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研学后教理念下画图策略在低段数学课堂的运用

2022-03-25曾结婷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低段数学画图策略数量关系

曾结婷

摘 要: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讲解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具体、更形象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教会学生画图的方法,养成画图解题的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感悟画图的直观作用,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低段数学;画图策略;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直是教师头疼的问题。画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问题,从而快速地解决问题。但笔者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不愿意画图,或者根本想不到利用画图分析问题,特别是低年段学生画图意识和能力薄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画图策略的指导,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渗透不同的画图策略。

一、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学会读图,读懂图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开始,也是画图的基础。一、二年级的学生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那么将难以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浅显易懂的情境图,设计研学问题引导学生充分读图,发掘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理解图示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大括号”这一基本符号的使用和含义时,教师出示主题图并提问:“观察该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纷纷通过数一数就得出答案。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整地表达题意,将图中的信息转化为文字,再进行正确示范,让说错的学生纠正错误,这样学生将获得读图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读懂图,为后期画图奠定基础。例如“大括号”“虚线圈”“下划线”等在画图中是常用的图示符号。借助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抛出研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由于第一次接触大括号,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具有强烈的探究欲,经过小组的讨论,最后学会了大括号表示“把左右边的兔子合起来,求总数”。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几只兔子?”,为后续运用图示分析问题打下了基础。

二、教会学生画图的方法

新课标提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读懂图意,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画图解题的正确方法。这就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画图的需要,为学生制造画图的时机。

(一)图形替代图

画图的目的在于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低段数学学习中,教材大多以情境图呈现问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无法画出或者花费较长时间画图分析题意,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简易的图形或符号。

例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0页第8题。面对数据如此复杂的问题,很多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图形表示三种花的数量,如玫瑰用圆形,百合用三角形,郁金香用正方形。这样不仅简单易操作,而且容易看懂。同时教给学生用圈一圈的方法:把7枝玫瑰、3枝百合、2枝郁金香圈在一起,表示一束花,那么学生在遇到“最多可以扎成几束这样的花束”这一问题时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借助画图理清数量关系

数学问题解决的核心是理清数量关系,问题的求解,在于透过对情景的理解。因此,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使用画图策略来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3页《问题解决》比较下面两道题,選择合适的方法解答。(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学生审题结束后,并不能对比出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于第(2)问更是难以排除干扰信息,导致解题结果五花八门。此时教师可以提出研学问题:两题都有4和5,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利用画图策略来分析问题。学生通过画图,很快就能发现两道题的区别,第(1)题是乘法问题,第(2)题是加法问题,而“2排”是干扰信息。这样的研学问题,既能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精神又能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从具体的实例中,学生切身感受到直观图形对于理清数量关系的作用,逐步形成应用“画图”策略的自觉性。

又如在解决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的问题时,根据题意可知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题目中的“我们班一共有20人”是干扰信息。有了前面替换图的经验,学生学会用常见的图形表示图中的人和数量关系。有的学生用虚线圈出外面的人,有的用斜线划掉来的人,还有的用大括号表示,通过画图,学生很容易在画图的过程中重新理解数学信息,找到有用的解题信息,排除解题的干扰信息。

此外,一些纯文字的题目,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倍的认识”练习中,“苹果的数量是梨的2倍,苹果比梨多6个,请你计算出苹果和梨的个数”这一类的题目,学生单从文字入手还是比较难的,针对倍这一抽象概念的学习,教师可以教给学生画色条图来理清梨和苹果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降低题目理解的难度。根据题意可以先确定梨为一倍数,苹果是两倍数,然后在图中标出关键信息,学生观察后很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苹果比梨多出的部分就是一倍数6,得出梨的数量为6,苹果数量就是2个6,也就是12。学生不由自主地感叹原来画图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结合以上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画图的过程就是简单呈现问题,梳理信息、理清思路的过程,无论哪种方法,都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三、养成画图解题的习惯

在学生掌握了画图的方法后,最为关键的是增强画图解题的意识,让学生形成画图解题的自觉性。低年段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画画,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给予学生“怎样画”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借助不同的方法解题。通过对比优化,让学生感受到画图的简洁明了,凸显画图优势,从而渗透画图意识。

如有这样一道题:小红做了9只纸鹤,小红比小华多折了3只,小红比小玲少折了2只,你知道小华和小玲各折了多少只纸鹤吗?这道题涉及“比多少”的问题,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总是分不清,形成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逻辑。为了让学生理清算理和算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利用学具盒中的材料拼摆并提问,学生提出用正方形表示小红的数量,小棒表示小华的数量,圆片表示小玲的数量。等学生摆好后,追问学生:“如果不用学具盒,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引发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三人的数量关系。此时,笔者提出“你能在纸上画一画,表示小红、小华、小玲折的纸鹤数量吗?”的研学问题,学生在掌握图示的基础上很快就完成画图。

紧接着,笔者让学生观察画出来的图,思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异同点。学生发现,除了摆学具外,画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并且更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这样,低段学生从操作到画图逐步过渡,初步养成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

总之,“画图”策略不仅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也是学生描述和分析问题的另一种表达,是学生梳理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从低年级抓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看图、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经验积累中学会画图。教师要善于引导,实时渗透,使学生掌握“画图”策略的技能,逐渐形成应用有效策略的自觉性,进而提高灵活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闫文忠,李富强.浅谈画图策略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运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0(23).

[2]董玲.巧用“画图策略”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J].教育教学,2019(28).

[3]梁玮萍.运用画图策略,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J].中国教师,2014(S2).

[4]郭斌.培养学生画图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J].小学教学设计,2020(02).

猜你喜欢

低段数学画图策略数量关系
江苏省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让儿歌之美在低段数学中大放异彩
找准标准量是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 三种类型应用题的关键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建构画图策略 提升数学思维
将“数”苗栽进孩子心田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画图策略的运用及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