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22-03-27范于青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丁香弘扬中华

范于青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体来说,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语言习惯(汉字文化、语言习惯、民俗文化)、文化传统(文学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思想观念(仁爱思想、崇德弘毅、人格修养)、情感认同(国家认同、爱国情感、民族自信)等方面的内容。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几乎每册教材中都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教学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自觉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一、依托识字韵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中选编了不少识字韵文方面的内容,这些识字韵文中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编者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发现和挖掘出识字韵文中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品味感受,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得到无形的渗透,在学生心中扎下种子,得到更好的传承。

如《天 地 人》《金 木 水 火  土》《对韵歌》《姓氏歌》《古对今》《人之初》等课文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其中《人之初》《姓氏歌》等课文,就是对蒙学《笠翁对韵》《三字經》《百家姓》的借用。教学这些识字韵文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汉字本身文化价值的挖掘,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识字韵文中蕴含的文化思想与内涵的渗透等。以《天 地 人》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从“天、地、人、你、我、他”这些汉字本身入手,让学生明白它们在字形构造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本身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特点,然后借助这些汉字向学生渗透它们与宇宙万物、人际关系之间的特点,即“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天地之间以“人”为贵等。“你、我、他”不仅可以表现出中华文化对人的重视,还可以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教师注重对文本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渗透,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教师除了重视识字韵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外,也要注重对其他课文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渗透,以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观照人文主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这单元课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及时挖掘教材中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资源,加强引导,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到继承与发展。

教学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时,教师一方面可以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引导学生梳理作者主要描写了北京春节前后的哪些节日,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知道哪些内容是详写部分,哪些部分是略写部分,作者这样表达的好处。然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地区过春节的习俗,从这些习俗中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这样使学生对人文主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有关传统文化习俗方面的文章,教学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不仅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春节文化意蕴的渗透,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化精神,让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有更多的了解,开阔了学生眼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妙用助学系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的助学系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这些助学系统中有许多“阅读链接”和“资料袋”中的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教师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可以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课后“阅读链接”为学生提供了“李商隐、陆龟蒙、冯延巳、李璟”写的关于丁香的诗句。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就“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诗句展开思考,并说说自己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到了诗人由丁香引发了怎样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明白,丁香自古以来就有着愁怨难解的意思,古代诗人常以丁香来表达自己的愁绪。如此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对丁香所隐含的文化意蕴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又如在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这篇小古文课后的“资料袋”中,编者向学生提供了历史上“知音”的来历以及诗人李白、孟浩然、王安石等描述知音的诗句。教学这篇小古文的时候,教师借助“资料袋”的内容来帮助学生感受俞伯牙与锺子期的友情,可以使学生对“知音”“知音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丰富学生文化情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时候不仅要关注课文内容,还要关注课后助学系统“阅读链接”或者“资料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把它们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所传递出的文化情感感受得更加深刻。

四、中西文化对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教师抓住恰当的教学时机,采取对比的方式及时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泼水节与国外的狂欢节、圣诞节、复活节等进行对比,以使学生从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如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二)》这篇民间故事结尾处写道:“每年的这一天,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起一座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会面。”为了纪念这个美好的日子,如今人们把农历七月初七这天称作是七夕节,也称作是“中国情人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中国七夕节与西方国家的情人节进行对比,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教师采取对比的方式是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对比中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依托古诗词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中有许多都与传统文化有关,教师抓住教学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真正润泽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友谊”作为学生学习送别诗的话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读到的与友情有关的古诗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教学《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些古诗时,教师可以借机向学生渗透一些民俗节日方面的内容,再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民俗节日,这些民俗节日有哪些习俗,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习俗,都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以使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更加丰富,自觉传承民俗文化。教学《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等古诗可以借机向学生进行增强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等传统文化的渗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古诗词向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古诗词格律方面的常识内容,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言简意赅,短短的一首诗中往往隐藏着许多跟传统文化方面相关的内容。教师依托古诗词来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

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教师要以“以文化育人”为指导思想,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渗透,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朝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丁香弘扬中华
弘扬百年少年儿童运动的历史经验
The Meaningful Flowers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白丁香紫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