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夏天里的成长》 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2022-03-27林新莺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自然段要素中心

林新莺

《夏天里的成长》出自著名散文作家梁容若之手,作者以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这篇文章被编排在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作为习作单元的开篇之作,《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有哪些信息资源对应着语文要素?作者又是运用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凸显语文要素?从中又可以开掘哪些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的资源呢?笔者结合这些问题对这篇课文做如下的解读。

一、在语段设置上,对应语文要素

《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的篇幅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不算长,文章结构非常严谨,所有的板块内容都集中指向了单元语文要素。

首先,在课文的开头,作者就毫不掩饰地直接明确了这篇课文表达的中心:“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如此开门见山地直接点出中心,就明确地揭示出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也明确了本文表达的内容指向,为学生紧扣中心、深入阅读课文,同时为洞察作者的表达要点以及写作方法提供了抓手。随后,作者分别从三个层面对这篇课文展开了深入的描写,既然是“万物生长”,所以作者在创作构思中,就把这篇文章分为生物、事物、人物三个层面。在描写生物时,作者在第2自然段既关注到了植物,又关注到了动物,并且罗列了在生活当中人们较为常见和熟悉的动物植物,描写了它们生长的状态,以展现文本表达的中心,即“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在课文的第3自然段中,作者充分运用细致观察,重点描写了由于热胀冷缩和季节气候的变化所引发的事物生长质态。随后,在第4自然段作者又将描写的视角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人身上,尤其是重点描写了孩子的生长,展现了孩子在夏天所展现出来的勃发生机。纵观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不同的自然段指向不同的描写层面,分别用生物、事物和人物对应着中心意思当中的万物,用快速变化和迅速生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主题“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二、在表达顺序上,彰显语文要素

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全方位展现中心意思和内涵,作者在创作和构思之前,都会选择较为丰富的材料作为写作的对象,从而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突出中心主题。在具体实践创作的过程中,这些意向就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指向:究竟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布局谋篇,才能展现这些素材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素材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洞察这些素材对凸显文本表达中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对于这篇《夏天里的成长》而言,作者所选择的素材包含了生物、事物和人物三个方面,那为什么要把生物放在第一位,而把人物放在最后呢?从素材与文本表达中心之间的关系来看,这样做是为了凸显万物的迅速生长,因为生物是有生命的,有生命才有生长的可能,才会有生长的迹象,因此作者将生物排在第一位,首先介绍正常的认知和规律。而随后描写没有生命的事物,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的认知规律,超越了人正常的思考范畴。因此,将没有生命的事物放在其次,更有助于学生按照自身的认知规律阅读课文,循序渐进。而将人物放在最后一个来介绍,主要就在于这是很多读者和学生所没有想到的,也是这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独特布局。因此,纵观这样的顺序,作者其实是依照读者能够接受的认知规律来谋篇布局的,同时也可以相机解决读者的另外一个困惑:为什么作者要把人也看成是具有生命的动物?为什么作者不把人和第2自然段中的生物放在一起介紹,还要单独列出来,并且放在最后一个层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作者要借助人的迅速增长,提升整篇文章表达的力度,从而达到升华主题的效果。

三、在表达细节上,凸显语文要素

教学要关注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其运用的语言不仅生动形象,还具有鲜明的美感,是学生感知品味、积累内化、悦纳运用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深入文本,找准语言表达的特点,并探寻语言表达与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所运用的语言,不仅很好地揭示了中心,还凸显了语文表达要素。教师不妨对这篇课文中语言表达的特点进行这样的解读。首先,为了凸显“迅速生长”的特点,作者在描写生物时,不仅运用了“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等词语直抒胸臆,将生物长得迅速、长得生猛、长得尽兴的状态展现了出来,同时所运用的句式也指向了生长之快,如“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其次,作者在描写没有生命的事物时更是采用了排比的句式,分别选用了草、树、山、稻秧、甘蔗、水、瀑布、河等。在具体的语言描述中也竭尽夸张之法,如“把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足见长的快速和迅疾。同时所运用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如在描写柏油路生长时,就运用了“软绵绵”和“高起来”等精准、形象的语言,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再次,作者描写孩子生长时的语言也是特点鲜明。如“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作者运用了极具跳跃感的短句,读起来节奏鲜明,同时也与课文表达的中心相匹配。另一方面,作者引用了农家谚语来表达,如“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等,与自身的语言形成表达合力。

正是这种不同形式的特色语言,与作者所选择的素材、设置的表达框架形成了彼此呼应、相互匹配之势,有效地对应了文本表达的重点,起到了积极的表达效果。

四、在单元定位上,对接语文要素

从单元教学的认知和定位上来看,教材编者在编写课文内容、设置语文要素时,都是从单元整体的角度进行实施。所有的课文和教学资源都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作为抓手,统领起整个单元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某一篇具体课文时,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篇文本上,而需要站在单元整体的视角进行解读、感知与把握,才能更好地与教材的编者形成深入有效的对话,真正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发展。

《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作为这个单元的首篇课文,与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有着非常深入的关联,但教师不能仅仅关注这篇课文对落实语文要素所承载的价值,而需要与其他的文本进行有效的对接,建构起单元落实语文要素的序列化体系。如这个单元中第二篇课文《盼》,就是以一件具体的事例呈现出不同的情节发展来对应和凸显语文要素,这就与《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依照不同的方面和维度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分解的构思有着巨大的区别。统整、对比这两篇精读课文,编者的用意就十分鲜明,这两篇课文分别承载着迥异的对接语文要素的维度:《夏天里的成长》更多的是借助于分类的方式,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来凸显文本中心,从而落实语文要素;《盼》这篇课文则是以一脉相承的故事情节发展,来对应凸显文本所要表达的中心,从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应语文要素。

作为习作单元的开篇之作,《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结构严谨、语言表达细腻、素材选择合理、谋篇布局精妙,都积极地指向了单元所着力训练的语文要素,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的主要范本。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开掘适切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与其他的课文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落实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自然段要素中心
秋天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先定中心后搭配
美丽的秋天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站在世界中心感受 Thinkpad T4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