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生涯工具引导初中生自我探索的课堂实践

2022-03-28周巧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涯规划课堂实践

周巧英

摘要:根据舒伯对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初中生正处于生涯成长与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探索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认识自己。从心理课、心理咨询的学生反馈中发现,目前初中生的自我认识普遍不够客观全面。在调查、访谈、授课和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初步探究了生涯工具在自我探索中的运用。实践证明,乔哈里窗、多元智能饼图、生涯兴趣图等生涯工具的运用能有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通过看见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预见自己发展和努力的方向,激发出内心的动力,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关键词:生涯规划;生涯工具;自我探索;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9-0055-04

一、因为看见,才能預见

在心理课和心理咨询中,常常能听到一些初中生这样的困惑:

“别人眼中的我和自己眼中的我差别很大,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我?”

“我学习很差,好像没有什么能力可言。”

“兴趣?玩游戏算吗?兴趣还分层次吗?”

…………

“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用会不会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条鱼,它会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愚蠢。”爱因斯坦如是说。对于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当他们只看到自己某方面的表现,而看不到自己潜在的能力、兴趣时,就看不清发展方向,怎能预见自己的未来?就像我们闭上眼睛时,总有一些东西会被我们遗漏;当我们不在意时,总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被我们忽视。

我们需要刻意引导学生去看见那个客观全面的自己,因为看见,才能预见。看见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才能预见自己发展和努力的方向。当一个人有了方向的指引,就会预见前所未见,启动自己内在的力量,愿意去学习、去经历、去成长、去突破。

如何更好地看见?生涯教育中的一些生涯工具可以助学生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更直观与客观地看见自己。本文以一节心理课活动课为例,简单阐述生涯工具在初中生自我探索中的运用。

二、生涯工具,帮助看见

(一)打开心窗,看见自己

乔哈里窗是自我探索的常用生涯工具,由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和哈里·英汉姆提出,被称作“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1]。根据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不了解和别人对我们的了解、不了解,一个人的认知可分成四个区域,即公开区、盲目区、隐藏区(或称隐秘区)和未知区(或称封闭区)。

在了解了乔哈里窗理论,理解四大区域的具体含义后,教师引导学生绘制自己的乔哈里窗。两种乔哈里窗的模式各有妙用,需要写出描述词的方形乔哈里窗(见图1)更能发掘四大区域的内容,需要画出比例关系的圆形乔哈里窗(见图2)则更能体现四大区域之间的关系。

课堂实践发现,在分享乔哈里窗的过程中,以下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

(1)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与同学、家人给我们的反馈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2)四大区域的大小对你的个性和性格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如何让部分隐秘区和盲目区成为公开区?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4)我们的公开区是越大越好吗?

(5)我们如何去探索自己的未知区?

看见自己,不仅仅要看见开放的自己,展示出部分隐藏的自己,还要尝试去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探索未知的自己。乔哈里窗的绘制与分享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自我的动机与意识;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可以更加科学理性地看待自己,从而能接纳自己和开放自己。

(二)天生我材,看见能力

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才干。很多学生以智力高低或学业表现好坏来简单定义“能力”,认为“能力=单一的智能”,可以用客观数据测量得出能力的高低。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多元智能有助于发挥创意及解决实际生活遇到的困难,能以很多种方式表现在生活中,它的内涵应该是多元的、发展的,不能简单以测验量表加以量化或定性。他认为,人类至少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2]。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多元智能检测表或OH卡绘制多元智能饼图(见图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量化的数据并不能决定你拥有或缺少某项智能,其目的是引导你去发现自己有潜力的智能。

课堂实践发现,在分享多元智能饼图的过程中,以下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

(1)这一年来你在最有成就感的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优势?你做这些事的内驱力是什么?

(2)你对自己的能力有什么新发现?

(3)你最希望提升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如果以0~10打分,这个能力现在多少分?你希望近期达到多少分?

(4)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5)你对自己的未来有哪些思考?

八种能力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但形式不同、程度不同,由此呈现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能力形态。不能说哪种能力更重要、哪种不重要,就好像我们不能说莫言、姚明、屠呦呦谁更聪明谁更成功。找到并运用自己的优势智能,创造个人最佳的表现,人人都是生涯舞台上那颗闪亮的星。

(三)我喜我好,看见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知倾向,以认知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世界的一种重要动机。研究发现,兴趣和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密切相关[3]。正因为如此,生涯辅导界普遍将兴趣作为自我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霍兰德根据大量的分析研究,将职业兴趣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即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我们每个人都归属于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类型。生涯课上,教师可以运用霍兰德兴趣岛或职业兴趣探索表,引导学生绘制生涯兴趣图(见图4)。

兴趣也是有层次的。通过直观的感官刺激产生的兴趣叫感官兴趣,如喜欢喝咖啡、看动漫等;能够集中在喜欢的事情上,并且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叫自觉兴趣(乐趣);能持续地投入在喜欢的事当中,并且克服一切困难将这件事作为努力目标和志向的叫作志趣。兴趣金字塔模型(见图5)有助于学生直观化自我探索出的兴趣。

课堂实践发现,在自我兴趣探索的过程中,以下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

(1)从小到大,做什么让你比较感兴趣?

(2)在这些兴趣中,你的兴趣点是什么?这些兴趣点之间有共同之处吗?请列出自己的兴趣点并排序。

(3)如何将自己不够稳定的感官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对生涯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的乐趣和志趣?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列兴趣转化公式:

感官兴趣+ =自觉兴趣(乐趣)

自觉兴趣+ =志趣

初中生正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期,因此在兴趣探索活动中,重要的不是以此确定今后的职业方向,而是以兴趣为导向,更全面地探索自我,以兴趣激发动力、指引未来。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对自己的认知是无限的,要更多参与和体验生活,如学校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找到自己的擅长和热爱。

(四)通过选择,看见价值

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对于人、事、物的看法或原则,也就是心中的那把尺[4]。例如,有些学生愿意把零花钱花在学习用品上,而有些学生更乐意花在娱乐上,每个人看重的东西不尽相同,甚至差别颇大。正因为拥有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才有不同的选择。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选择来帮助学生看见自己的价值观。“海上求生”(见图6)与“价值拍卖”都是颇受学生欢迎的价值观探索活动,下面以“海上求生”为例。

课堂实践证明,在探索价值观的过程中,以下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最没有争议的是哪几个选择?为什么?

(2)意见分歧最大的是哪几个选择?为什么?

(3)小组内部能否达成统一意见?如果能,是如何達成最后的统一的?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

(4)符合你目前的价值观的职业有哪些?

(5)你目前的价值观对你的未来有什么积极影响?

初中生正处于探索人生意义和自身价值的阶段,此时的价值观并不成熟,缺乏稳定性,容易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不能因此放弃对价值观的探索,越早明确,越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能越早地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价值是多元的,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很多,值得我们付出努力去追寻、去实现。

三、因为预见,所以遇见

“老师说技能也是能力的一种,技能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提升,我要为了我的梦想不断修炼我的能力!”

“一直以为自己的兴趣微不足道,原来生活兴趣也可以转换成未来的职业兴趣,只要我做一些调整并保持努力,我也能在我感兴趣的领域成为那个最靓的仔!”

“我的选择里藏着我的价值观,原来我也在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

因为看见,所以预见。教师利用生涯工具,能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看见更加“真实和有潜力的自己”,看见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预见自己发展和努力的方向,以及自己向往的未来,激发出内心的那份渴望。“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因为预见,所以遇见。预见促使学生有动力、有方向地去努力、去追梦。心理学上非常有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积极期待里有未来的模样,带着积极期待的努力更容易让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刘鹏志.我的乔哈里窗[J].江苏教育,2020(5):72-75.

[2]刘宣文.张明敏. 高中生生涯规划与辅导[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3]何园竹.生涯规划课期末自查试卷[EB/OL]. 爱吃萝卜何青菜公众号,2019.

[4]田国秀.团体心理游戏[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生涯规划课堂实践
生涯指导课程的开展对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策略探究
在《物流专业英语》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的体会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提高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