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工程类工程伦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效果分析

2022-03-24易军艳冯德成

高教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交通工程课程建设教学效果

易军艳 冯德成

摘  要:交通運输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年来涌现出诸多超级工程,但目前在实施过程中仍以技术可行为主导,较少考虑行业和从业人员的伦理责任。在全国工程专业教指委启动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的背景下,为培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素质,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开设了交通工程类工程伦理课程,并结合教改项目对交通工程类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大纲及授课内容进行建设,重点从工程与社会、工程与自然和工程与科学角度,选取公路、桥梁、交通工程和交通信息等领域典型案例,分析工程的安全与风险、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工程的环境伦理和工程的价值取向等伦理议题。同时,设计课后问卷调查,对课程内容、框架与案例的可接受程度开展统计分析,明确授课效果及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交通工程;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001-07

Abstract: The transport secto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illar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Many super engineerings have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at present,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s still dominated by technical behaviors, and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industry and employees are seldom considered. The Nation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eaching Indicator Committee has star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s. In this context,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quality of engineering ethics of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dded a traffic engineering course Engineering Ethics.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 project, we reformed the engineering ethics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syllabus and teaching content. Focusing on the point of engineering and society, engineering and nature,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we selected roads, bridges, traffic engineering, traffic information in areas such as typical case to analyze ethical issues such as safety and risk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thics of engineers, environmental ethics of engineering, value orientation of engineering. At the same tim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designed after class to conduct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acceptability of course content, framework, and cases, and to clarify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he direction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Key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ethic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 effect

近年来,随着对生活条件改善需求的提高,人们一直都在积极地通过各种工程改造世界。而随着现代工程规模和工程复杂程度的增大,在工程的规划、建设、运营和重建过程中都将不可避免地对社会和自然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国际工程界提出“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的工程基本原则[1],而美国工程技术评审委员会(ABET)在其制定的认证标准中,也要求工程专业的学生具有“对职业与伦理责任的认知”[2]。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公路、铁路、桥梁和航运等,都涌现出一大批超级工程,如港珠澳大桥、全国高铁网等。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在这一批交通运输行业超级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大多仍以工程技术为根本,缺少对行业伦理责任议题的思考[3]。实际上,借鉴国外工程教育的经验,在工程的完成过程中对工程人员不但应要求工程专业人员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还需要掌握和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素质[4]。而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素质不应该靠工程人员自觉养成或先天具有,是需要教育和培养来造就[5]。因此,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工程专业人员的道德水准,提升工程专业人员的伦理素养,培养工程专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6]。在此背景下,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于2014年启动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各个高校也开始开设工程伦理课程[7]。但是,由于教指委并没有规定工程伦理课程授课方式及其框架体系,各个高校在授课教师知识背景、课程大纲等方面都不尽相同[8]。部分高校采用的是人文社科教师讲授基础理论,工科教师讲授专业案例;而部分高校则是直接由专业教师讲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目前采用各工科专业教师讲授工程伦理课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在国家继续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背景下,有必要及时针对交通工程专业的工程类硕士,建设交通工程类的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开展工程伦理教育[9]。这有助于在保持交通运输行业迅猛增长的同时,构建环境友好型交通工程,也有利于协调好工程与社会、工程与自然、工程与科学等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交通工程类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结合课后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进一步理清了交通工程类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大纲及其主要框架。

一、交通工程类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情况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工程类工程伦理课程面向研究生一年级交通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型硕士开设,于2019年春季首次开课,2020春进行了第二轮授课。两次授课的课程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在第一轮授课过程中,初拟总学时为16学时,其中基础理论8学时,专业方向案例分析8学时。但授课过程中,发现由于基础理论章节内容较多,因此在2020年春季学期增加至16学时。在专业方向案例分析环节,针对大交通领域和授课对象的专业方向,分别选择道路与铁道、桥梁与隧道、交通工程与安全、交通信息控制方向的工程伦理案例进行研讨分析。由于工程伦理课程为针对专业型研究生的新开课程,因此在授课后进行了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二、交通工程类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效果调查思路

工程伦理为介于人文社科与工程技术领域的课程。从教学思维和方法看,不同学科有较大区别。同时人文社科和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积累和问题分析角度方面也有较大差异。因此,亟需对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进行调研以评估教学效果。对交通工程类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主要考虑收集以下反馈,以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大纲、内容与教学方法。

(1)对工程伦理课程内容认识、工程中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和理解的提升程度。(2)授课方式方法的可接受性与不同授课内容的可理解性。(3)工程伦理意识和伦理困境解决思路的培养效果。(4)交通工程领域典型伦理案例的观点和看法。(5)学位论文方向与工程伦理内容的相关性和契合性调查。

上述问卷调查的前2点内容主要考量工程伦理课程授课前后学生的工程伦理思辨意识和工程伦理困境解决能力的提升效果,第3点主要涉及教学方式、内容的接收效果,第4、5点则是调查学生在学习课程后,对交通工程领域典型伦理案例的认识角度是否改变,以及在撰写学位论文时是否引入工程伦理相关理论。针对这些目标,考虑到学生更倾向于完成客观性选择题,设计了以下18个客观问题,同时最后留了一个主观建议环节。

通过表2中这些问题的设计和答案的统计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理清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交通工程类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反馈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在2020年春季学期授课结束后进行,学生共65人,收到有效问卷64份。各个问题的反馈结果如下。

(一)对工程伦理课程内容认识、工程中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和理解的提升

对涉及到的问题及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由以上统计可知,大部分同学实际上对于工程中的伦理问题有一定了解,但从程度上看仅仅是一般性的了解,同时有近1/4的同学实际上对工程伦理问题不了解。而在授课结束后,有2/3的同學认为自己对工程伦理问题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二)授课方式方法的可接受性以及不同授课内容的可理解性

工程伦理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基础理论与专业案例分析。其中基础理论主要介绍工程与技术、伦理与道德等的基本理论、概念,以及工程中的风险、安全与责任,工程中的价值、利益与公正,工程活动中的环境伦理,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这里面的部分知识点比较抽象,对于工科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不透彻的情况。因此如何针对工科学生进行授课方式的调整尤为重要。由此设计了问题3、4、5,对授课方式方法的可接受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的同学在授课后可以理解工程伦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而由于伦理知识的抽象性,通过在课件中引入案例分析,将可以有效提高对伦理问题的理解深度。当然案例分析也需要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储备,从调查结果看,一半以上的案例讲解和分析,学生们都可以理解并有适当的思考。这也说明,工程伦理课程需要在基础理论部分适当结合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合理的案例分析,使之与基础理论相辅相成。

(三)工程伦理意识和伦理困境解决思路的培养效果

在教学后,学生是否能在面临一些工程伦理困境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思考仍存疑。因此,设计了问题6、7、8、9,对学生在面临常见的工程伦理问题时的思考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由调查结果看,有3/4的同学在工作后,认为自己会以公众的健康安全和福祉为首位去考虑工程问题,但也有1/4的同学认为需要视情况而定,有82%的同学认为自己会谨慎考虑工程的环境影响,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工程伦理问题的复杂性,即使从道义上是合理的,但做决策时仍有多方因素可能会有影响。

而在雇主利益与公众利益冲突下,问题更为复杂。从简单的道德层面,应该以公众利益为首位。但实际情境中,作为雇员不可避免地会有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混杂,这时候如何做决策可能比较艰难。这也是有65%的同学选择了视情况而做抉择的主要考量。因此,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和伦理判断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寄希望于通过24学时的授课就改变传统观念上的伦理判断并不实际。因此,结合多个专业课形成工程伦理意识培养课程群,可能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工程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方面,有近60%的学生认为人类生存更重要,但需要对工程活动做一些限制。这也体现了大多数同学仍然比较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但也认同将自然环境纳入道德关怀的范畴。从当前工程伦理的主流观点看,非人类中心主义与整体论环境伦理思想开始得到更多的认同,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如何看待人类生存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仍值得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反过来在工程伦理教育中也需要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先广纳之再慎思辨。

(四)交通工程领域典型伦理案例的观点和看法

交通工程行业涉及到国家诸多重大工程,在项目规划、决策、设计、施工和管理等阶段都对社会与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工程伦理问题。对于交通工程类研究生,如何看待交通工程领域的典型伦理冲突案例,将有助于下一步教学案例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精炼。由此设计了问题10-15,这些问题涉及工程师职业伦理、交通安全和交通信息等,学生们的问卷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针对目前交通行业挂靠证件的现象,提出了两个问题。可以看到,对于挂靠后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绝大多数的同学都选择不挂靠。但是,如果挂靠的单位自身的设计施工都很规范,此时有近一半的同学选择挂靠。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挂靠行为并不是完全排斥,因为毕竟有经济收入,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同学也考虑了工程安全和责任。但是,对于证书挂靠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其责任和权益,从这个角度看,应加强对工程师职业伦理的教学。

对于近年来比较有争议的超载入刑问题,有2/3多的同学赞成入刑。这实际上也代表了社会上的一些看法,即较多数人赞同以法规的形式去约束超载这一行为。有近1/4的同学不赞同,经了解,这里面的同学认为需要通过更有效的社会管理去减少超载,简单的超载入刑法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割裂。

对于工程师责任终身制,有2/3的同学赞同。说明大部分同学认识到设计阶段并不是简单的照抄规范,而应该更符合实际且更周全地去进行设计和建造。由于绝大多数同学将来都是交通行业的工程师,这也体现了行业自身希望对自我加以约束和提升,这样更有利于交通行业的整体进步。

对于交通事故频发路段的管控,选择安全还是效率,一直争议很大。从同学们的回答中也体现了普通群众和行业从事者的类似观点,即该问题并不存在绝对的对或错,无论是效率优先还是安全优先,都有合理的理由,各自也有近一半的支持率。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其中肯定会有部分信息涉及私人隐私。从更有效地建立智慧城市角度,应该是采集信息越多越好,但这就很容易与个人隐私相冲突。从学生的回答看,有近2/3的人不赞同收集个人信息,但也有14%的同学认为加强监管可以采集。从这个角度看,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有更加符合实际和群众需求的法规作保障,否则无论是群众还是行业从事者(研究生)都对数据泄露有很大的异议。

(五)学位论文方向与工程伦理内容的相关性和契合性调查

与研究生密切相关的即是学位论文工作。因此,如果工程伦理的教学可以结合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将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由此,对这方面的议题也设计了问题16、17和18,结果如图5所示。

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位论文实际上都与工程伦理课程的某一知识点相关,因此在基础理论的讲授上,可以适当选择涉及到研究方向的具体案例,将更有助于学位论文的哲学思维构建。当然问题17的统计结果页显示,目前有约73%的同学认为工程伦理课程内容对学位论文有一定帮助,仅有约15%的人认为有很大帮助。因此,从教学与学位论文的相互促进角度,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学位论文中涉及到工程伦理内容的调查部分,大部分同学认为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和价值,以及风险与安全等,将会在学位论文中有所体现。可以说,大部分同学认可工程伦理内容与学位论文和研究生培养的紧密联系,因此如同目前倡导的课程思政,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形成工程伦理教学课程群,通过团体的形式加深伦理意识的培养。

四、对交通工程类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的建议

工科研究生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已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关系到我国工程科技大国建设的成败,如果培养的人才仅有专业知识,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应该讲是失败的教育。交通行业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层级,对交通工程类工程伦理课程的建设将有助于培养交通行业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提高遵循伦理规范的自觉性。通过对交通工程类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笔者对今后该课程的教学与建设有以下建议。

(一)基础理论教学中的案例讲解

工程伦理课程需要在基础理论部分也应适当结合案例进行教学,而不是先集中于基础理论教育,再进行案例分析,即案例与基础理论穿插进行。但基础理论部分的案例可不必拘泥于交通行业的案例,采用整个工程行业的案例将能更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工程伦理课程群的建设

学生工程伦理意识的建立与其成长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和伦理判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仅仅通过一门课就改变多年形成的伦理观念并不实际。因此,可考虑结合多个专业课的讲授,形成工程伦理知识培养的课程群,这也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

(三)工程伦理课程与学位论文的相互促进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得到学生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的学位论文都与工程伦理知识相关。因此,在课程的教学和考核过程中,督促学生结合学位论文开展工程伦理的分组讨论和研究论文撰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工程伦理的基础理论以及更好地进行伦理判断。

参考文献:

[1]尹芳.基于案例分析的工程伦理课程实践[J].云南化工,2019,46(8):195-196.

[2]李正风.工程伦理(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3]陈兴杰.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141-142.

[4]于靖.在工程实践中强化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工程伦理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18,35(5):6-10+19.

[5]罗涛.关于工程专业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4):78-80.

[6]罗莉丽.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工程伦理教育評价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4):40-45.

[7]廖莉.中国工程伦理规范的历史进路[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2):33-40.

[8]郑元勋.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建设及案例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7):107-110.

[9]任帅.工程类专业硕士《工程伦理》课程教学研究——以信息学科为例[J].高教学刊,2020(21):119-121+125.

猜你喜欢

交通工程课程建设教学效果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德育教学效果——立足曾国藩修身齐家思想的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交通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措施探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