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教师OMO智慧研修模式探究

2022-03-24吴甬翔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研修学习者微信

吴甬翔,徐 奋

新媒体环境下教师OMO智慧研修模式探究

吴甬翔1,徐 奋2

(1.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2.宁波市鄞州蓝青学校,浙江 宁波 315100)

教师研训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新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发展迅速,打破了教师研修原有的学习空间,对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与技术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培训的效果,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教育OMO模式的分析,并结合教师培训的实践,探寻教师研修的新知识建构和生成的新途径,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新媒体技术;OMO;教师培训

一、引言

教师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提升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是践行深度教学的有效保障。教师培训则是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形式。而教师在专业成长路上,往往会疲于奔走在日常的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中,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投入研究研讨;往往会陷入定势思维模式,难以突破思维困境;往往会停留在浅尝辄止探索中,很难深入其本质的深层教学理念……这些困境都是传统的研修方式解决不了的。目前作为教师培训主体的师训机构关注的是线下与线上两种方式综合运用的“形式变化”,只是将“教室”有界物理学习空间与网络无界虚拟学习空间简单组合,并没有自己专属的网络培训平台,不能真正满足教师个性化的区域培训需求。

本研究将基于新媒体的通用平台,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需要出发,通过对教师有效学习内涵的分析,构建教师智慧研修模式。以专家讲座为主导的教师研修方式局限于教育理论的习得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而新媒体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环境和信息环境,改变学习方式,打破共享问题,支持持续学习,拓展了新常态下教师培训模式的新途径,进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1]。

二、新媒体与教育OMO

近些年来,在社会性网络工具、体感技术、学习分析技术等新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New Media)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在不断完善和发展[2]。与报刊、信件、电视、广播等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相比,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新媒体已无处不在,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各方面的需求。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新,教育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转变离不开技术手段的不断迭代,教师的培训需要技术的加持。在新环境下为教师提供优质培训服务,支持教师有效的个性化学习,是培训面临的新挑战。重新定位培训的逻辑起点,重建培与学关系,产生出适应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教师研修模式[3]。

随着5G、AI、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不断优化,产生了OMO,即Online Merge Offline,线上线下的融合[4]。OMO起源于新零售,是伴随直播互动技术进步、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需要寻找更有效率的经营方式而产生的新业态。而教育OMO则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智能手机大规模应用、流畅5G传输、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师训机构通过定制化网络学习、导师陪伴式引导、团队合作式研讨、混合式成果生成等方式,推动教师的混合式深度学习进程,构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个性化的研修,在大数据的驱动下、让线上线下研修互为延伸,提升教师的研修体验和研修效率[5]。

三、OMO智慧研修模式的应用

(一)OMO研修模式的分析

在这个“互联网+”的新媒体发展时期,人们获得信息与学习的方式已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今,我们的教学寻求合作体验式学习,努力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然而,在教师的研修和学习中,却往往忽略了协作探讨和实践认知。我们的课堂提倡重视学情分析,尊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师研修和学习中,却往往忽略了研情,忽略了教师所在区域、学校的差异。那么,如何走出高耗低效的内卷式研训困境,则迫切需要少一些针对性不强的大一统式的培训,多一些聚焦现实问题和具体任务的合作式培训。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以信息化构建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完成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QQ、微信、直播平台等网络新媒体近年来成为新媒体的代表,为教育OMO的发展提供了技术环境支持。OMO智慧研修通过技术的手段,优化培训教与学的环境,丰富培训课程教与学的方式,实现培训课程结构的改革,把“以学为中心”作为培训的逻辑起点,解决研修中学习任务、学习项目现场交互性差、学习体验弱化等问题,让教师步入成长快车道[6]。

(二)OMO研修模式的设计

OMO智慧研修其实是一种线上线下的融合研修,在线下课堂这个物理空间,大家面对面交流碰撞;在云端的虚拟空间,大家可以隔屏互动共享,这其实是信息的双轨交互、多维增长,让老师们能及时行动、智慧迸发,研修可视化。

1.前置学习任务,搭建共研平台。钉钉(DingTalk)作为IM实时交流软件中的代表,有着强大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方面的实力,是包括了培训管理、学习圈、作业、直播、课件等功能的智能移动平台,以此构建起适合我们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专家领航+线上直播+圈子交流+自主建构”研修平台。

教师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者,也是课程设计实施的研究者。因此,聚焦学习内容和教师发展的现实起点,让学员主动学习与合作才是有效开展教师研修的基本前提。培训要突出“人”的能动性,而不是“物”的表现力,要把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活动放在核心位置,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培训专家就主题理论框架的学习任务,以文本或微视频的方式在钉钉学习圈内推送给学员进行前置学习,为学员搭好学习支架,学员以自主点播的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参与学习,并提交相应的学习作业。通过“学习任务”链接培与学,让学员对于该主题有独立的内化与思考,才能在与培训者时空分离的环境下进行有支持的研修学习[7]。

2.设计主题引领,创设共研空间。如今各类形式的教师培训很多,而课程设计往往根据培训时长,通过“开班+讲座+实践”的模式化开展,尽管根据不同的培训主题会调整内容和授课专家,但一个老师一讲到底、一讲就是半天的培训还很常见。显然,这种培训理论多于实践,关注研情不够,研修形式单一,课程资源匮乏,不能调动学员主动参与,没有形成互动研讨的学习氛围。因此创建以学习为中心的研修空间尤为重要,不同形式的学习空间背后蕴藏着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我们应构建的是一种学习者可以时时处处与同伴协同学习的研修空间。

教师研修的目的在于追求“能力发展”,接受相关学科、教育、技术的新知识和新方法,学会做教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面对这样的学习任务,一场学术报告、一次专题讲座是无法实现的。为此,相关的研修主题课程,就应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需求而设计。在初中数学教师研修中,培训者建立了一个“攀登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空间,“线上”培训专家对教育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解决和关键环节策略等进行直播讲解。在此过程中,专家与学员多维互动,发起专属话题,引导深度学习,形成学习共研空间。由此在教师研修过程中,“培”与“学”双方将重新建立各自的角色,教师群体从先前的“接受者”变成参与问题解决、互为资源、合作共建、实践改进的“自主学习者”,而培训组织者则变成学习主题及学习过程的“设计者”、互动研修过程的“引导者”、帮助参与者获得高质量学习体验的“促进者”[8],共同创建有价值的学习成果,从而提升教师的学习体验。

带着“线上”的研修任务,教师们在线下可迅速投入到课例研讨、课程展示和观摩研讨中,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上交“研修作业”,将视频、语音、word文本等上传到学习空间。专家可以针对学员作业情况开展一对一的辅导,提升了教师的学习体验和学习主体性,并提供递进式的课程资源支持,指导学员完善和优化学习成果,促进学习者重新建构和生成新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

学习是一种互动活动,学习者的多维互动对学习而言非常重要。研修和学习不仅发生在物理空间中,而且还发生在关系空间和网络空间中。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虚拟空间三个层面构建研修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不同的空间支持和服务,从而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

3.拓展“学习”资源,延伸共研边界。在“新媒体”时代,许多领域的界限、许多社会的角色被模糊,同样教师的角色也将趋于多元化,培训者与参训者的界限在模糊,教师研修课程资源的设计理念在更新,而微信以其资讯的内容化、技术的生活化、功能的社会化成为当今新媒体传播的主流媒体[9]。目前各学科都创建了学科微信公众号,通过设置研修在线、导师讲堂、学术探源、教师社区等栏目,将相关的资源和信息“按需”呈现,为教师们提供了开放的自主学习平台。“归一数学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就是由数学特级教师主导的初中数学教师学习共研平台,它围绕“让教学回归本源,让学习回归本真”的主旨,设置了“解题探源”“命题有道”“一思一悟”“一课十研”四个研究专栏,教师可以带着问题来学习,带着想法去行动,使其研修学习得以有效延伸。微信平台上的虚拟学习社区为教师们建立了一个交互学习的“自治区”,不仅链接了教师的学习体验,也链接了教师的学习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了专家和教师之间的常态化链接。

技术不仅是信息传递,还包括信息共享、信息协作和信息交互等多种方式。技术不是学习终点的连接,而是起点的碰撞。集中培训或者面授培训后,通过微信平台创建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改变资源建设者与资源使用者相分离的状态,拓宽学习资源的内涵。一是教师们可将学习成果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公开展示,由专家进行点评和指导,由此就某个教育教学问题而展开交流研讨,让学习者将所学知识真正落地。在讨论过程中,将教师的经验智慧等隐性知识显性化,动态生成过程性学习资源,凸显学习的延续性,将“知识获取”拓展为“能力生长”。二是专家根据教师的需求,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精准而丰富学习资源,为教师们提供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资源”如同“教材”,合适的“资源”就如“魔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它“转动”起来,让教师的研修在教师与资源、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之间深度互动,把教师个人自主研修与专家专业引领有机结合,延伸教师自主学习时间和知识管理的空间[10]。

四、结语

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教师的研修不仅是在一系列活动中建立相关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和寻求认同的过程。技术加持将是教育未来方向,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过程、形式、内容,新媒体环境下OMO智慧研修模式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研修的学习空间与边界,聚焦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与学习体验,构建一个能让教师融入、分享、收获,互动的学习平台,让协作学习与个体学习在多维空间自由衔接,共同进行资源加工和实践改进,创建有价值的学习结果,从而促进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学习的发生和教师能力的生长。

[1] 于聪. 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教师混合式研修模式构建的优化[J]. 学园, 2018(21): 142-143.

[2] 陈彬.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教师培训模式新探[J]. 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7(9): 189-190.

[3] 李俊庆.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 中国报业, 2020(10): 106-107.

[4] 曾苗苗, 胡海建. “微信+O2O”模式在区域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 教育评论, 2016(8): 102-106.

[5] 唐烨伟. 混合学习环境下智慧型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5(8): 108-112.

[6] 李耀民. 混合式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 北京教育: 普教版, 2015(8): 42-43.

[7] 于聪. 教师混合式培训课程建设研究[J]. 语文课内外, 2018(24): 294-295.

[8] 曾涛. 信息技术培训课程“BYOD+”培训模式的建构——基于“国培计划”H省骨干教师项目的实践与反思[J]. 教师教育研究, 2018(2): 59-63.

[9] 陈丁雷. 微信公众平台与教师研修空间整合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5(8): 61-63.

[10]王直军.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师混合式培训模式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11): 101-104.

Research on Teachers’ OMO Wisdom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WU Yongxiang1, XU Fen2

(1.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f Ningbo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315100, China;2. Ningbo Yinzhou Lanqing School, Ningbo 315100, China)

Teachers’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has broken the original learning space for teachers’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new challenges to the 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technical means of teacher trai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eacher train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OMO mode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teacher training in our district , this paper explores new ways for teachers to construct and generate new knowledge, and optimize the model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w media; OMO; teachers’ training

G451.2

A

1009 - 2560(2022)05 - 0045 - 04

2021-12-02

吴甬翔(1976-),女,浙江宁波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责任编辑 赵建科)

猜你喜欢

研修学习者微信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微信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