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月,有一种精神永恒

2022-03-25策划本刊编辑部执笔杜昀书

中学时代 2022年3期
关键词:郭明义张桂梅英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杜昀书

走近雷锋

出生在旧社会的“庚伢子”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长沙县,乳名“庚伢子”。在旧社会里,这户贫苦的人家受尽地主压迫,家人先后不幸离世,不满七岁的雷锋独自挣扎存活。解放后,乡政府保送孤儿雷锋免费读书,从此,他不用再乞讨、流浪。雷锋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也将这份恩情铭记在心底,用此后的每一天和满腔的热诚去报答。

新中国的一颗“螺丝钉”

为了支持国家建设,成年后的雷锋从湖南到鞍山钢铁厂当工人,后又到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20岁时,为响应祖国号召,雷锋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奉献了全部的热情。

凡做一事,必忠一事。雷锋个子矮小,却把吊车开得最好;他文化程度不高,却把出名的“油老虎”改造成节油标兵车。在刺骨的风雪天里,雷锋主动要求保养车辆,他在野外苦战八个多小时,终于保证了车辆能够随时开动。正是这些平凡而具体的工作实践,串起了雷锋短暂却闪光的一生。

可敬可爱的“傻子”

天暖了,连队里发放夏衣,每人两套,发到雷锋的时候,他却只肯要一套,要求把省下来的交给国家。他的袜子,补了一层又一层,搪瓷脸盆、漱口杯几乎掉光了搪瓷,也舍不得买新的。有同志不解地问:“雷锋啊,你就一个人,没家没业的,干吗这样苦熬自己?”他回答说:“谁说我没家没业?我们的祖国大家庭有六亿多人口呢。”

雷锋在火车上为老大娘让座、打扫车厢、给旅客们倒开水;在刺骨的北风里摘下自己的手套,送给陌生的老太太……人们都说他傻,他却在日记里说:“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许多人对善良和热心肠的认知,都是从“雷锋”这个名字开始的。这个名字本默默无闻,却在中华大地代代相传,几十年过去了,依旧激励着人们。年年春风里,岁岁吐芳华。雷锋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不断放射出夺目的光芒,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雷锋”一直在身边

刘英俊:雷锋式的伟大战士

在长春市第十八中学,每年的开学第一天被称为“英俊日”。每到这一天,全校师生都会重温刘英俊烈士的故事,表达对他的缅怀和敬意。这所英雄的母校被命名为“英俊中学”,传承着刘英俊烈士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的精神。

1966年3月15日,刘英俊和战友驾着3辆马拉炮车到佳木斯郊外执行训练任务。临近某公共汽车站时,他驾的炮车的辕马被汽车喇叭声所惊,径直向人群冲去。这时,在炮车前不远处有6名儿童被吓得不知所措。千钧一发之际,刘英俊用力把缰绳在胳膊上缠了几道,猛力一拉,使惊马前蹄腾空而起。紧接着,他不顾个人安危,双脚猛踢马的后腿。马突然倒下,车翻了,6名儿童安然脱险,他却被压在了车底。由于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刘英俊光荣牺牲,年仅21岁。

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无论是活多长时间,他的死,只要是献给党的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那就是无限光荣的、有价值的。雷锋能,我也能。”

郭明义:“当代雷锋”

在鞍山,有这样一个人,他累计捐款50多万元,资助了多名贫困学生,给数百个困难家庭送去了温暖、关怀和希望,而自己却甘于清贫,依然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他无偿献血、捐献血小板多次,这些血液至少能抢救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他是改革先锋,是全国道德模范,是“当代雷锋”……他,就是郭明义。

郭明义先后资助了300多名特困学生,为每个孩子带去了雪中送炭般的温暖。20多年来,郭明义不仅捐出了一半以上的工资,还无偿献血总计65000多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他的血液流入无数有需要的人的血管里,几十本鲜红的献血证,是这一壮举最无言的见证。

“雷锋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选择;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精神追求。”这是郭明义的誓言。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张桂梅:素心托高洁

2000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08年,张桂梅的梦想终于实现,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在学校建校12年的时候,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作贡献。

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张桂梅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日积月累,张桂梅先后捐出了40多万元。令她引以为豪的是,她的学生没有一个因贫穷而辍学。2006年,云南省政府奖励的30万元,她全部捐献给了一所山区小学用来改建校舍。2001年起,她义务担任丽江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了54名孤儿的母亲。为了孩子们,她全身心投入教学,将病痛置之度外。她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去医院,医生从她腹腔切出一个超过2公斤的肿瘤。她把数十年的光阴献给了这片贫瘠的土地,除了孩子们,她别无所求——“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

管延萍:悬崖上的“背篓医生”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北部、靠近西藏的丙中洛镇,有一位家喻户晓的珠海女医生。2017年3月,她作为珠海市金湾区首批援助怒江的医生来到丙中洛镇工作。这里还有很多村落未通公路,出入全都依靠在悬崖峭壁上凿出来的羊肠小道。她和同事们用背篓将心电图机、B超机等医疗器械背进大山,为村民们提供医疗服务。她就是蜚声怒江的“背篓医生”管延萍。

两年间,她背着背篓,跋山涉水,送医进山达300多次;散落在丙中洛高山峡谷间的46个村组,她整整走了4轮。两年多来,除了起早贪黑地给人看病,她还带领同事上山下乡免费给村民体检,对全镇514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10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治愈一个人,脱贫一家人,感动一方人。从珠海到怒江近2000千米,吊桥晃悠悠、山路十八弯,阻不断管延萍的出诊路。她和同事们用“医者仁心”的无私大爱,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的人们送去了最真诚的援助和关爱。

志愿者:疫情中的“逆行者”

2020年,中华大地平静的生活被新冠病毒打破。疫情来袭,更见世间百态。患者坚强求生,医者负重逆行,善良的人们相互取暖,寒冬之中,人性的光辉融化冰雪。

在疫情中,有这样一群自愿披上战袍的人,他们中有不惧生死的医护人员,有挺身而出的社区防疫人员,有跨国购买口罩寄给家乡的爱心人士,有不远千里运来水果蔬菜的普通群众……不论何时,当人们再次回顾新冠肺炎疫情,必定会被这样一种壮观的景象深深触动:危急关头,一个个原本最平凡的人,突然绽放出最不平凡的英雄光彩。就是这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平凡人,却一起做着值得整个社会铭记的事情:自发参与抗击疫情,做一名“志愿者”。

在新疆伊犁,“短袖哥”穿着短袖衫、拖鞋,在零下9℃的寒风中徒手爬上四楼,救下一位遇险的孩子,事后称自己只是举手之劳;在山东烟台,一位孤寡老人靠拾荒为生,却在20多年里帮助一个个贫困学子圆梦学堂……他们原本都是普通人,但铭刻于心的雷锋精神让他们做出不普通的善举。他们用坚守传递希望,用行动温暖人心,他们是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最耀眼的星,是雷锋精神仍然存在的最好证明!

今天,谁是雷锋

我们这一代,是从小听着雷锋的故事、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大的。但在多年后的今天,偶尔也会听到这样的讨论:这个时代,是否已经不再需要“雷锋”?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雷锋,需要他的精神。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承担起传承雷锋精神的责任。

雷锋作为雷锋精神的开拓者,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用无私奉献的精神,用年仅22岁的年轻生命,为中国精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我们作为雷锋精神的继承者,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不应该让雷锋精神就此尘封,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对雷锋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崇拜、敬仰、怀念的层面,只有用行动践行,才能让雷锋精神永存世间。“斯人已去犹忆影,海棠花开魂依旧”,这不应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应成为勉励我们积极行动的箴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可能无法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成千上万的人,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在校园里随手关掉教室和走廊的长明灯,热情地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主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只要把雷锋精神融入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就能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今天,谁是雷锋?

在别人需要时伸出你的手,你,就是雷锋!

猜你喜欢

郭明义张桂梅英俊
写给张桂梅的一封30万字长信
张桂梅:教书育人奉献所有
女高校长张桂梅陷入“舆论风波”
大山里的女校校长张桂梅 我想改变一代人
郭明义爱心团队扶贫故事(下篇)
“当代雷锋”郭明义: “当了全总副主席更要学雷锋”
为父老乡亲翻建“温暖的家”
当选党代表后,找他的人更多了
公平交易
王洪永?陈英俊?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