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2022-03-24田刘凌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政心理

田刘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田刘凌

(无锡太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的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科学的教育理念、本土化的学术理论、有效的管理机构、优化的课程体系、专业的师资队伍以及完善的服务体系,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干预

一、引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竞争的加剧和社会阶层的分化,高校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但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成效。因此,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的发展路径和改革措施已成为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现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呈现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其视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2001—2018年,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重要文件。上述文件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第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被视为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业教师承担之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承担。第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管理体系具有思政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网格化组织特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负责,其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如: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学生工作处、宣传处、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安全保卫处、后勤处、校医院、各学院(系)、研究生院和相关学科教学研究单位等。同时,高校均已建立三级网格化工作体系,通过大学、学院(系)和班级的网格化工作组织相互配合。第三,高校已面向大学生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保证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部分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也能较好地丰富课程体系。另外,高校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和校刊等媒介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第四,高校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基本的心理咨询服务。高校均已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并能够开展网上咨询和电话咨询服务。此外,高校能够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按照保密原则为学生建立咨询服务档案。第五,高校已基本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服务体系。高校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加以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此外,高校能够与医院的精神疾病治疗部门合作,共同应对学生的心理疾病。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缺少独立的发展空间

我国高校始终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政教育的一部分,甚至用思政教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来指导人格塑造。实际上,两者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认知规律和研究方法,并能够分析自己的心理变化和解决心理问题[1]。而思政教育是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2]。由于思政教育服务于特定的政治权力体系,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色彩[3]。比较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的矫治等问题,其本身并无明显的政治属性。而思政教育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思想政治倾向以及是否符合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需要等问题[4]。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缺少本土化的学术理论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起步较晚,在编撰教材和心理辅导材料时大多使用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实验案例。然而,西方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更多地体现着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征,其所包含的思想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经验和服务方法也是在西方国家特定环境下产生的。而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和教育思想,其产生的本土环境和服务对象也与西方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有所差别。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学术理论与其对象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信仰存在明显冲突,那么其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因此,我国应实现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本土化[5]。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缺少科学的管理体系

我国高校管理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特点和发展规律缺乏了解,尚未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本质区别。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由多个职能部门组成,而这些部门均有各自工作任务,很难分出时间和精力用于本部门之外的工作。因此,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设计只能流于形式。另外,该管理体系在运作过程中将主要精力聚焦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排查和治疗,而对于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却缺乏重视。高校管理层还没有深刻意识到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6]。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缺少完整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目前仅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课程。由于没有后续课程的衔接和补充,大学生所接受的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依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应由以下课程构成:(1)心理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2)教育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特殊学生的教育和辅导技能等;(3)心理诊断与干预课程,主要包括行为矫正技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4)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包括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心理评估方法等;(5)职业心理学课程,主要包括职业心理、职业道德、职业发展等[7]。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

我国高校普遍缺少具有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师资人员。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人员是来自于其他专业领域的兼职教师。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我国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高校较少。截至2019年,只有75所高校开设了心理学专业。(2)我国高校没有在本科阶段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思政教育专业、高等教育学专业或者应用心理学专业在研究生阶段的一个专业方向[8]。该学科能够培养的人才极为有限。(3)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高校设置的一门基础课,难以吸引优秀教师投身于该专业[9]。(4)高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为了应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在师资建设方面缺乏长远规划。

(六)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缺少专业的全职咨询人员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并非高校下属的独立二级单位,而是隶属于其他行政部门的下设机构。例如:隶属于学生工作处、团委、社科处、校医院等部门[10]。由于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不具有独立性,所以普遍缺少工作经费、工作条件和专职人员。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部门共同颁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的要求,高校基本是按照1:4000的师生比例配备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但是,专家型的专职人员数量较少,而兼职人员较多。这些兼职人员通常是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其不仅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难以全心投入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工作。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一)拓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独立发展空间

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有其独特发展规律,应当给予其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应主要实现三个目标:(1)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实现普遍性心理健康教育;(2)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外部社会环境,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3)帮助个别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应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与辅导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积极力量在维护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学生有效地维护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11]。积极心理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力量,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也有利于避免高校采用思政教育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

(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理论的本土化

理论的本土化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12]。我国既要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全盘西化,也要避免盲目抵制西方先进思想和理论的应用。具体实现途径如下:(1)构建中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研究中国人特有的行为特征,设计适合中国人使用的心理测量工具。(2)研究中国现实国情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3)继承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观点和学说,同时批判地吸收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4)依据中国社会文化习俗和大学生心理特点,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咨询原则和方法。(5)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方式也需要与中国社会环境和大学生心理特点相适应。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管理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应转变工作思路,避免采用思政教育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问题不是思想政治问题,采取思政教育方式会激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会使问题变得更为严重[13]。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应科学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问题排查之间的主次关系,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普遍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而排查和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最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应当是独立运作的管理部门,具有全职的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并有充足的工作经费和良好的办公条件。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是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化师资队伍提升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14]。高校应当建设以专家型教师为主要力量的师资队伍,并由其负责专业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咨询服务中心的管理,以及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规划。专家型教师应满足如下条件:(1)具有心理学专业或者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学历,并具有相关科研能力。(2)具有心理咨询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并具有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和实务技能。(3)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制定系统的规划方案。此外,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兼职教师,以解决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兼职教师可以是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医学专家、临床社会工作者等。

(五)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课程体系设置

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科学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课程。基于国外有益经验,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课程应至少含有三方面课程:(1)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课程。该课程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使大学生认识个体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以科学态度对待成长阶段的心理问题。(2)心理健康基本技能培训课程。该课程旨在培训心理调适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状态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消除心理困惑和负面情绪,增强社会适应性和应对挫折的能力。(3)心理健康专项素质提升课程。该课程旨在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提升锻炼,其包括适应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恋爱与性教育、人格教育、挫折教育、自信教育、情绪教育、择业技能教育等[15]。

(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咨询与心理干预机制

高校应当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并辅以必要的心理干预机制应对可能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主要有三种类型:(1)发展型危机,即由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引起的危机。例如:由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成长中的家庭矛盾冲突、身体健康问题等引发的心理危机。(2)境遇型危机,即由无法预料或难以控制的事件引发的危机。例如:由亲人死亡、婚变或失恋、暴力伤害、学业成绩不佳或自然灾害等引发的心理危机。(3)现实存在型危机,即由人生关键时刻的心理压力导致的心理危机。例如:大学生面临择业和创业而产生的心理危机[16]。在确定具体心理危机后,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干预活动。虽然心理干预是一种短期的心理疏导和帮助行为,但是其能够及时地对那些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和将要发生危险的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尽快地恢复心理平衡。

五、结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建设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与思政教育等相关学科有着较大区别。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发展,也需要遵循自身特点探索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调适的发展路径。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本土化的学术理论、科学的管理机构、专业的师资队伍、优化的课程体系、有效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机制。为此,我国高校需要重塑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发展。

[1] 田刘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及路径[J]. 教育现代化, 2017(50): 97-100.

[2] 何慧星, 张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渗透模式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10): 13-16.

[3] 邱柏生, 高学敏.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意识及其对象[J]. 复旦教育论坛, 2014(2): 17-22.

[4] 马建青. 论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3(2): 49-52.

[5] 崔景贵. 文化视野中的我国心理教育本土化[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1): 84-88.

[6] 周春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创新[J]. 江苏高教, 2011(5): 124-126.

[7] 关正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对策[J]. 理论界, 2008(11): 177-178.

[8] 裴学进. 论政治科学规范三维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4): 131-135.

[9] 康钊, 万龙.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 教师教育研究, 2017(3): 25-30.

[10]李小鲁. 从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看广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J]. 高教探索, 2006(2): 12-17.

[11]宋志英.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 江苏高教, 2009(4): 106-108.

[12]崔景贵. 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反思与发展[J]. 中国教育学刊, 2003(2): 39-42.

[13]杨作新. 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J]. 高教探索, 1999(2): 58-62.

[14]童伟.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健全及优化[J]. 江苏高教, 2017(9): 85-88.

[15]夏纪林. 大学生心理健康分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 江苏高教, 2008(2): 112-113.

[16]周红. 论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构建[J]. 江苏高教, 2013(1): 138-139.

A Path Exploration on Construc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ervice System in University

TIAN Liuling

(School of Marxism, Wuxi Taihu University, Wuxi 214064, China)

s: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ervice in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the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ut also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the country to realize the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ervice system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fast,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which affe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paper holds that scientific educational ideas, academic theory of localization, effective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optimized curriculum system,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perfect service system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ervice in universiti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G448

A

1009 - 2560(2022)05 - 0108 - 05

2021-12-15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互联网+课程思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2020SJB0381)

田刘凌(1979-),女,辽宁鞍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和社会伦理。

(责任编辑 张文鸯)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思政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心理感受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