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2-03-24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立德外语思政

杨 卉 卉

(三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2)

引言

“教书育人”是中国教育界始终奉行的理念和奋斗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蕴含于各个学科教育之中。2014年,教育部强调要在教学中践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教材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推进创新[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2],“立德树人”一定要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教学、教材和管理要根据这个目标来设计、执行,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3]。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国家层面上明确了“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和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让教师成为“主力军”,课程成为“主战场”,课堂成为“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并进,构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4]。至此,课程思政的概念更加明晰,内涵更加丰富,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前线的鲜明旗帜。

一、外语教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明确提出,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淘汰陈旧和低阶的过时内容,融入前沿和高阶的时代知识,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5]1-15。简言之,为了培养符合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外语类人才,我国的高等学校外语教育必须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

对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来说,课程思政有其特殊意义和价值。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载体[6]。外语教育传授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还包括语言文字符号背后的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7]。如果外语教师不能进行语言意识形态的甄别,无法鉴别文化价值取向,只是简单地施行拿来主义,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困惑、混乱甚至迷失方向[8]。如何通过课程教学坚定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立场,有效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在高校外语教育中尤为重要和迫切。此外,外语教育的内在知识体系融合了语言、文学和文化,具有学科交叉性,其外在知识系统架构在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之上,更具跨学科性。外语专业内外知识体系的这一特点使得思政元素融入外语教学成为一种必然[9]。

二、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育人方向

根据2022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全国目前有高等学校共计3 013所,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超过一千所,是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阵地。外语教育必须立足于高水平培养,服务地方发展,满足产业变革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高校招生数量稳步增长。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生源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别,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业期待和职业发展规划也大不相同。以三江学院英语专业为例,不同地区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别明显,进入高年级阶段后,他们的英汉双语转换能力差距较大。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地方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外语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作为江苏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三江学院始终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纲领的指引下,三江学院外语人才培养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在坚持学科专业内涵的同时,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创立了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语言文学、翻译和跨境电商3个方向的课程。其中,翻译方向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职业素养;“翻译与实践”作为专业方向重点课程,贴近我国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以译促学,学以报国”的思想观念,通过反复的实践操练不断发展学生的翻译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应用型外语翻译人才。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创新方法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从规模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其核心是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高等院校外语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需要在外语课堂教学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一种教育理念,即在各类课程中有机融入立德树人的目标,让课程承载思政,又寓思政于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向互动[10]。换言之,所有的课程教学都应当深挖提炼本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价值范式,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正确引导学生[11]。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天然具有课程思政的教学优势,因为翻译教学不是英语语言文化的单向学习,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的同时,同步重视母语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培养,更加理解、认同中国文化,坚持中国立场和文化自信,发展翻译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满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外语人才。笔者以三江学院英语系“翻译与实践”课程为例,探讨围绕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完善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深挖思政元素,寓思政教育于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

1.翻译课程设置中明确课程思政导向

“翻译与实践”课程设置为英语专业三年级翻译方向课程,包括“翻译与实践(一)”和“翻译与实践(二)”,分在三年级上下两个学期,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课程思政要求课程要凸显精神向度、文化向度和方法向度,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12]。

首先,在精神向度上,三江学院英语专业的“翻译与实践”课程秉持“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理念,希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实实在在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翻译能力,通过充分的阅读和翻译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踏实学习和精益求精中知晓 “一己之责与一己之力”,树立“以译促学,学以报国”的目标,培养出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其次,在文化向度上,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双语双文化能力,了解中英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逐步提高双语转换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本课程侧重引导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明成果,倡导优良传统,弘扬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和风貌。

最后,在方法向度上,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段落或篇章为翻译单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中练,练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在翻译理解和表达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逻辑分析能力、判断和决策能力。同时,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内外都能更自主地进行学习、分享和讨论,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翻译能力,成为英语基础扎实、翻译观念先进、品行及能力优良的外语人才。

2.翻译教材建设中体现课程思政理念

教材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托。选用什么样的教材,传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导向[13]。在落实课程思政导向的同时,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应把学生的能力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课程模式应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根据各校不同的情况,编制教材建设课程[14]。由此可见,坚持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同步建设,教材建设至关重要。

基于立德树人的导向和发展翻译能力的目标,“翻译与实践”课程采用自编讲义的形式,精心设计教材结构,审慎选择翻译材料,既注重价值引领和思想熏陶,又兼顾学生学业需求和职业素养,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日常学习中深入了解翻译理论,充分进行实践训练,逐步提高篇章层面的双语转化能力,最终成为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翻译与实践(一)”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翻译和外宣翻译能力。在文学翻译部分,学生可以了解文学翻译的特点,学习不同文学体裁的翻译方法,提升对文学翻译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在外宣翻译部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国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逐步提升双语转换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我们要帮助学生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知识,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坚定理想信念,了解民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专业特长,用英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翻译与实践(二) ”课程注重学生在应用文本方面的翻译学习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在翻译理解和表达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树立完整、合理、切实可行的语言观和翻译观。与此同时,精选范文和练习材料,让学生直观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关切、科技进步、政治立场、对外政策,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主萌发“爱我中华,学以报国”的志向。

3.翻译教学改革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导向和教学改革设计最终都需要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让理念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翻译与实践”是三江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的翻译方向重点课程,持续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第一学期的学习内容为文学翻译和外宣翻译,共计64学时;第二学期的学习内容为应用翻译,共计56学时。课程按照主题单元设置,文学翻译分为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文本、电影字幕、儿童小说、绘本故事等翻译;外宣翻译选录的材料涵盖了中国传统的哲思理念、地域风貌、中医理论、艺术形态、风味饮食、历史名人和风俗文化等;应用翻译包括旅游、商务、新闻、科技、政治文本翻译等。课程全部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要推进翻译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步建设,必须用好现代教学技术,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本课程线上课堂的作用为课程导入、练习辅助和补充讨论,主要包括上传单元主题的学习视频,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线上提交个人译文和小组译文,教师及时批改,了解学生翻译能力的训练过程,反馈评价;教师拓展各单元主题,挖掘不同主题下的思政元素,组织学生讨论。比如在学习散文翻译的时候,师生可共同欣赏分析弗朗西斯·培根的《论读书》、梁实秋的《时间就是生命》等经典作品及其译文,线上讨论区增设“请你谈谈对读书的理解”“你如何看待无垠时空中人类有限的生命”等话题,引导青年学生认识读书的重要性,倡导在有限的生命中将所学所得回报社会,创造价值。在学习外宣翻译时,师生可共同学习并翻译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医药学、民间艺术等,线上讨论区增设 “你的家乡在哪里,她美在哪里”“说一说你了解的中药材及其疗效”“讲一讲你最喜欢的民间艺术或艺术家”,激发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文化遗产的传承精神。

本课程的线下课堂教学侧重在翻译学习和实践中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分享和思想意识的价值引领,进一步引导学生赏析范文,帮助学生从原文和译文中汲取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养分,使其在思想上获得引导、专业上习得技能、笔头上充分实践、精神上得到感召,从知晓到理解,从欣赏到运用,从自我学习到为国而学。同时,辅以必要的课堂讨论和课堂练习,优化话题和练习材料,尊重经典,紧贴时事,守好国家立场,捍卫民族尊严,全方位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全面提高学生对翻译的认知,培养翻译意识,强化翻译能力。比如在学习新闻标题和导语翻译时,教师应关心时事,不断更新优化练习题材,引导学生关注重大时事,正确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肩负公民的责任,维护国家的形象。

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本课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也特别注重课程思政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和练习材料,“翻译与实践”自编讲义还设有自主阅读部分,精选了很多中英对照的篇章,涵盖生活思考、求学问道、修养立身、家国情怀、传统美德、精神风貌、社会发展、民生热点、中国文化、政治理念、治国思想等,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在学习中时常去思考“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和“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自主树立“学以报国”的志向,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外语人才。

4.翻译教学考查中强化课程思政理念

坚持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同步建设必须将“立德树人”的思想引领任务贯彻始终,运用相对全面的考查方式强化思政教学效果,检测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考查践行日常学习和期末考查相结合,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相结合,翻译能力提升和思想意识引导相结合。多层面、多维度的考查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真实有效地提升和检测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在整个课程考查构成中,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成绩各占百分之五十。平时成绩包括每周线上视频学习、线下课堂学习、翻译练习的完成与提交以及线上相关话题的讨论等,课程思政教育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期末考查成绩取决于语篇翻译和实践报告两部分,课程思政元素蕴含于期末考查语篇材料之中。

翻译材料,无论是用于课堂讲授,还是翻译作业,不仅要考虑是否与讲授内容匹配,还要从课程思政角度去评判是否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15]。教师也一定要有意识地选取期末考查语篇翻译材料,实现全过程的思想引领。例如,让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了解中国新冠疫苗在全球抗疫中发挥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大国担当,树立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加深对全球抗疫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再如,让学生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弘扬中国文化,展现中国风貌。

结语

教育必须为国家培养人才,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必须围绕这个宗旨开展。在课程教学的“主战场”上,教师作为“主力军”就需要把好第一道关卡,守好第一道防线,防止出现只注重语言教学忽略文化意识形态入侵、渗透的情况,要在课堂这个“主渠道”上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讨,在教学材料上精挑细选,在教学技术上与时俱进,在教学考查上全面考量,深挖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找到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同步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创新方法。

猜你喜欢

立德外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