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2-03-27潘玉兰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戏剧化戏剧教学活动

潘玉兰

语文具有启迪学生智慧、润泽学生心灵的功用。在教学中,融入戏剧元素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施戏剧化教学,要创设剧场、创编剧本,要引导学生表演、评议。具体来说,就是要运用戏剧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把握学习内容。戏剧化教学,能让学生在真实、多维的情境中接触、感悟和运用语言,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一、戏剧在教学中的作用

戏剧化教学,借用戏剧的方法,如角色扮演、剧本创编、即兴演出等,发掘戏剧的元素,如演员、表演场地、故事情境等,让教学充满故事性、表演性和情境性。在戏剧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探索的方法和途径,在场景体验、角色体验、语言体验、情节体验中,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戏剧化教学具有情境性、兴趣性等特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生真实表达的语言会话情境,创设一个多层面、真实的交流场景,让学生以戏剧角色的身份参与学习,从而在经典演绎中领略语文之魅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如教学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编排童话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切身感受哲理。戏剧化教学可以通过剧本编写、演员选定、剧本排练等环节,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探究,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2.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将教材中的课文创编成戏剧,并通过排练搬上舞台,学生的投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既需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着精准的理解和把握,又需要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与剧组同伴相配合,因而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如何将廉颇、蔺相如的性格、品格表现出来,不仅需要学生的理解,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表现力。为此,学生需要搜集相关历史史料,分析二人的性格,通过想象进行表演。全方位的表演需要学生完善剧本,增加台词,不仅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训练了他们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3.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境

教材是作者和编者智慧的结晶,但往往是站在成人立场上的。将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戏剧化,有助于从成人立场转向儿童立场。课堂应当成为学生的舞台,在戏剧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服装、道具、舞台设计,引导学生为戏剧配乐,自然地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情境。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文,教师让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杨氏之子”“孔君平”,穿上古人的衣服,准备了“杨梅”放置在桌子上。如此,构建了一种戏剧演出的氛围,置身于情境之中,学生能获得角色体验、场景体验等。在戏剧表演中,学生也能获得言语体验、交往体验等。

二、戏剧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应用戏剧,是指借助戏剧的形式传递教学内容。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都是记叙文,都可以看成故事,或者说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这就为戏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创编的戏剧基础、戏剧关键、戏剧形式,适时渗透戏剧方法与元素,从而让学生在多元灵动的戏剧活动中发展合作能力、创造意识。

1.教材文本戏剧化

戏剧化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教材文本戏剧化,也就是要选择能引起学生注意与兴趣的内容来作为戏剧化教学的内容。面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戏剧化教学应当结合戏剧理念,从学生整体知识积淀和语文素养发展的视角入手,从戏剧元素入手,要拓宽改编形式,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兴趣等,活化戏剧形式,渗透戏剧方法与元素,充实戏剧内容,既可以设置独幕剧,又可以设置多幕剧。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一课,教师以多幕剧的形式,将多个场景分别呈现。循着民间故事的线索、脉络,选取了三个场景:首先是“海力布搭救小白蛇,小白蛇要报答猎人海力布”。其次是“海力布得到宝石,能听到各种动物的话语”。最后是“海力布听到了大地要被洪水淹沒的消息,将这个消息告诉村民的故事”。在将教材文本戏剧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故事情节稍作改编,从而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戏剧更具戏剧性。在排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场景,引导学生想象,针对学生的表情、语气、动作、心理变化等,随时对场景作出动态调整,对道具、语言、礼仪、动作等进行精心打磨,从而让戏剧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材文本戏剧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场景、角色、行动等剧场元素,通过丰富的想象,借助肢体、语言、表情等方式进行表演。戏剧化的教学,集语言、音乐、美术诸种元素于一体,从而让课堂教学更加灵动、更有滋味。

2.教学活动戏剧化

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面对纯文字的文本,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而将教学活动戏剧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学活动戏剧化,既可以进行点水式应用,又可以进行全景式应用。所谓“点水式应用”,就是将教材文本的部分内容创编成戏剧。所谓“全景式应用”,就是将整个教学过程都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活动戏剧化,能让学生完成语言的自我体验。

教学活动的戏剧化,不仅可以变换时空,让学生获得场景体验,还可以进行身份置换,让学生获得角色体验,同时也可以进行事件转换,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元日》,教师引导学生将古代的“过春节”改编为现代话语表达的“过年”。古诗中原本没有人物,在创编戏剧的时候增添了一户人家的“小弟俩”,通过他们的对话,将春节的传统习俗、古诗中的“放爆竹”“喝屠苏”“贴桃符”等活动融入其中,学生自然能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无论是“放爆竹”“喝屠苏”还是“贴桃符”,无不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戏剧化的教学活动,将教材中平面化的古诗变成了立体化的现代生活场景,这样的戏剧化教学活动,更贴合生活、更贴合学生。

戏剧化教学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获得了对文本的深刻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实践并积累经验,真正发挥戏剧在学科教学中的优势。通过戏剧元素的融入,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表演才能,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教学评价戏剧化

戏剧化教学活动,只有部分学生可以参与,绝大部分学生是观赏的,这就离不开教学评价的戏剧化。在戏剧观赏中,学生能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与体验。传统的戏剧化教学,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注重学生的戏剧化评价,往往通过播放音乐、插入背景等方式,努力促进学生与戏剧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共振。由“演”到“赏”,教师要将“一言堂”变成“百家讲坛”,从而为学生搭建更为多样化的展示平台。

如阅读课外读物《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教师就运用晨会的时间,将讲台装点成剧场,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在戏剧化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表演的主体,也是观赏的主体。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获得发展。在活动中,笔者组织全班开展“三国故事会”“水浒故事会”活动,招募“故事英雄”。戏剧化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表演的主体,又是评价的主体。从“演”到“赏”,不仅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展示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能力。

戏剧化教学让学生在编排、表演、评价中积极参与、合作,学生在戏剧活动、观赏中获得了存在感,能够找寻到自己的兴趣点。戏剧化教学赋予了教学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融合戏剧的教学,让课程与教学改革走出了新路子。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戏剧化戏剧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LOGO GIRL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从《烈日灼人》谈米哈尔科夫的电影风格
一场人性和利益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