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资料,开辟阅读教学新路径

2022-03-27王成干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资料鲁迅文本

王成干

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会在中心主题的表达手法和描写内容上与其他的文本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学一篇课文,不仅需要针对这篇课文单一感知,还需要借助其他的资源,从另外一个视角,开辟文本教学的多样路径。因此,在教学中借助相关的资料展开文本的教学,是深入感知文本的重要策略。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设置了这样的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笔者就以本单元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为例,谈一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教学实践。

一、资料多维化,引用时机化

由于学生与鲁迅先生所生活的年代相距甚远,他们对鲁迅先生知之甚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事件的理解。教师要在最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多维思考,引入更为丰富的资源,将这些资源作为学生走进文本的有效阶梯,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一篇典型的记人文本,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女士所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究竟知道多少呢?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的谈话交流来了解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程度,并相继拓展鲁迅先生的介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充分运用课文当中所描写的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人们眼中的鲁迅”。教师引导学生跟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走进与鲁迅先生在一起的日子,看一看作者眼中的鲁迅,以及课文中的其他人物。学生眼中的鲁迅先生是怎样的?在交流“笑谈碰壁”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对于故事当中所谈到的“碰壁”并不理解,作者也没有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交代“碰壁”的具体意思。如果不能借助资料,很多学生自然也就无法感受鲁迅先生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乐观信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适时地拓展鲁迅先生所写的《“碰壁”之余》和《“碰壁”之后》这两篇文章,让学生认识到故事当中所谈的“碰壁”,原来是指鲁迅先生在与反动派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迫害与挫折。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碰壁”的意思,更对鲁迅先生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象有了深入的感知与体验。再如教学鲁迅先生救治车夫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鲁迅先生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心,教师还可以相继拓展阿累所写的《一面》这篇文章,将其与课文中描述的事件进行有机整合,在关注鲁迅先生一言一行的细节中洞察人物特点。

在运用资料开展教学时,教师要把握這一策略的根本,要充分认识到借助资料只是教学的策略和路径,而感知文本内容、体悟人物形象才是最终目的。教师还应该认识到,只有积极拓展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资料,并且与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有着内在的关联,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感性的积累和理性的认知。

二、设计取舍化,洞察深入化

阅读文本并不是要让学生在原作的创作时代背景下去解读文本,而是要让学生能够站在当下社会背景中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因此,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师应该切换视角,借助多维的资料,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形象的多面与丰富。教师应对文本的资源以及拓展的资料进行必要的遴选与甄别,在设计上有所取舍,以更加聚焦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洞察人物。

这篇略读课文的导读提示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再结合资料和同学们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学生整体初读课文时,能够凭借自身的概括能力将这篇课文中的相关事件提炼为以下的小标题: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对于这些事件,教师不必平均用力,而需要指出每一个事件中的不同维度分别指向了鲁迅先生这一人物不同的形象特点。如教学“畅谈读书”事件时,教师可以紧扣鲁迅先生所说的“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引导学生捕捉其背后的含义,并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批评,从而感受伯父用幽默的语言教育“我”读书马虎了事的坏习惯;教学“关心女佣”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段中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联系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知道很多人其实都看不起佣人,而鲁迅先生则认为所有职业者的人格都是平等的。教师也可以相机补充一些类似的事件,从其他的故事情境中了解鲁迅先生的所言所行,借助更多的资料丰富学生的内在体验。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课文中各个事件的处理不再是笼统的“一把抓”,而是选择故事中最典型的某一个“横切面”,聚焦深入,撬动学生对鲁迅先生人物形象把握的杠杆,再借助其他的拓展资料,真切、全面地向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三、思维碰撞化,觉醒意识化

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置富有思维含量的统领性问题,助推学生言语思维意识的发展,引导学生从浅表层面向着深度阅读迈进。从这个角度来看,课堂就应该像攀登高峰,在不断攀爬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思维从身体深处不断迸发的过程,进而体验到思维运转带来的无穷乐趣。

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需要紧扣文本表达的核心主题,设置高效开放的问题驱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从而在多维度对话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课文以鲁迅先生去世,成千上万人前来吊唁作为开篇。其实,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去世,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就曾经写了一篇纪念性文章《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真实地记载了当时人们吊唁和送行的场景。教师可以将这篇文章的相关资料引入课堂,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在这么多前来追悼的人当中,你会关注谁?”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在这些人群之中,或许就有那位被鲁迅先生救助过的车夫,当他来到现场,想起当年的场景,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也许还会有当年的那位女佣,当她回想起与鲁迅先生一起度过的日子,面对鲁迅先生的遗像,她又可能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也可以想象,本篇文章的作者周晔,小小的年纪,面对众多的人群,她又会想到些什么呢……”一系列的追问,使得学生的思维进一步高速运转,情感也不断奔涌,他们纷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拿起自己手中的笔将想象到的场景写成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是相互依存的,思维力需要在情感的浸润下,在问题的驱动下,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经典的文本,值得品析与探究的价值点非常丰富,教师不能让学生始终拘泥于同一个维度,而需要从不同的层次和视角深入解读文本。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当下视角进行深思:鲁迅先生已经离开我们80多年了,一个伟大的人物,留给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财富实在太多太多。那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少年来说,鲁迅先生究竟留给了我们哪些宝贵的财富呢?很多学生从当下的生活、时代的发展出发,他们不再仅仅从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角度入手,而是上升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将这种精神内核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学习进行关联,不仅读懂了课文,了解了人物,还寻找到了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相信在鲁迅先生人格之光的影响下,这些学生必定会朝着自己所期待的光亮那方前行。

这个单元以鲁迅先生为专题,开启了与鲁迅的首次相遇。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教师要借助资料,将学生的身心意识浸润到具体的故事情境和文化语境之中,为学生学好当下的文本奠基,更为学生后续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指明了方向。这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教学这个单元所必须遵循的理念。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港北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资料鲁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孔乙己
阿迅一族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