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文言文,开启“不一样的阅读之旅”

2022-03-27陈雨花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字源司马光现代文

陈雨花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呢?

一、多样朗读悟节奏

文言文带给学生的“不一样”,首先表现在节奏上。

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人是怎样讲述这个故事的呢?讓我们穿越千年,去感受古人表达的魅力。”学生开展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该怎样停顿。尝试过后,我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初步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然后,我进行示范,学生再次进行练习。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朗读和古诗一样,讲究声断气连,试着再去读一读,争取读出韵味来。学生在兴致勃勃的摇头晃脑中体悟着文言文的节奏韵味,充分感受着古典文化的魅力。

二、生动触摸悟凝练

语言简洁凝练是文言文鲜明的特点。这篇文言文仅用30个字,就清晰地介绍了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谁来说一说文言文和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字数少”“没有详细的描写”等不同之处。“简洁凝练是文言文鲜明的语言特点,如‘吃饭了吗’通常是‘饭否’。那如果写‘可以了吗’‘知道了吗’,又会怎样写呢?”学生略加思考,兴致高昂地回答“可否”“知否”。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学生:“那‘一群孩子、一个孩子’在文言文中如何表达?”“群儿”“一儿”。在争先恐后的回答里,学生不仅理解了部分字词的意思,文言文的凝练也随之深入学生内心。

三、资源融合悟意丰

文言文言简而意丰,文中描述同伴落水后慌乱的场景仅用了“众皆弃去”四个字。对此,我这样展开教学:第一步,引入字源。引导学生从字源了解“弃”这个字的本义是抛弃,如遗弃、丢弃、放弃等。第二步,引入生活。“那小伙伴们是不是放弃了那个落水的孩子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表达了自己不会弃之不顾,文中的孩子们也一定不会,大家会想办法去营救落水的同伴,由此推断出“弃”在文中并非本义“抛弃”的意思,而应引申为“离去”。第三步,引入现代文。在讨论会想哪些办法营救同伴后,我出示现代文《司马光》的课文片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当时的慌乱情景。“文言文中和这一段话相对应的是哪几个字?”学生发现就是“众皆弃去”这四个字,水到渠成地体悟到文言文就是这样言简而意丰,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四、行为对比悟形象

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和“光持石击瓮破之”两种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我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司马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人物形象。

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光的动作“持、击”。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进行表演,在角色体验中感受司马光为什么用力击瓮,理解司马光果断采用“击瓮”的办法,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救出落水的同伴,解除危险。司马光冷静机智的形象自然走进了学生内心。“落水的孩子最终得救,多亏了司马光,这时,人们也都赶来了,大家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请你用‘众皆赞曰:光,(   )也!’来赞一赞司马光吧。”“(智)也”“(慧)也”“(勇)也”“(敏)也”这些富有创造性的回答使司马光的人物形象愈加丰满,学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教学中,文言文的魅力滋养着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学生的生命之旅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得以有效启蒙和积极照亮。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外国语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字源司马光现代文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阅读世界”2018年中考阅读题点题小结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教学
永不说假话
随文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
司马光说谎受责
中考语文应与教材中的现代文紧密结合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光“警枕”夜读
学前儿童汉字识读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