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课后习题的合理运用

2022-03-27赵晓燕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习题读书

赵晓燕

教材课后习题中丰富的题型、充满创意的挑战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着重要作用。那么,对于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教师能否直接拿来用呢?如果不能直接用的话,如何对其进行转化能使之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呢?

一、分解细化,因需施教

在教学中,上课之前学生对所学内容并不是一无所知,预习时课文内容、插图、课后习题等都是学生关注的对象,这些阅读经验的积累往往就是阅读初感。教师借助课后习题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生成先行学习体验,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

如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后第2题:“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该题指向了解课文内容和交流阅读感受。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把“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作为第一课时的前置性教学内容,让学生借助这个练习要求,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而对于“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这个要求则需要放在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后处理。这样依据课后习题特点对其进行适当分解,符合学生接受事物、认知事物的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依据习题特点把整个问题进行分解,一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前置性学习内容,一部分内容作为精读课文阅读理解的内容,这样因需对习题进行分解与细化,可以使课后习题在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得更加有效。

二、打破边界,统筹训练

教材在各个知识点内容的编排上自成一体,根据不同知识点与训练点的特点依次被统筹安排到相应的单元中,这些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的习得是需要不断练习并被学生逐渐掌握的。对于教材中编排的课后习题来说,教师不要局限于这一课,而要敢于依据学生的需要打破边界,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课后习题方法经验的灵活运用。

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旨在教会学生运用复述的策略复述故事。其中《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漏》这两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都编排了让学生复述课文。教学时,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自学提示以及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板块关于复述的知识内容,提炼整个单元的复述方法:“复述课文的时候,可以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复述遗漏现象的产生,使复述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如此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复述这一方法掌握得系统而又具体。

在复述单元教学中,依据课后习题特点,教师采取整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复述的了解更加全面系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复述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这一单元指导学生练习复述,而应联系后面的课文,让学生运用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支架复述故事的方法复述课文,可以使学生的复述能力在运用中得到极大提升。

三、巧妙转换,深入探究

教材编排的一些课后习题,本身就是值得学生探讨的话题。为了使课后习题中的话题更具新鲜感,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对课后习题深入研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巧妙的话题转换,可以让学生对课后习题产生一种新鲜感,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动力。

如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课后第3题:“故事中哪个情节触动了你?和同学交流。”这道习题指向的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与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教学时,依据神话的文体特征与这篇课文本身的特点,教师抛出话题:“这篇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最神奇?普罗米修斯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与《盘古开天地》一课相比较,这篇课文在想象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相似与不同之处?”同样是指向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与鲜明的人物形象,经过教师的巧妙置换之后,原有的话题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话题,在盘古与普罗米修斯的对比阅读中,学生对神话的特点感受得更加深刻。

对于教材的课后练习题,教师应基于教学需要对其进行灵活改编,创设出全新的话题,可以让学生对课后习题充满新鲜感,激发学生对探究未知领域的向往之情,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四、无缝对接,无痕渗透

课后习题是文本内容的必要补充,在课后习题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把阅读与课后习题分开,读是读,练是练,这种处理方式会极大耗费学生的学习精力,高耗低效。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需要教师依据课后习题特点把阅读与练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学生阅读需要的时候自然呈现,实施无痕渗透,可以最大化阅读教学效果。

如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课后习题中的选做题:“课文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在其他的民间故事中找出你觉得不可思议的情节,和同学交流。”这道习题指向的是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课堂上,教师在教学第9~12自然段的时候,提出问题:“读着这部分内容,让你感到最不可思议的是什么?”“老牛竟然会开口说话”,学生回答。在学生感受到这一点之后,教师顺势说道:“这是一篇民间故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情节夸张、充满幻想,隐含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口耳相传,多采用象征手法,内容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大家想象一下,在这篇民间故事中,除了老牛会开口说话让你感到不可思议外,还有哪些让你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猎人海力布》一文,让学生说说让自己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是什么。这样随着阅读教学的进行,适时对学生进行民间故事特点的渗透,可以有效避免语文知识灌输化、教条化现象的产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

在《牛郎织女》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结合文本内容特点,适时向学生进行了民间故事特征的知识渗透。这样依据教学需要,把阅读教学与课后习题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对民间故事的了解由一篇走向一类,不仅让学生无痕掌握了这一课的学习内容,还让学生学会了触类旁通,迁移运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扎实有效。

五、注重整合,适当延伸

在教学课后习题时,教师要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来看待这些練习,要以习题为基,适当进行延伸拓展,以让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训练中达到触类旁通。要想实现这一点,需要教师对课后习题进行整合处理,为学生的深度阅读做好准备。

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以“读书明智”为主题的阅读单元,《古人谈读书》课后第3题是:“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忆读书》课后习题中设置的三道练习都与什么是好书、读书经历与方法等内容有关。教学这单元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本单元人文主题和课后习题带领学生举行一个以“读书交流”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如何选择一本好书、自己的读书经验、向大家推荐好书、共读一本书”等方面进行读书交流活动,为学生今后的“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等读书之旅的开启奠定基础。

本单元是一个以读书为主题的阅读单元,课后习题中编排的内容大都与读书有关,教师以课后习题为参照与凭借,组织学生开展以读书交流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出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让学生的读书行动走得更高、更远,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教材课后习题的编排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撑。教师要重视课后习题的教学,对课后习题认真研读,依据教学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转化处理,以使其更加契合学生的阅读需求。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习题读书
友谊使者讲述的民间故事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