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武门斗文化:一种地方特色的民间记忆

2022-03-24洪东海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牌匾题字题写

洪东海

(长武县文化馆,陕西 咸阳 713600)

在陕西省长武县及其临近县域,家家户户庄院大门、院内房屋门楣上都有镶嵌几个正方形的斗格并在斗格内刻字或题词的风俗。这一风俗极具特色,在陕西其他地区很少见到。长武当地称作“门斗”,大多以励志或吉祥词语内容为主,既包含丰富的地方特色,也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痕,可谓当地民居文化的一大景观。

一 长武门斗习俗概述

(一)门斗的起源

对于门斗这一习俗的起源,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当地民间有两种说法:

一是起源于职官等级。据说春秋之前作为书画记号的门斗就已经出现。当时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种等级,国家依不同等级供给不同斗数的俸禄,并将数量记在门楣之上,久而久之门楣上的斗数就成为爵位等级的表征了,后来人们直接在门楣上制作不同数量的斗格,并以此为荣,渐成风气。发展到五代,家家还要贴门联。因为门斗是贴门联横批的地方,有人遂用胶墨书写,以保长久。此说认为门斗与职衔、俸禄有关,也与家庭的尊宠荣辱有关,故时人都十分看重门户有无门斗。

二是门斗源于牌匾。牌匾,通常是指由金属或木制的题有文字的板,人们将其置于门楣或墙上,用来标明地点、彰显文化,甚至是身份地位和信仰理想的象征。牌匾曾大量用于政府衙门、庙宇祠堂、名山胜水或官宦人家、旅店商号的题字,继而成为政府对功勋贤德的表彰形式。牌匾一般是由名人题写。《长武县志》[1]明确记录旌表、嘉奖、题赠的牌匾达21 处之多。如“长武县城东门外旧有‘牛弘故里’石牌坊和路碑”,“康熙三十七年,他(尚宣)以署督佥事衔任宣化镇挂印总兵官。康熙帝巡幸热河,赏赐‘抚训安重’匾额”[1]640,又见“长武县城南门内翰林(尚彤庭)故居门前树敕命牌坊,文武官员路过此地都得离轿下马,望空叩拜悬于顶端的石刻圣旨”[1]60,又见“陈知州(五典)……劝民开渠疏导……水归渠,渠入湖,保良田,除水患,乡民大得其利,称防洪工程为‘五典渠’,并树立碑记,永志恩德……五典劝兄勤俭为本,耕读为业,还写了‘勤俭持家’四字,以为家训,告诫子孙……沔阳百姓募赠‘万民伞’,题书恭颂荫庄老父师陈大老爷:‘恩铭白石’‘万家生佛’”[1]641。尚五常为县城文庙和昭仁寺题写牌匾“礼门”“义路”“大雄殿”[1]654。以此推之,长武牌匾大约出现于唐代,盛于清代。后来,有的牌匾直接挂到了门楣部位,因为牌匾制作工艺太过复杂,成本很高,人们就将匾额要表达的内容直接置于门额上,使门斗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地域风尚并延续了下来。

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过于牵强。《辞海》缩印版对于“门斗”词条有3 种义项,其中一项解释为“门楣上贴横额处”,并在举例时引用《红楼梦》第八回:“黛玉仰头看里间门斗上,新帖了三个字,写着‘绛云轩’”[2]985。笔者以为,这至少说明“门斗”一词在曹雪芹那个年代已经存在,而且此处的“门斗”一词和长武门斗文化大体意思相同。因此笔者认为门斗起源于牌匾文化的这一说法可能更为合理。

(二)长武门斗的发展现状

长武门斗文化主要分布区域是以长武县城为中心辐射全境,并波及与长武接壤的甘肃灵台、泾川、宁县以及陕西彬州的部分乡镇。总体而言,长武西部丁家镇、洪家镇的门斗文化较盛于东部冉店、亭口等地,北塬彭公、相公、芋元等地较盛于南塬巨家、路家、枣园等地。当前,门斗文化在临近县域普遍呈式微状态。

长武门斗文化由于传承时间久远、人们居住环境的不同,形成了新旧门斗并存的局面。据粗略统计,旧门斗以木质墨漆为主,占60%,且全部为手工制作,旧门斗中20%还是空白,即只有斗格,不见字迹。新门斗则已脱离门框,改为门额,且以在钢筋混凝土之上覆以机制瓷片为主,其中只有3%是手工制作。

新旧门斗都不乏名家题写的手笔,为古老的长武门斗增添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据《长武县志》和《长武文史资料精编》记载,老翰林尚彤庭自题门斗曰“燕翼”,陈五典自题门斗曰“耕读业”,小翰林尚林炎自题门斗曰“鱼跃鸢飞”,高维岳为一庙题门斗曰“允文允武”,举人魏意醇自题门斗曰“清雅贤居”,于右任曾为鱼振荣家题门斗曰“万卷书”。现在仍可以看到的名家题写的门斗,有书法家吴三大为彭公魏效贤家题写的“雅气和辉”,吴三大为农民书家任安民题写的牌匾“农暇斋”,茹桂为白云水家题写“翰墨轩”,历史学家叶龙为君广仁家题写“景云毓秀”等等。

(三)长武门斗制作流程

长武人聘约木匠做门时,普遍将门设计成三槛规格,即上槛、中槛和下槛。中槛和下槛之间是预留的门框,用于安装门扇。中槛和上槛之间或镶嵌一横向长方形木板,或先隔分成二到五个数额不等的方格再镶上木板,因这些方格像斗,长武当地把这些门楣方格称为“门斗”,留作以后题写文字用。门斗大小因门大小而定,三寸正方、五寸正方、尺二正方较为常见。门户做好时,一般是黑漆红边,门扇上是金粉漆成的泡钉和束带。留作写字的“门斗”,用白漆掺和骨胶粉刷,一般要等到整个门完工或家道兴盛之时主家才专意请人写字,大有追寻“天时地利人和”的意味。

门斗字题写前,首先,主家观摩别人家的门斗题字,重点考察三个方面:一是门斗题字内容,二是门斗书法字体,三是门斗整体风格。然后找一个精通文化的先生(俗称“识文子”),向其说明题字的意图,并与“识文子”共同拟定自家门斗题字内容以及所用字体,一般还要议定相应字体的书家人选。接着主家携带笔墨纸张和烟酒等礼品礼金,拜访书家,说明门斗尺寸、题写内容和字体,请其书之。待书家写好,主家又请油漆工或木工等技术人员到自家,将题字用铅笔逐个勾画轮廓复制于门斗表面,再用墨汁或黑漆填充笔画,待墨漆晾干之后,用清漆整体粉刷二至三遍,门斗书写才算完成。部分主家的门斗十分讲究,或请木工师傅手工雕刻文字,或请书家现场提笔挥就。

(四)长武门斗用字分析

长武门斗内容力求亲和文雅,合理得体,书写也要四体随性,笔画工整,苍劲有力,富有新意。字体上以行楷为主,颜体最多,真草隶篆皆备,甚至有花鸟篆、美术字等,彰显了传统书法艺术高古、厚重、中正、多样的气象与神韵。

《长武门斗》[3]一书,总共辑录了751 个门斗词条,其中二字格145 个占19.3%,三字格263 个占35%,四字格330 个占43.9%,五字格12 个占1.6%,六字格1个仅占0.13%。结合门斗题字实际情况看,长武门斗用字以三字格为主,例如“平为福”“耕与读”“和为贵”“谦受益”“守孝悌”“正清和”“服先畴”等。考究长武门斗词条的出处,可谓来源广泛,涵盖了经史子集、蒙学家训、族规堂号、名人诗文、小说戏剧等各个方面,也有来自政府宣传、时风倡导和长武人私自拟定的。

二 长武门斗习俗的文化内涵

长武门斗文化主要以儒家思想“修齐治平”“耕读传家”“诗礼守成”为主要内容,博采众长,表达了主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以激励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一)以儒家思想为主,博采众长

长武门斗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强调人精神层面的自主修为和责任担当,突显了仁德为本、忠恕孝悌的思想境界,如“慎厥修”“德为邻”“仁厚居”“持忠恕”“守孝悌”“孝为先”“诚为金”“主敬行恕”“上善若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贵在自立”“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等;但长武门斗中也不乏佛教和道教所倡导的中和、清静、淡泊、超然的思想,如“守中和”“和致祥”“留余地”“静澹居”“乐琴书”“乐为福”“乐无穷”,甚至还有反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如“正清和”。长武门斗文化所体现的包容性折射出当地民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包容并蓄、崇德向善思想的认同和追求。

(二)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崇尚诚信、俭朴、恬淡的生活方式

长武门斗用字承载了厚重的农耕文化特质,体现了民众以农为本的思想,反映耕读的常见词条有15个,如“农为本”“农为业”“耕读业”“艺黍稷”“孔稷业”“耕读传家”“农暇斋”“五谷丰登”“庆有余”。农耕文化强调安土重迁,年成有好坏,农收有丰歉,人们需要顺应农时变化勤勉耕作,才能代代延续下去。因此农耕文化又与勤谨、勤勉密切相关。与“勤”相关的长武门斗常用词条如“勤为本”“勤可风”“勤俭忍”“勤俭持家”“勤和家兴”等。

(三)以平安顺遂为主题,表达民众朴素心声

平安顺遂才是黎民百姓最大的愿望和永远的追求。比如“平为福”,朴实无华,明白如话,却深入人心,被广泛使用,因为“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4]。再比如“居之安”“安且吉”“和顺安康”“福禄寿喜”“敦睦康勤”等等,充满人世间烟火气和生活气息,是普通民众的热切期盼。

(四)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时代精神

长武门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文化思潮为门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从而使其呈现出新的风貌。比如1950年代,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于是出现了诸如“东方红”“红太阳”“太阳升”“今胜昔”“清平乐”等一批歌颂党、歌颂新生活、歌颂新时代的门斗题词。1960年代初,出于鼓舞干劲、恢复经济的宣传需要,产生了“树雄心”“立壮志”“鼓干劲”“争上游”等门斗题词。1980年代以后,传统文化复苏,经济逐步发展,出现了“平为福”“和为贵”“天道酬勤”“自强不息”“科技致富”等门斗题字。近现代以来,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长武门斗文化出现了“奔小康”“守初心”等词条。

(五)彰显个性,地域和行业特色显著

长武门斗文化也体现着一个村镇或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家族或家庭的文化信仰、精神追求和行事风格。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裕起来的某些村,门斗题词大多与立志、自强、精进有关,如“立壮志”“展宏图”“兴国家”“勤劳致富”“贵在自立”“与时俱进”等。文风昌盛、人才辈出的某些村,门斗题词大多与耕读、诗礼、谦恭、德行有关,如“耕读第”“守诗礼”“仁厚居”“勤能补拙”“忠厚传家”等。从事不同职业的住户也会使用不同的门斗题词,如商家门斗多为“和致祥”“致中和”“诚为金”“长发其祥”等,医家门斗多为“业精于勤”“止于至善”等。

(六)契合民居传统,表达居者的殷切期望

长武门斗文化和当地民间居住传统高度契合,并在门斗用字方面尽量把居住者对家庭成员的殷切期望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笔者在普查门斗文化时,曾于北塬见到一个坐北向南半明半暗的旧窑庄,大门门斗题字为“耕读第”,可视作主家对整个家族成员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要求;院内面南三只窑洞,中窑按习惯为长辈或当家者居住,门斗题字为“和为贵”,东窑为儿子居住,门斗题字为“芝兰秀”,西窑为女子居住,门斗题字为“花枝俏”;东边面西厨窑门斗题字为“勤与俭”,西边面东偏窑门斗题字为“尽朝晖”;上面是窑楼,题字为“接班人”,窑楼向南开窗,窗框上竟然也有个门斗,题字为“东方红”,虽未尽善尽美,但主家的期盼、情致与风格尽在其中。

三 长武门斗文化的现代演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长武门斗文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 世纪90 年代,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农民们建房筑屋的热潮逐年高涨,对于长武的门斗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住户院内的客厅门虽然仍采用双开门,但门上3个或多个方格的门斗被玻璃所替代,其他房门则变成单开门,门上的方格也被镶上了玻璃,人们几乎不再题写门斗字了。因住户普遍购置了拖拉机、农用三轮车或者小汽车,大门变得更宽、更高,门的材质大多都采用铁门,也去掉了门框,因此,门斗再无用武之地。于是人们反映家族奋斗目标、道德追求的话语被迁移至门额的墙上,改由瓷砖烧制而成,可谓长武新式门斗文化。长武门斗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居民门楼变得高大,当地习惯把镶在门楼上的门额称为门斗,但这已经与其他地区无异了。从用字内容和格式上来说,大量出现了4字格,如“勤劳致富”“天道酬勤”等反映发家致富的词语。

由于人们大多以购买商家烧制好的门斗为主,所以人们对于门斗内容的选择大大受限,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挑选相对满意的门斗,而不能像以前那样自拟内容自行制作,尽情表达自己的追求和想法更无从谈起,因此,整个村子大多数门斗的内容和形式都趋于一致,缺少变化和特色。与传统门斗文化相比,这种门斗在字体上也缺少了艺术美感。

总之,流传在长武大地的门斗文化是农耕文化时代富有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传统,反映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修养和文化传承的一种追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长武人的居住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房屋的门逐渐以统一样式的机制门代替了手工传统木门,古老的门斗及门斗文化难以逃脱式微的命运,但其承载的有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家业兴旺、家人文德兼修、平安顺遂的文化追求亘古不变。

猜你喜欢

牌匾题字题写
郭老为《徐孝穆刻竹》题写的封面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詹石窗教授为本刊题写寄语,勉励学报发展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呼和浩特“统一牌匾”行动现大量神翻译店名
为《历史教学问题》创刊60周年题字
俄一高校挂斯大林牌匾引纠纷
银行荣誉牌匾岂能“终身制”
庆祝本刊创刊二十周年纪念题字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