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虢地望考辨

2022-03-24刘青彬

关键词:荥阳遗存司马

□刘青彬

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 周王对同姓及功臣封邦建国,以卫王室。 其中,文王之弟虢仲被分封于制地,称东虢。 对于东虢地望,长期以来多依赖文献资料,表明其在河南荥阳一带,但建地所在一直没有明确。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一些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相继发现于这一区域, 对东虢地望的探析也有了较为充足的考古学资料。 本文运用考古成果,结合文献记载,对以往观点进行辨析,并对东虢封地具体地点进行考察。

一、文献摘略

对东虢地理位置的记载, 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可查,择要略录于下。

东虢之称出自汉代,之前文献仅言虢,地域靠东。《左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杜预注:“虢叔,东虢君也,恃制岩险而不修德,郑灭之。 ……虢国,今荥阳县。 ”[1]《国语·郑语》:“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 ”韦昭注:“虢,东虢也。 ”[2]

汉代之后,东虢其地又有虢亭之称。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荥阳条下,应劭注:“故虢国,今虢亭是也。”[3]1555《后汉书志》:“荥阳,有鸿沟水。有广武城。有虢亭,虢叔国。”[4]《水经注》:“索水又东径虢亭南。 应劭曰:荥阳,故虢公之国也,今虢亭是矣。 ”[5]193《舆地志》:“荥阳故城,即古索亭,东虢之地。 ”[6]

唐代之后荥阳分出汜水县,其后文献多言东虢封地在汜水。《括地志》:“洛(郑)州汜水县,古东虢国,亦郑之制邑,汉之成皋,即周穆王虎牢城。 ”[7]《元和郡县图志》:“汜水县,古东虢国,郑之制邑,汉之成皋县,一名虎牢。”[8]《读史方舆纪要》:“虎牢关在开封府郑州汜水县西二里,一名成皋关,亦曰古崤关。 其地古东虢国,郑为制邑。 ”[9]

其余文献所记与上述基本相类,兹不赘述。文献所称荥阳、制邑、成皋、汜水、虎牢等地,皆不出今荥阳之域,这为寻找东虢其地廓清了大致方位。

二、东虢地望的几种观点

随着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的逐渐丰富, 学界对东虢地望的探讨也日益增多,但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定论。 关于东虢地望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平咷城。 平咷城,也称平桃城、平陶城,俗称“南城”,位于荥阳市广武镇南城村。《水经注》中有记:“司马彪郡国志曰:县有虢亭,俗谓之平桃城。城内有大冢,名管叔冢,或亦谓之为號(号)咷城,非也。盖號、虢字相类,字转失实也。”[5]193这说明对平咷城与东虢关系的争议由来已久。平咷城城址东西长约700 米,现存有地面墙体,断续可见,北城墙残高约3 米。 在城内的断崖上发现有文化层及墓葬、灰坑、陶窑等遗迹,地表散存较多东周至汉代的陶盆、罐、豆及筒瓦、板瓦残片等,并在陶罐上发现有戳印的“平陶禀(廪)陶”“平兆用器”等东周陶文[10]。 学者据此推测虢亭即平咷城,从而认为东虢国都城为平咷城一带,持此观点者不乏其人①此观点出现较早,可参见以下文章:蔡运章发表于《中原文物》1996 年第2 期的《虢国的分封与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三》;任伟发表于《史学月刊》2001 年第2 期的《虢国考》;岳连建、王龙正发表于《文博》2003 年第6 期的《金文“城虢”为东虢考》。。 尽管平咷城遗址包含了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但文化主体应是东周时期。从涵盖的文化属性来看,该城东南部曾发现有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遗存, 并出土过商代青铜鼎、 鬲、 爵等;2011—2012 年调查时,又认定城址涵盖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以及东周时期的遗存, 但并未发现西周时期的遗物[11];直到2014 年调查时,才发现了夹砂罐、豆等少量西周时期的遗存[12]。 尽管尚未有大规模的发掘和深入研究,但仅就目前的调查资料来看,平咷城缺少与东虢国存续时间和体量相匹配的西周遗存, 故平咷城为东虢始封地的观点已被一些学者先是而后非,今已弃之[13]。

2.娘娘寨遗址。 娘娘寨遗址位于荥阳市豫龙镇寨杨村西北。 2006 年经考古发掘,发现有外城墙和护城河,城址南北长 1200 米,东西宽 850 多米,总面积100 多万平方米。在初步揭露部分遗存后, 发掘者认为该城址的发掘为寻找西周东虢国故址提供了重要线索, 并提出娘娘寨遗址可能为东虢故城[14]。 但随着发掘的深入,发掘者重新修正了这一认识,认为该城址为西周晚期城址,在年代上与东虢相去甚远,不应是东虢国故址[15]。 关于娘娘寨遗址的性质,同样也未有定论。马世之认为娘娘寨遗址可能为郑国东迁之都邑[16];也有学者结合文献记载进一步认为娘娘寨遗址可能是郑国东迁的寄孥之处[17];新论观点认为,该遗址更可能是郑桓公在位时期位于郑国统治区域北部的边界城邑[18]。 但无论何种对娘娘寨遗址的解释,目前学界均否认了其为东虢封地的可能。

3.官庄遗址。 官庄遗址位于荥阳市高村乡官庄村西部。 自2011 年开始考古发掘以来,已取得了丰硕成果。遗址东西长约1300 米,南北宽约1000米,总面积约130 万平方米,以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西周时期城墙和环壕的发现, 让发掘者在初期即认为其对于厘清东虢、郑、韩等相关封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19]。 有学者据此认为其为东虢国故址的可能性极大[20]。 但在对遗址和墓葬所出器物进行辨析后,发掘者认为“与官庄城址有关的西周遗迹都属于西周晚期”,在时间上与东虢初封不符, 故而认为其与东虢关系不大[21]。 对其性质,或认为其“可能是西周中晚期修建的拱卫东虢国都城的小城”[13],或认为其“极可能是郑国为灭虢或防御郑北方之敌而营建的军事堡垒性质的城邑”[18]。 目前来看,学界也基本排除了官庄遗址为东虢故地的可能。

4.车庄遗址。 车庄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车庄村,2008 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 目前已探明的遗址东西长 1800 米, 南北宽 200~500米,面积约70 万平方米。调查和发掘显示,遗址始于新石器文化时期,是一处跨越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和汉代多个时期的特大型聚落遗址。 遗址以西周中期遗存为主,并发现有西周早期遗存①车庄遗址的资料主要依据田野调查材料,可参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发表于《古代文明》第10卷的《河南省郑州市索、须、枯河流域考古调查报告》;尚元昕2015 年撰写完成的硕士毕业论文《2014 年度枯河流域先秦时期田野调查简报》。。 对于其性质,有学者在考察后认为“东虢国地望应该与车庄遗址关系密切,有可能在车庄、竖河一带分布”[13]。 车庄遗址可见西周早中期遗存虽然较多,但一来其位置处于荥阳东北部,应属管国范围;二来未见城池相关线索,势无险守,战略地位不高,因此其为东虢地望的可能性也并不大。

三、东虢地望的考察

以上对几处遗址的甄别, 虽然都在文献所称荥阳范围内,但均存在与记载不符的地方,这也为廓清东虢始封地排除了干扰。 通过现有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的筛选比对,荥阳西司马遗址在时代、战略位置及族属等方面均符合文献记载, 应当就是西周时期东虢所在。

西司马遗址位于荥阳市高村乡西司马村西北部,东临枯河。2005 年发现并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了一批墓葬,出土有铜器、陶器等丰富的随葬品[22]。经过整理和进一步研究, 学界对西司马遗址的年代和族属等问题达成了一些共识, 为进一步探讨其性质提供了可能。 以下从三方面试论之。

1.西司马遗址年代和面积符合东虢城邑标准。西司马遗址面积约80 万平方米,发现有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至商周时期的灰坑和商周墓葬。 对于西司马墓地的年代,发掘者认为以晚商为主,个别到中商,最晚到西周[23]。 但随着进一步比对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年代有延后的必要, 其主体年代应在西周早期,有些甚而晚至西周中期[24-25]。除墓地外,遗址内也包含丰富的西周早期遗存,表明西司马遗址的主体年代为西周早期。

西司马遗址坐落的枯河流域内,还存在着竖河等多处商末至西周早期的遗址,并发现有鬲、罐、簋等西周早期遗物[21]。 如此多同一时期的遗址,组成了一个以西司马为中心的商末周初遗址群,有理由相信这些遗址可能同属一个较大的聚落。 除去不同时期文化遗存的堆叠,仅属西周初期的遗址面积也十分可观(图1),这也与“济、洛、河、颍之间……虢、郐为大”的记载相吻合。

图1 西司马遗址及周边聚落调查示意图

在遗址规格方面,西司马遗址也有较为重要的发现。 除墓葬中出土的爵、觯等铜器外,在周边遗址调查中还发现有数个骨料坑,表明遗址应该达到了一定等级,并在布局方面出现了规划分区。尤为重要的是,除在西司马遗址东北部发现大量密集分布的陶片外,在西司马墓地南部的晚期寨墙下面还发现有红黏土夯土的迹象,厚0.3~0.9 米,宽9~13米,推测应有基槽[26]。 虽然只进行了调查工作,但夯土的存在表明西司马遗址应当有城墙存在, 可能是一处都邑性城址。

总体来看, 枯河西侧西司马遗址与竖河遗址一带所形成的西周早期遗存面积较大,包含物丰富, 且存在早期夯土基槽,不排除有城垣存在,较为符合东虢城邑的标准。 但土地平整、 早期的砖窑取土和高速公路建设等对遗址的破坏, 也为深入认识遗址的全貌带来了一定困难。

2. 西司马遗址具备更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周初分封同姓各国的目的是拱卫王室, 这在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左传》:“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27]1536“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 康王息民,并建母第,以蕃屏周。”[27]1475虢仲受封的东虢国西接洛阳,是拱卫成周的军事战略要塞。从地势来看,荥阳地处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西北部为大伾山,北部为广武山,中东部为平原,南部属伏牛山余脉, 正是连接成周与东部殷商旧地的要隘。

唐代之后的文献都称东虢在汜水, 并非没有依据。 岳连建和王龙正通过金文考证,认为“虎牢即成皋,成皋即城郭,城郭又可读为城虢,城虢即虢仲所封的东虢”[28],这既与文献记载相符,也对突出东虢险势的认识有利。纵观整个荥阳地势,其西北为险,东部势平。 汜水的成皋或虎牢,正扼守在由山地向平原行经的战略要地。 《汉书》称:“人言‘绝成皋之道,天下不通’。 ”[3]2170由此可见成皋地势之险、战略地位之重要。 东虢要拱卫成周,必然要控制这一重要军事关口。 西司马遗址正处于荥阳西北,地近汜水,西控成皋,与其他几处遗址相比,具有更加险要的战略地势,既满足东虢选址封地时屏卫成周的要求,也契合“恃制岩险”“虢叔恃势”的记载。 (图 2)

图2 西司马遗址地势示意图

3.西司马墓地族属与周初殷遗民。 西周初年对同姓及功臣的分封, 主要内容就是胙土授民并颁赐礼器, 将殷遗民赐予封国为常见之制。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分康叔以大路、少帛、茷、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饑氏、终葵氏,封畛土略……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 ”[27]1536-1538这一点在出土的宜侯夨簋铭文中也有体现。 因此,对遗址的族属进行判定,也有利于对东虢封地的考察。

近年来郑州西北郊的调查和发掘情况显示,商周时期的遗址主要集中于索、须、枯河流域。 以索河中游为界,大致可将荥阳分为东西两部分,从商周时期族属关系变迁来看,东西部有明显的不同。 其中,荥阳东部须水河和索河中下游流域内几处晚商遗址,如关帝庙遗址、马良寨遗址、高庄遗址和小胡村墓地等,时代多处于殷墟二期至四期之间,文化面貌较为一致①这几处晚商遗址的资料具体可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于《考古》2008 年第7 期的《河南荥阳市关帝庙遗址商代晚期遗存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发表于《考古》2017 年第4 期的《郑州市马良寨遗址晚商文化遗存发掘简报》;刘青彬、刘彦锋发表于《中国文物报》2017 年1 月27 日第8 版的《河南郑州高庄遗址发现晚商遗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表于《华夏考古》2015 年第1 期的《河南荥阳小胡村墓地商代墓葬发掘简报》。。 有些遗址出土有“舌”铭青铜器,属殷民无疑,且同为商代“舌”族的可能性较大。 从考古资料来看,虽然有些遗址的年代已经进入了西周纪年内,但并没有周人的遗存,这种现象可能与史书中记载的周置三监有关。 《史记·周本纪》“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29],并封其弟叔鲜于管,故有管国。 这也导致了这些遗址内的殷民被迫迁移,以便周人监管,致使殷商文化没有延续,西周文化也没有发展起来。 已有学者指出,荥阳东部属管国统治区域,洼刘墓地即为西周早期管国贵族墓[30],其说可从。

至于东虢国封地,应当在荥阳西部区域。 具体应以索河中部为界, 在枯河及索河上游寻找。从调查资料来看,荥阳西部枯河及索河中上游区域内有车庄、任河、丁楼等近20 处西周时期的遗址或墓地[11],表明这一区域在西周时期属于繁盛之地。 如前所述,在西周早期,西司马遗址与竖河遗址组成的聚落面积最大,也是这一区域的中心聚落,其地位显然高于周边遗址。 从族属情况来看, 依据西司马墓地的出土器物和葬制葬俗,学者们多认同其为殷遗民群体的身份,并可分为二族或三族②陈翔认为,西司马遗址中西周早期殷遗民墓葬分属两族,郝红星等则认为这批墓葬是同一文化面貌下的三个家族。 详见:陈翔发表于《江汉考古》2020 年第1 期的《西司马墓地与殷遗民》;郝红星、于宏伟发表于《中原文物》2018 年第1 期的《荥阳西司马商周墓地再研究》。。 因此,西司马墓地的殷遗民很可能是周初分封东虢时所赐,这也契合文献中分授殷民的记载。

四、余论

尽管文献钩稽所指东虢在今荥阳境内,但封国故址尚未明晰。 随着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的深入,结合具体遗址进一步探讨东虢封地就有了更为翔实的资料。目前来看,荥阳西部枯河与索河中上游地区属东虢封地可能性较大,而西司马、竖河遗址居此中心,相对而言具备更大的故址可能。以西司马遗址为中心的西周聚落群面积广大,不仅控制着地势险要的汜水关隘,而且自身也可能具有夯土城垣等防御设施, 符合初封时拱卫成周的定位。 遗址内殷移民墓地的存在,也与西周早期封国胙土授民的记载吻合。

至于周边几处西周晚期的城址, 也与东虢有着密切的关联。 索河中游附近的官庄和娘娘寨城址,城宽池深,军事意义明显。 娘娘寨城内仍为殷遗民族属,可能与东虢境内殷遗民有关,而城外却是周人墓地[31],推测此即为东虢边界,或与西周晚期虢灭有关。当然,荥阳境内较多的商周遗址仅仅开展了调查和试掘工作,许多问题仍悬而未决,随着考古工作和系统研究的深入, 相信对东虢地望的探讨会有更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荥阳遗存司马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司马”原来是官名
“司马”本不是姓
释析《汤阴县知事润苍张君墓志铭》
“司马”原来是官名
游走在“保守者”与“开明者”之间
——从荥阳公视角看《李娃传》
荥阳油坊古村落文化保护策略研究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
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记 檀山里3000年前的寂静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