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医合力,阻断自伤传染链

2022-03-28夏青王大成索玉贤田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危机干预初中生

夏青 王大成 索玉贤 田琳

摘要:初中生处在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同伴是陪伴他们最多的人。原生家庭状况类似的学生常结成小团体,除了相互扶助外,还会传递负性情绪,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教师发现此类问题时要及时介入,上报学校,并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如果超出学校心理辅导范畴,应当及时转介,同时建议家长向校外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家校医三方共同努力,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难关。

关键词:自伤;传染链;危机干预;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9-0045-04

初中生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在不断探索多彩的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自我丰富的内部世界。在这一时期,同伴是给他们陪伴最多的群体,他们彼此年龄相仿,特别是在同一班级的同学,有着更多的共同话题。那些原生家庭情况相近、兴趣相似、爱好相同的女生往往容易走到一起,形成人际交往的闭环,相互影响。她们在一起时有共同努力和积极进步,有时也会互相传递消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作为教师,在发现问题时要及时介入,帮助她们顺利度过危机。

一、案例概况

本组合案例为七年级某班的三人女生团体,平均年龄13岁,家庭为离异或单亲。学生和家庭成员间相处不和谐,在小学阶段一直隐忍,小升初来到新的班集体,遇到“同病相怜”的小伙伴时就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形成了紧密的小团体。起初,三人只是抱团取暖,慢慢地,家庭对她们的影响日益显性化,多年积压的不良情绪在这一过渡时期集中爆发。团体成员间的相互“吐槽”不断升级,逐渐形成一个负能量场,负性情绪不断循环加重。当其中一名成员联系到曾经因重度抑郁休学在家的小学同学后,便试图通过不断模仿自我伤害的行为缓解内心冲突,寻求短暂的快感,并在小团体内通过“好友约定”等方式传播开来。在短短的半个学期内,成员间不断对着视频“群自残”,以增强团体的紧密度来获得归属感及安全感。

二、干预过程

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汇报给学校,和家长联系,与学生沟通。通过一年的不断努力和多种干预方式的运用,最终帮助这三个女生缓和了亲子关系,生活逐步回归正轨。

(一)母爱助力走出阴霾

小雨(化名),女,13岁,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说话声音轻而细。说话时总是低着头,躲在刘海后面偷偷害羞地 笑,但老师问什么她都会认真回答。她的父亲在小学时因病去世,母亲带着她和弟弟寄居在小姨家,靠帮助小姨打理菜摊为生,和小姨一家共六口同住在一间房内。因小姨和外婆总是对她恶言相向,不断数落、批评她,她情绪低落,出现自残。

小雨初次自残是在七年级上学期末,同桌发现并汇报给班主任,那时伤口不明显,已经结痂。心理教师在对小雨辅导的过程中得知是在家划的,她因为家人批评便以此为发泄方式。小雨说妈妈知道这一情况,并表示已向妈妈保证不再犯,妈妈到校后表示知道此事。经了解,妈妈在家对小雨极其宠爱,小雨已经上初中了,内衣还是妈妈在洗。妈妈从不要求小雨做家务,小雨放学后除了写作业就是玩手机,小姨和外婆看不过,有时会数落她。

妈妈表示家庭情况确实对孩子有影响,但自己无力改变,只能尽力去疼爱孩子。小雨听到妈妈的真情表白,和妈妈抱头痛哭,并和老师约定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之后一个月确实再无自伤发生。

心理教师在用认知行为疗法给小雨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小雨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很多负面情绪:对妈妈不信任,觉得现在的大家庭对她非常不友好;认为自己没用,不该出现在这个家里。在跟踪辅导中,心理教师引导小雨改变对事物的认知,对家庭建立新的认识,进而肯定自己的价值。半学期后,小雨表示感觉良好,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然而经过了一个寒假,事情又发生了反复。班主任发现小雨带刀到学校,手腕上有新的伤痕。小雨表示,小姨和外婆的无止境谩骂让她很难受,无处释放压力,于是便采取了这种行为。班主任立即和小雨的妈妈联系,妈妈到校后表示知道此事,班主任要求她回去多关心孩子,并和其他家庭成员沟通交流,之后向学校汇报了小雨的情况。

一周后,小雨的自残升级,整条手臂都伤痕累累。校长室、政教处立即再次联系家长到校,开展教育辅导工作。心理教师对小雨现在的行为进行重新评估,结果显示自残和自杀倾向比较严重,并建议她去医院检查。但妈妈带小雨检查后隐瞒了结果,拖延治疗。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进一步关注下,小雨妈妈上交了医院的病例报告,上面显示小雨有“重度抑郁”。学校领导反复和小雨妈妈沟通,小雨妈妈最后同意带孩子离校,并遵照医嘱,让孩子在专科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专业治疗。

一个月后,小雨妈妈上交了另外两份测试报告,结果显示分别是中度和轻度,表明小雨经过治疗后恢复良好。妈妈表示现在每天接送小雨去医院做心理辅导。休学半学期后,小雨凭医院的检查报告正常复学。治疗的这段时间内,小雨妈妈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一直陪在小雨的身边,解开了小雨的心结。

(二)兴趣爱好助力全新人生

西西(化名),女,13歲。她性格外向,能说会道,关心班集体,积极主动参与班级事务,表面上看不出她有什么心理负担,然而她的原生家庭非常令人担忧:父母离异,西西由父亲监护,姐姐由母亲监护。母亲改嫁继父(带有一儿一女)后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家庭中现有五名子女。父亲从小把她丢给奶奶抚养,极少来往。西西父母没有留联系方式,父亲长期躲债在外,西西和奶奶难得见到。继父对西西的母亲和前夫家庭来往非常忌讳,所以西西的母亲也很少主动和西西联系。当学校要求和西西父母见面时,西西和奶奶都表示找不到人。

西西的自残行为是在七年级上学期末被发现的,是由同班学生汇报给班主任的。西西当时表示是在家不小心划的,奶奶知道此事,已经向奶奶保证不再犯。经过心理教师辅导,西西的自残行为之后一段时间未再出现。七年级下学期,西西带着刀和尖锐物品来学校,班主任发现她的手腕上有新的伤口,于是立即打电话要家长到校。奶奶接到电话后表示知道此事,并一直想和老师沟通,但内心有所顾忌,一直犹豫不决。

在等待西西奶奶的过程中了解到,过年期间,奶奶在众多亲友面前批评西西,她很难过,所以出现了自伤行为,以缓解怒气。西西说她的小学好友小艾(化名)患有重度抑郁,并住院治疗过,但向学校隐瞒了病史,小艾家长要求孩子在学校装出很开心的样子,以免受人歧视,也怕进入档案影响升学及日后发展。这也是西西奶奶内心一直担心的。小艾经常在晚上向她发送一些抑郁症患者视角的图片和视频。西西描述到,图片大多是灰色的、凌乱的。西西此前从未接触过这些,对此非常好奇。小艾父母经常争吵,有一次在争吵中打碎玻璃制品导致小艾大量出血。小艾当时让西西在晚上给她送药和包扎伤口的物品,于是西西进一步走入了那个灰色的世界,并觉得小艾是最了解她内心感受的人。

西西奶奶一直不希望她俩交往,这也是西西和奶奶发生矛盾的导火索之一。奶奶到校后表明西西所说情况属实。班主任和奶奶说明情况,希望奶奶能督促西西合理上网。奶奶也认识到了隔代抚养的一些问题,表示会调整教育方式。一周后,班主任在西西书包里发现大量刀片,于是学校政教处立即联系西西奶奶再次到校。西西表示,刀片是自己买的,带刀片是为了有安全感。然而,西西不仅在家中趁晚上奶奶睡觉时用刀片割破手腕,在学校也曾偷偷躲在角落里割破手背,甚至将刀片送给班里其他同学,怂恿他人和她一起划手腕。

心理教师初步判断西西有比较严重的自我傷害和伤害他人的行为倾向。合并这一系列情况后,奶奶在学校的建议下带西西去医院检查。市心理精神卫生中心量表显示西西有轻度抑郁,并评估西西有较高的自残行为倾向。西西此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表示愿意接受检查和治疗。奶奶主动请医生为孩子开了疏肝解郁胶囊,并按时带孩子去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做进一步的辅导。目前,西西能够正常到校上学,奶奶每天接送她,监督她上网,表示如果西西再带刀片到校或做出冲动行为,会让她立即停课接受检查治疗。

西西返校后,校领导再次召开会议,要求对西西多关注、多关心,有情况及时汇报。政教主任添加了西西奶奶为微信好友,分享教育美文,并且每天和西西约定“早晚来抱抱”,还给她买吃的和小礼物,给予她母亲般的关爱。班主任将西西的座位调换到第一排讲台边,并叮嘱班级心理委员多关注她,周围的同学也默默关注她,提醒她每天去找“妈妈”抱抱,关注她的情绪变化。科任教师也调整了对她的学习要求,时刻关注她的动态。心理教师运用接纳承诺疗法定期给西西做辅导,帮助她接纳自己的家庭,看到奶奶对她全心全意的付出和爱护,并承诺不再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而让奶奶伤心。通过回顾成长过程中奶奶对她的教育,西西发现原来奶奶一直在培养她的舞蹈天分,而自己一直没有重视。发现她的舞蹈天分后,班主任因势利导,推荐她加入学校舞蹈社团。每周的大量训练分散了她的注意力,也让她交到了新的朋友。初中三年,她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类舞蹈比赛,还曾获得国家一等奖。

(三)新朋友陪伴新生活

倩倩(化名),女,13岁,是这三个学生中最不好沟通的一个。她从小父母离异,小学时同弟弟一起和母亲生活。母亲要求苛刻,经常惩罚她,例如,冬天穿单衣在门外罚站半天,用恶毒的语言中伤她。初中以后,为了逃避母亲的管教,倩倩主动要求和爷爷奶奶同住。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她和爷爷有矛盾,有一年多没和爷爷说一句话。奶奶对她十分宠爱,几乎有求必应。

期中考试时,倩倩在考场趴着,失控大哭。监考教师及时汇报给学校,班主任要求家长到校。经询问了解到,期中考试前期,奶奶去香港旅游,倩倩要求同去,遭到奶奶拒绝,她一直记恨在心。奶奶回来后,倩倩就反复找碴儿。考试前一天,倩倩在家玩平板,奶奶要求她学习,从她手中收走平板,但用力较猛,她说奶奶打她,用力踹了奶奶肚子两脚后,跑到窗户边要跳楼,奶奶不得不向她赔礼道歉。奶奶反映倩倩在发脾气时会在家大声吼叫,或是自己掐自己,但不是真正想死,只是以此威胁家长。但倩倩在学校表现得十分文静内敛,和奶奶反映的判若两人。期中考试结束后,负责还原桌椅的学生发现,倩倩的桌子上有许多用指甲抠破的痕迹,都是近期的痕迹,她用书籍把桌面挡住,这说明家里的矛盾让她有很多的负面情绪。

通过多次与家长了解情况后,学校要求家长带倩倩做专业心理测试,起初家长不愿意,经过一个小长假后,家长主动要求老师做孩子的工作。原来小长假中,倩倩主动要求去西西家过夜,但被奶奶拒绝,倩倩就开始连续几天躲在小雨家中不回家。后来,倩倩带小雨回到奶奶家,在爷爷的监护下到湖边散步时,要和小雨一起跳湖。她被爷爷拉住,小雨被路人救起。

倩倩不愿意去医院检测,也不愿意和母亲交流,爷爷奶奶又管不住她,其间,姨妈介入帮助协调,她才勉强同意去医院检测,检测结果为中度抑郁和中度焦虑。学校建议倩倩去专业机构做系统的心理咨询。与前两位学生相比,不良亲子关系让倩倩恢复得较慢。

在小雨离校治疗期间,西西忙于学校舞蹈社团训练,倩倩在孤独了一段时间后,不得不开始新的人际交往。心理委员主动走近她,带她来学校心语室玩沙盘,慢慢地,倩倩的心静了下来。

三、辅导效果

通过三年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这三个女生不断蜕变。西西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学校舞蹈社团训练,并代表学校参加各级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在这个过程中也认识了许多充满正能量的朋友,变得越来越积极上进。小雨遵照医嘱积极治疗,效果显著,不再伤害自己,也学会了体谅母亲。倩倩开始新的人际交往后,和新转来的同学一起学画画,心慢慢地静下来,不再像之前那么狂躁。中考结束后,她们都考取了自己心仪的高中。

四、案例反思

这三个女生有相似的家庭背景,又在同一个班级,关系较好,她们相互之间有一种负能量的传递。针对这种同伴之间负性情绪的传递,班主任调整了她们的座位,并安排心理委员对她们进行一对一的关注。同时,加强班集体管理,教育班内其他学生关心、爱护她们,特别是坐在她们周围的学生。

学校领导、班主任、心理教师多次家访,深入家庭了解情况。召开班级科任教师会议,商讨解决方案。科任教师在教学中和课后加强对她们的关心和关注,调整对她们的学习要求。当发现她们再次出现过激行为时,心理教师及时和家长沟通,反复劝说家长带孩子去专科医院检查和治疗,接受专业辅导。总之,在这三年里,学校教师和家长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配合家长,支持学生治疗;做好“一生一档”记录,备好案。各方携手努力,使这三个女孩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参考文献

[1]周莉. 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可从学校和家长入手[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10):599.

[2]郭丰波,杨子阳,高碧莹. 青少年亲子依恋对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1,9(12):705-712.

[3]林瑛. 中小学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的实践经验与困难思考[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4):25-29.

[4]吴素娥. 班级自残行为传染的危机干预个案[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67-70.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危机干预初中生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社会工作者对企业职工心理问题的有效介入
校园危机干预中的哀伤辅导
移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树立人本观念,铸造爱心工程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