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真爱 知行合一

2022-03-27何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爱鸟灰雀标点符号

何柳

灰雀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鸟?列宁为何如此喜爱这些灰雀呢?读了课文,不禁有些疑惑,特别想知道这些小家伙颜值如何,又会散发怎样的魅力,居然让一代伟人念念不忘。

网络的确便捷,谜底很快揭晓:映入眼帘的并不是一身灰色那般单调,小家伙居然是红色的胸脯,圆滚滚的身体,饱满的线条,明亮的眼睛。这样的小精灵,谁人不爱呢?

《灰雀》围绕着“爱鸟”从两条线索展开:明线写的是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又见灰雀;暗线是列宁巧妙地教育小男孩,使他知错就改。暗线才是文章的主旨,主要通过列宁和男孩的对话来展开和推进。一个是寻鸟的伟人,一个是藏鸟的孩子,听到男孩吞吞吐吐回答问题,列宁已经知道这个孩子在撒谎。面对天真的孩子,列宁没有批评和说教,而是巧妙地引导,让男孩受到感染,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本课的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2)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3)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词句。

教学重点是理解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男孩主动放回了灰雀的经过。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作为过渡的三年级起始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要让他们真正走入文本中人物的内心,教学还是颇具难度的。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引导质疑,自主学习

质疑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的积极性,教师要给学生机会质疑。当然,质疑也不是随便问,要教给学生方法,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都可进行质疑。本课可以采用变序教学法,引导学生质疑:把第2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放在一起教学,让学生根据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进行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1)男孩为什么低着头?(2)灰雀为什么不见了,它去哪儿了?(3)灰雀是怎么回来的呢?

默读第3~10自然段,思考:灰雀到底去哪了?它又是怎么回来的呢?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学生质疑后,带着这些问题默读,在文本中寻找答案。

二、紧扣标点,体悟内蕴

标点符号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郭沫若说过:“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助标点传情达意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标点的意义,引导他们掌握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第3~10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和标点符号进行训练。如第4自然段:“男孩说:‘没……我没看见。’”教师可抓住省略号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标点符号的含义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男孩的内心活动。抓住第8、10自然段对比教学,比较“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这两句话的不同,从句号和感叹号入手,对比两种不同的语气,揣摩男孩的心理活动、真实想法。

重点词句段落、标点符号都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紧扣词句与标点,帮助学生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护和小男孩的诚实。

三、聚焦对话,产生共鸣

这篇课文的对话部分是学生感悟理解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到文字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感悟“列宁的失之痛”和“男孩的得之悔”。对话部分怎样讲更有效呢?“补充提示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第3~10自然段的对话,列宁开口说了4次,小男孩开口说了3次,这部分对话可以让学生在“说”的前面填空,填上提示语,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人物的内心。

1.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    )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着急、焦急、急切)

男孩(    )地说:“没……我没看见。(结结巴巴、支支吾吾)

2.列宁(    )地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难过、担心、担忧)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3.列寧自言自语地说:“多好

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     )地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自信)

4.列宁(     )地问:“会飞回来?”(开心、惊喜、高兴)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通过补充提示语,引导学生顺利地走进列宁和小男孩的内心,并体会人物的语气,为感情朗读奠定基础。

四、读写结合,对比感悟

教学第11自然段,此处设计一个小练笔:此时,如果你就是这只灰雀,会对列宁和男孩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灰雀,借助灰雀之口来赞美列宁的教育无痕和小男孩的知错就改。

学生作品:如果我是灰雀,我会对列宁说:天蔚蓝,云洁白,阳光暖,风儿轻,我重回公园真高兴!谢谢您,列宁!是您让我又见到了同伴,回到了白桦树上温暖的家。

在小练笔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面对列宁的爱和小男孩的爱,你认为灰雀更喜欢哪一种爱呢?学到这里,学生都替灰雀选择了“列宁的爱”。此时,教师顺势总结:“爱,不是占有,而是给予。真正的爱是顺应鸟的天性,像列宁那样给鸟儿自由;真正的爱是保护孩子的尊严,像列宁那样给小男孩改错的机会。”

总结之后,师继续追问:“在生活中,你们一定也感受过这种真爱吧?请大家回忆并在小组内交流,等会儿我们一起来分享。”(分享略)

至此,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已经自主感悟到“真爱”,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真爱涌动,温馨弥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语文教学不失为一个绝好的载体,渗透、熏陶、浸染,让人与人之间的“真爱”、人与动物之间的“真爱”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

五、适度拓展,知行合一

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能依据课标,适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科特有的价值被充分挖掘,学科味道要浓。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师要从例子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积累。学到最后,补充学习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鸟》:

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此诗先以一个反问句提出诗人自己的看法,接着点出鸟和人一样有着皮肉和骨骼,最后顺势提出人类应善待动物,并以“子盼母归”的动人情景来感动人们。全诗劝诫人们善待鸟儿,此处引用让学生品读,适时地宣传爱鸟。

接着补充一组名言,让学生品读,去感受世界名人对动物的关注:

(1)一个人如果向往正直的生活,第一步就是要禁绝伤害动物。——托尔斯泰

(2)一个国家伟不伟大,道德水准高不高,可以从它对待动物的方式评断出来。——甘地

最后,普及爱鸟日的知识并布置作业。《世界保护益鸟公约》规定每年的4月1日为“国际爱鸟日”,可布置学生写爱鸟的宣传标语。我们的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懂得爱鸟,还应让学生知道该如何去爱鸟,做到爱鸟始于心,护鸟见于行。如写标语、写倡议书等,号召人们爱鸟;或者像列宁那样用实际行动给灰雀带去面包渣和谷粒;或是给小鸟造好房子挂在树上,给他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家等等。引导学生拿出实际行动关爱鸟儿,保护大自然。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更有意义:春风化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未来可期。

灰雀,鲜艳的羽毛、婉转的歌声、灵动的身姿,随着文字已入师生之心。我们一起默默祈祷:轻影向谁去,林间自在啼。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丁字桥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爱鸟灰雀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争吵
我们都爱鸟
爱鸟人数据调查
《灰雀》读后感
连一连
标点符号们的争吵
爱鸟的人
爱鸟
《灰雀》一文中的两种爱
标点符号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