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品补白练表达 角色扮演“焕”课堂

2022-03-27胡静霞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火柴小女孩想象

胡静霞

留白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正是作者不忍点破的匠心所在。教材中很多课文都运用了留白艺术,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把自己当成实践者和研究者,从而引导学生巧妙地发现并利用好这些留白处进行补白。

在引导学生挖掘、揣摩这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时,如果教师能启发他们借此深入认识课文塑造的形象,感受情节内容,并且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演绎出来,无疑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顺理成章地积淀语文素养。

以下是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两个教学片段,过程中我摒弃了自己传统的做法,在整体感悟全文、梳理字词后,针对“小女孩五次擦亮火柴”的精读部分,以“巧品补白,披情入戏”的基调处理,并对自己的这两个教学片段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投生所好教师范演,师生说戏识补白

师:你们的朗读声情并茂,让胡老师也忍不住想要表演。来,你来读,胡老师来表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胡老师的表演里有哪些语言、动作、表情是课文中没有描述到的?(生配乐朗读第5自然段,师表演小女孩第一次擦亮火柴。)

生:老师,您表演小女孩抽出火柴时的动作,课文中没有这样的描写。您双手颤抖着抽出一根火柴,看了看,又不舍得放回去,然后您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一下子又把火柴抽出来,擦亮了。

师:你能这么用心地观看胡老师的表演,并且作出如此专业的评价,胡老师感到非常开心。其实课文里没有写到,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就是补白(板书)。那么你们觉得胡老师的“补白”是随便加上的还是合理想象的结果呢?如果是合理的想象,课文里哪些细节给了胡老师想象的依据?

生:我觉得是“终于”,终于就说明小女孩不是毫不犹豫的,是经历了一番思考的。

师:你说得太好了!“终于”一词传递了小女孩内心挣扎的过程,其实还有一个词,也给了胡老师想象的空间,你们再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找一找。

师:同学们,你们看,作者用了一个“敢”,那么小女孩到底是敢,还是不敢呢?

生:(恍然大悟)她不敢!

师:是呀,一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问句,一个“敢”字,同样传递给了我们一个信息:可怜的小女孩,除夕夜里还在为家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饿啊,她冷啊!可她甚至完全不敢为自己擦亮哪怕只是一根火柴,因为她被打怕了!所以,胡老师在表演时也努力把这些内心的纠结表达出来。你们觉得还有哪些地方可以适当想象,补充?

生:我觉得这个小节还有四个感叹号,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小女孩的期待、激动。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是呀,每次写到哪怕只是对火柴可能带来的光明、温暖的想象,作者都会用感叹号来传情达意。因此,虽然课文里没有具体描写女孩的表情,我们也可以想象到她的心情。这一点,胡老师也演出来了,对不对呀?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将表演引入课堂,本身就是焕发课堂生机的有效手段。如果教师能将表演“润物细无声”地嵌入课堂环节,同时以表演为“引子“,引导学生去深度阅读文本,感受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意蕴,捕捉文本中的留白之处,进而通过表演,更加饱满地认识课文中塑造的形象,更真切地感受情节情境,那这样的一堂课,可以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他们的形象思维,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学生受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不可能自动深入文本、挖掘留白、主动补白。于是,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一边观看教师表演一边思考“胡老师的表演里有哪些语言、动作、表情是课文中没有描述到的”,顺势引出“补白”,从而直观形象地让学生认识“补白”,并且在文字与表演的揣摩中明白,补白是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而不是凭空发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以上教学片段,我做到了“扶着学生走一程”,学生也在我的引导下,以评价的方式初步认识了补白,并且成功地为学生后续尝试探索、合理补白、想象表演作出了示范。但是当我试图让学生明白补白是合理的想象而非天马行空时,只有少数几位学生领会了我的意思,捕捉到了文本中教师补白表演的根據。课后我和学生聊起,他们说自己不知什么是“依据”。如果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能多一点耐心,因势利导,建议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再次深入文本,或许今后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就会更有方向地去探寻留白、有根据地进行补白,让阅读“走心”。

二、学生揣摩迁移表演,披情入文品补白

师:(指名读第6自然段)可怜的小女孩,又冷又饿的小女孩,火柴的微弱灯光带给了她那么一丝的光明和温暖,也让她产生了美好的幻觉。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看到了——

生: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

师:课文里面没有写,但是你们可以想象,这时,小女孩会是怎样的表情?

生:她一定满脸的陶醉,她很想尝一口,我饿的时候就特别想吃好吃的,想到好吃的就流口水。

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补白,非常棒!(板书)

生:她一定会很难过,因为她其实是知道的,这是她得不到的生活。

师:爱阅读的你,总是一眼看到问题的本质,陶醉中也许还透着难过,透着绝望,多么可怜!

生:我觉得她肯定还会喃喃

自语,她会忍不住喊出看到的食物,因为她太兴奋了,太渴望了。

师:你不仅补充了小女孩的神态,还补充了她的语言,太棒了!

……

师:同学们,你们看,课文给了我们这样有趣的舞台,通过或抓关键词句,或关注标点符号,或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就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把作者没有表达出来的主人公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补充和丰富,这也表明,你们真的理解了课文,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想不想把你们的理解演出来?

学生或自行揣摩、表演,或自由组合,补充角色进行表演。教师请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展示,学生评价。一组学生选择了小女孩第五次擦亮火柴的部分表演,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他们更进了一层:有深情的旁白,有指指点点的路人,对于小女孩的心理揣摩也很到位,并辅以牵人心弦的表情、动作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学生表演的小女孩在看到“奶奶”出现的那一刻,眼里甚至隐隐闪出了泪花,他们的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

学生由学习揣摩、观看表演到自主选择表演内容,主动挖掘文本中有价值的留白处,并且模仿教师,不仅演出文本中“肉眼可见”的部分,也嵌入自己合理化的补白想象,通过自己的表演让文本中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这样由扶到放的探索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语言、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

教学前我有些担心:经过这样的“打磨”,学生在阅读时会不会不再着眼于文字本身,而热衷于为了挖掘留白而产生过分解读甚至误读。这个环节,学生的表现打消了我的顾虑,他们“补而有度”,对于人物心理的补白尤其恰到好处。

人物的心理变化是能够反映人物特点的核心部分之一,只有把人物的心理变化拿捏准了,才能把人物的形象塑造丰满,而与之匹配的就是行为、语言等的动态变化。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做到了细腻地捕捉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并据此合理发挥想象,在揣摩文字、捕捉留白点以及表演输出的良性循环中,课堂生机盎然,学生学得快乐。同时,补白的好习惯更给他们带来了更多思考的机会、升华的空间、创新的可能。

当然,这样的课堂尤其需要民主和谐的氛围,需要正面的、鼓励性的评价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探寻。显然,我需要继续学习沟通的技巧和引导的艺术,让学生也学会激励同伴,让每个学生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做到敢“补”、会“补”,让课堂真正由内而外焕发生机。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火柴小女孩想象
大扫除
快乐的想象
可爱的小女孩
一生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小女孩的三、六、九
穿格子裙的小女孩
火柴变变变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