统路径

基于前期充分调研,我校以培育“同心同行、同频共振、同理共情”的亲子关系为核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以“全面渗透、全程开展、全员参与”为实践准则,分别从认知、活动和保障三方面入手,解决亲子冲突问题。

(一)构建全面渗透的培育体系

为解决亲子关系培育缺乏系统规划的问题,学校积极将亲子辅导工作贯穿于课程与教学这一核心育人载体,并创设混合式家庭教育平台,转变学生和家长的认知,引导家长树立合理的教育期待。

首先,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有机整合语文、历史与社会等学科中与之对应的实践性内容,同时设计多种形式的亲子共学作业,如结合学科内容共同动手实践或查阅资料等,促进亲子高质量沟通与互动。以课程为载体,全面渗透亲子关系培育的思想,增强各学科教师对亲子关系的重视程度,实现全科、全员育人。

其次,搭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家庭教育平台。创新性地定制家庭教育课程,对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亲子冲突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解决路径等普适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促进家长对亲子冲突问题的全面认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同时,根据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引导家长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兴趣特长等实际情况,理性看待成绩,树立合理的教育期望。此外,大力开展以班级、校级和社会为主的多维度家庭教育宣传工作。如班级公众号推送亲子关系内容、校刊连载家庭教育典型案例及省级教育报刊报道相关内容等,多方面渗透理性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围绕亲子关系,家长自主选取主题,结合课程内容和自身的教育经验,在课堂中分享心得,深入反思和总结亲子相处过程中的问题,改善亲子关系。

(二)设计全程开展的亲子活动

为解决亲子活动简单化和形式化的问题,我校构建集班级、年级和学校为一体的螺旋进阶式家校联动系统,创新亲子活动的形式及内容,深化活动的意义,有效改善现阶段亲子活动的割裂现象。

在班级层面,由班主任和班委组织主题班会,就亲子间常见问题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交流,以小品、歌曲、朗诵、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引发对于亲子关系的思考,指导家长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提供亲子对话平台,由心理委员组织“我想对你说”专栏活动,邀请家长和学生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亲子沟通。鼓励学生自主编排并展演心理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自己在亲子相处中的心理冲突、烦恼与困惑编成小剧本,邀请家长共同欣赏,促进亲子双方换位思考,深入反思亲子关系。

在年级层面,利用传统节日举办特色亲子游戏,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等;联合社区组织亲子研学,如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举办校级亲子运动会,促进亲子互动。在活动中提供亲子高质量互动的机会,学生和家长通过同心协力与分工合作,促进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降低“亲子一体感”,减轻焦虑情绪。

在学校层面,以“成长教育”为核心目标,打造创新型家长学校,分层次组织家长参与预防性、矫治性、发展性沙龙与讲座,通过与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智库的合作,共同指导家长解决亲子矛盾。支持学生自主成立各种社团,如篮球社、街舞社、摄影社等,邀请家长参加社团活动周和社团汇报演出等,转变家长唯成绩论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全方位发展,降低教育焦虑,改善亲子关系。

此外,学校通过全方位拓展的课后服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引导家长关注子女的综合素质发展,解决因家长不合理的亲子活动安排而导致的冲突频发问题。为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学校通过调查学生和家长在美术、音乐、体育及科技信息等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拓展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意愿确定课程内容和难度,配备相应师资,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多样化的拓展课程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增强家长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意识。

(三)打造全域关照的保障系统

首先,为确保亲子辅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校开展了全员家访。家长的教育期望受自身家庭背景、社會地位、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影响[3],家访有助于学校深入了解每个家庭的不同情况,据此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协助家长和学生确立一致性目标,缩小教育期望差距。学校定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跟踪亲子关系动态,确保亲子辅导工作的有效实施。同时,学校结合家访情况和家长委员会的举荐,邀请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家长分享教育经验,并为有需求的家长提供点对点咨询。

其次,学校同时开放多个在线心理咨询室,采用预约方式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个性化指导,打破传统心理咨询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提高辅导质量,为亲子沟通搭建桥梁。

创新性的亲子冲突解决路径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利推进亲子辅导工作,学校不断强化师资培训体制,不仅在日常教研工作中增强对跨学科教研能力的重视,促进融创课程的开发,而且同步开展家校沟通等专项培训,如采取多种方式,围绕沟通意识、沟通能力和沟通艺术三个重点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的全员专项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家校沟通的素质。

四、成效及反思

(一)实施成效

在实施系统化的亲子关系培育措施后,我校对学生、家长及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结果显示亲子关系培育工作的成效显著。

1.亲子冲突的频率和强度明显降低。我校2021年11月的学生亲子关系调查报告显示,相比2019年9月的数据,平均每月亲子冲突的频率降低了35%,严重亲子冲突的频率降低了62%。学生S说:“我上一次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不仅没有批评我,还安慰我并且和我一起分析原因。”

2.家长的教育能力大幅提升。调查结果显示,家长的焦虑情绪降低了32%。随着对初中生心理发展、认知方式、情绪变化等方面的特点的深入了解,家长更加尊重子女的学习习惯、个人选择和兴趣爱好,并给予子女更多的个人空间;逐渐从唯成绩论,转变为更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学生M的母亲说:“在学校的美术课后辅导班学习画画之后,我发现孩子其实在这方面还挺有天赋的,自信心也增强了。今后,我计划多发展孩子的画画特长。”

3.教师的课程融创能力和家校沟通能力提升,亲子辅导工作效率提高。调查发现,融创课程类型增加了48%,数量增加了31%,教师对家校沟通的信心提升了。教师L称:“我现在能够更精确地把握家长的心理状态,多角度与家长交流,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切中问题要害,有效解决亲子冲突。”

(二)对策反思

其一,学校需提高家长和教师的亲子关系培育意识。初中阶段是亲子冲突爆发期,其频率和强度均显著高于其他时期,而高频率的亲子冲突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成绩[4-5]。提高家长和教师对于亲子关系培育的意识,是系统解决亲子冲突、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

其二,学校应阶段性调整应对策略。亲子冲突的影响因素受社会政策和时代发展的影响,学校应持续监测亲子关系状况并及时调整应对策略,不断更新迭代,形成螺旋进阶的亲子辅导模式。

其三,学校须进一步提高成果的可推广性,通过对亲子关系培育工作思路的不断凝练,逐渐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亲子辅导模式,不断辐射推广成果,为初中学校解决亲子冲突问题及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楠.亲子间教育期望差距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分析——基于CEPS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基于CEPS的实证分析[J].基础教育,2021,18(2):26-48.

[2] 李佳丽,胡咏梅.“望子成龙”何以实现?——基于父母与子女教育期望异同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21,36(3):204-224,230.

[3]余秀兰.父母社会背景、教育价值观及其教育期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2-74.

[4] 李佳哲,胡咏梅.家长学习参与和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基于亲子关系和学习自信心的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7):72-83.

[5] 周宗奎,曹敏,田媛,等.初中生亲子关系与抑郁:自尊和情绪弹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6):864-872.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双减解决对策初中生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