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设计与实践1
——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

2022-03-23郭晓琳何高大

惠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效能师生评价

郭晓琳,何高大

(广东白云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云计算平台简称云平台、云系统[1]。“云”时代背景下,如何基于云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建立新型的教学评价模式已成为外语学者与一线教师的研究焦点[2]。翻译类课程对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多数院校翻译教学存在“课程结构单一,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特色性”等问题[3]。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教学评价大多较为传统,一般采用“教师准备翻译素材—学生翻译—教师讲解—提供参考译文”的模式,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点评、唯参考译文至上,丧失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思辨能力,所学的翻译理论与技巧浮于表面,对于翻译能力的自我构建和提升乏力;然而,仅依靠教师个人的点评主观性强,缺乏科学性;该教学评价模式不能充分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于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4]。此外,基于纸质、邮件收发的翻译任务点评周期长,不仅难以及时给予针对性的评价,也很难保证学生“通过阅读评语就能内化纠错馈”[5],翻译任务批改痕迹的保留也是一大难题。教师教学评价负担繁重,而批改译文往往发现错误类型相似。如此的教学评价模式违背翻译任务评价的初衷,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新时代下利用云技术与云平台,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控”“教学效果的反馈与分析零延误”,对现代外语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6]。《英汉/汉英笔译》等翻译类课程作为英语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提高翻译教学质量,转变翻译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理论假设

“师生合作评价”(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简称TSCA)是“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型评价形式。主要针对“我国大学英语班级大、教师工作负担重,对每个产出任务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的挑战而提出“以组织、平衡教师评价与其他评价方式”。TSCA主要指课前教师结合教学目标选择并评阅典型样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评价样本(包括独立思考—对子/小组交流—大班讨论—教师给出指导意见),课后学生根据评价焦点采用自评、同伴互评或机评,有效补充师生合作评价模式[5]。

以“师生合作评价”或“TSCA”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得出,该评价模式在提出后对我国高校外语教学评价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如孙曙光[7-8]、王晓媛、宋岳礼[9]、徐颖颖[10]、曹雯雯[11]、张丽[12]等外语学者或一线教师的研究和课堂实践,均发现与验证了师生合作评价有利于提高外语教学评价效果和教学质量,学生对其认可度高。师生合作评价模式有助于践行“以评促学”“评教结合”的教学假设,评价主体由“教师”转为“教师+学生+机器自动评分系统”,课前由“无目标预习”转为“针对性产出+师生评价、同伴反馈”,课中由“教师一言堂”转为“师生、生生的有效合作”,课外由“教师点评或无点评”转向“学生自评+机器辅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在课前、课中、课后“打破‘学’与‘评’的界限”[5],师生合作评价模式能够提高外语教学的评价效果、巩固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学习,这正是进行翻译教学评价模式改革的契合点。现有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写作、口语、阅读教学中,较少涉及翻译教学,且已有实证研究中并未结合云平台进行翻译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因此,翻译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

为了解决翻译教学中及时反馈等核心问题,笔者创新性依托云平台(如试译宝智能翻译教学平台等)与“师生合作评价”,构建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尝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两个平行班的《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中实施不同的教学评价模式,即控制组采用传统的“教师准备翻译素材—学生翻译—教师讲解—提供参考译文”的形式开展翻译评价;而实验组采用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实施多轮师生共评,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论证该评价模式在翻译教学评价中的可行性。以期更好地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本科英语人才。

二、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构建

根据文秋芳团队提出的师生合作评价实施步骤和要求:课前,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选择并评阅典型样本;课内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对子/小组交流,然后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大班讨论,教师适时给出评阅意见;课后,基于教师课内专业指导,学生采用自评、同伴互评、机器评价对“师生合作评价”加以补充[6]。研究中所构建的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评价模式将师生合作评价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鉴于翻译教学的要求及特点,该评价模式采用试译宝智能翻译教学平台、超星教学平台、中国MOOC、微信群等多种教学平台/工具,以课前翻译实践发现的问题为主线设计教学重难点,以评价产出任务为导向,通过师生合作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机器智能点评等线上线下混合方式打破“学”与“评”的界限,“以评促学”,实现翻译教学评价总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

(一)课前阶段

教师在云教学平台上传录制好的教学视频、音频或者要求学生自主观看中国MOOC上相应的优质教学资源;学生观看视频后在试译宝翻译教学平台完成相应翻译任务产出;教师在试译宝平台上通过特有的“共性聚合”功能聚焦学生翻译训练中具有共性的典型问题(如典型的翻译错误类型),制定章节评价的焦点和目标,选择翻译训练中典型样本进行详批(包括标注错误类型和翻译技巧、保留修改痕迹)。教师需要注意是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批阅,点评时注意不能“面面俱到”;教师设计课内师生合作评价的具体方案和标准,然后根据评价重点和难点编制适量练习题,帮助学生在翻译训练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

(二)课内实施阶段

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讲清翻译任务评价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步骤,以章节的教学目标为参照点,关注学生在促成阶段所学翻译知识点的应用效果,做到评价内容清晰明显;教师利用试译宝翻译教学平台展示典型译例,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全班点评,通过师生共同对典型样本提出修改方案,理解翻译的思路,在教师的专业引导下归纳翻译技巧和策略。接着,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译文,小结翻译训练,并完成章节相关强化练习。翻译教学中,这种依托云平台的师生合作评价有效补充了单独的教师评价、同伴评价或者自评,教学重点能够得到巩固与强化,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课堂时间利用率明显提高,同时能够更好地检验是否能够达到每章节的翻译教学目标。

(三)课后阶段

根据课内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翻译综合训练项目,进行同伴互评和自评,辅以试译宝平台智能打分、点评功能,小组合作撰写翻译报告,实现章节产出总任务;教师有计划普查或抽查部分修改结果并总结修改情况,通过线上实时反馈给学生并推荐优秀产品。通过以上阶段的评价,能够形成教学循环,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与传统的课后评价不同的是,师生合作评价的课后点评目标性更强、方向性更准、效果更明显。试译宝平台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包括翻译错误类型、教师点评修改、同伴点评修改和机器评分,形成翻译学习电子档案袋,课后的评价实际上亦是学生对翻译学习的内化过程。教学实践期间,教师也特别关注学生在云平台上的反馈,适时进行访谈并改进教学。

三、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应用效果

笔者在某应用型本科院校大三英语专业(翻译方向)两个平行班级中开展翻译教学评价模式研究,控制组采用传统的“教师准备翻译素材—学生翻译—教师讲解—提供参考译文”的评价模式,实验组采用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实施多轮师生共评。两个班在教师、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表方面均保持一致。教学研究历时一学期,共16周,每周2学时,课程为《英汉/汉英笔译》。

(一)研究问题

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翻译成绩和水平?

2.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翻译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3.学生对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的效果反馈如何?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两个平行班的学生,控制班人数为40人(男生8人,女生32人),实验班人数为40人(男生5人,女生35人)。经过上一学期翻译课程的学习,具备良好的英汉、汉英翻译意识及翻译执行能力,也接受过英语语法及语言结构方面的训练。实验前,两班学生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证明翻译水平相当,翻译成绩无明显差异。

(三)研究方法及平台

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混合研究方法,基于试译宝智能翻译教学平台、超星教学平台及中国MOOC等云平台进行教学实验,利用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试译宝平台教学电子档案等了解师生合作评价模式是否能提高学生翻译成绩和水平、学生的翻译自我效能感以及学生对师生合作评价模式的接受度。

(四)实验过程

在开展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实验之前,教师对两个平行班学生进行翻译能力前测,翻译测试来源于教材练习题与CATTI①三级翻译试题库,包括英汉与汉英翻译。在教学实验结束后,以同样方式对学生进行翻译能力后测。翻译能力前后测均在试译宝智能翻译平台上进行,满分100分,英汉与汉英翻译各50分,保留批改痕迹。学生翻译能力前后测的成绩,由3位翻译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以CATTI阅卷标准进行批阅,未告知该教学实验和学生信息,尽量确保客观公正,取平均分作为学生测试最后得分。

同时,平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填写内容相同的问卷调查表和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问卷调查表主要是通过数据对比了解学生对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的接受度、教学各环节的满意度及建议看法等;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五级记分制,每题都有五个选项(完全不适合、比较不适合、不确定、比较适合、完全适合),分别赋予1、2、3、4、5的分值,主要了解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是否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影响。研究所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 22.0进行统计,尽可能利用各种数据交叉互证,提高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研究中实验组进行师生合作评价严格按照以上笔者所构建的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评价模式开展,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主要包括6轮师生合作评价,同时需要保留试译宝智能翻译教学平台上的学习数据、教师点评与同伴互评的修改痕迹、译文错误类型标注等。根据学生的前后测成绩和问卷情况,实验前后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对翻译教学评价模式的反馈与建议。实验组还要求定期收集教师与学生反思日志,用于提炼高频关键词句,辅助实验分析。

(五)数据收集与分析

1.学生前后测的翻译成绩与分析。根据学生前后测的翻译成绩及设定的评价维度,使用SPSS 22.0进行配对T检验,发现翻译后测成绩显著高于翻译前测成绩,具体成绩统计如表1和表2。

表1 实验组学生前后测翻译成绩成对样本统计资料

表2 实验组学生前后测翻译成绩配对样本t检验

将实验组学生的翻译能力前后测成绩加以对比可得出,配对样本t检验中P<0.01,学生前后翻译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在翻译能力后测中的平均成绩(59.89)高于前测平均成绩(52.25)约7.64分;整体而言,在实施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后,学生的翻译水平显著提高;后测的标准差(9.96)显著低于前测标准差(11.25),说明后测中学生的翻译成绩波动较小,翻译水平愈加稳定。而采用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控制组学生前后测成绩整体没有明显的差异变化。

此外,教师查阅了实验组前后测点评与批改痕迹,发现前测中标注的错误/失分类型主要有词汇使用不准确、语法错误、句子连贯性差、逻辑性差、缺乏语篇意识、语言风格偏差大,后测中学生在词汇、语法等语言层面的错误明显减少,句子连贯性有所提高、段落间的衔接更为自然,对翻译篇章的体裁、风格的把握更准确,说明通过了师生合作评价模式的实践,学生理解、分析与处理翻译篇章的能力更强。综上,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成绩和水平,学习效果明显。

2.学生翻译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调查结果与分析。在研究的前后测完成后都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翻译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以了解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是否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有影响。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一定水平上对自己实现特定行为目标所持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会影响个体对行为任务的选择及对该任务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13]。研究中所讨论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学生在翻译实践整个过程中的能力判断、信心、坚持性和能力程度,即学生接到翻译任务后有决心完成翻译任务、有信心做好翻译,遇到翻译难题后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得到教师、同伴和机器反馈后能正确思考,乐于接受更好的译文、修正错误,同时坚持自己译文的闪光点,敢于表达对译文的想法。

研究所用的翻译学习自我效能量表根据陈亚轩、陈坚林[14]编制的网络环境下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设计,主要分为自信感、努力感、能力感和控制感四个维度。量表共设置20题,满分100分。控制组和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发放同一份量表,各回收有效量表共80份,实验前后阶段各40份。实验前后所获量表数据由SPSS 22.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描述性分析,主要为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在翻译学习方面自我效能感的对比,以及自我效能感各分值项、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的平均选择次数和频率的分析。

首先通过将学生在实验前后的量表分数加以对比,实验组学生自我效能配对样本T检验,P值为0.004,即P<0.01,说明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实验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在实验后的自我效能感平均分值(78.5)高于实验前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分值(61),说明在实施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整体显著提高。而控制组学生前后的自我效能感表现无明显差异,各项维度平均情况与实验前大致相同。

进一步对实验组的量表数据从自我效能感各分数段、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的平均选择次数和频率进行分析:实验后,40名受试学生在20个分项中总选择次数800次,其中,选择效能感程度较高(效能感分值≥4分)的共468次,占比为58.5%,说明采用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后超过一半的学生拥有较高的效能感程度,远高于实验前的选择效能感程度较高的比例。而选择效能感程度较低(效能感分值≤2分)的共52次,占比为6.5%,比实验前降低27%,这说明实验后效能感程度较低的学生大幅减少,实验组学生对翻译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有所提高。实验前选择自我效能感不确定的占比最高,为40%,而实验后有所下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后自我效能感量表各分值项的选择次数和频率如表3所示:

表3 实验组前后自我效能感各分值项的选择次数及频率

笔者从自信感、努力感、能力感、控制感四个维度的平均选择次数及频率入手,对前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实验后学生在自信感、努力感、能力感维度的效能感程度明显高于实验前的效能感程度,其中,能力感维度的效能感程度最为明显,表明采用翻译教学合作评价模式后学生对能力感、自信感和努力感方面持有较高的效能感,学生更相信自己能掌握课内外所教授的翻译知识点,凭自己的能力可以完成翻译任务,能灵活自如运用所学的翻译方法与策略;翻译任务中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或不会翻译的内容时,相信自己能找到解决途径;拿到翻译材料后,会努力克服紧张焦虑的情绪,专心翻译,通过各种渠道去查找相关的背景材料,认真去分析语篇、句子、词语等;更乐于老师拿其译文作为点评、更乐于接受老师和同伴的反馈,得到老师、同伴和机器反馈错误后,相信下次自己可以改正并做得更好;每次翻译任务结束后,会认真分析,总结出自己的不足。但是,学生在控制感维度的自我效能感变化不大,自我控制能力有待提高,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内驱力的作用。

3.学生对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反馈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研究要求学生在实验后填写关于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反馈的问卷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在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中的学习情况、对该模式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学习动机的影响等,并选取学生代表进行访谈。

从学生投入学习时间方面看,65%的学生每周在该课程投入的学习时间≥6个小时,20%的学生投入4-5个小时,12%的学生投入2-4个小时,只有3%的学生投入≤2小时。这说明学生在基于云平台的师生合作评价模式中投入的学习时间更多,远多于教学所要求的周学时2小时。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主要是由于课前学生需要明确完成教师所发布的翻译任务,而不是毫无目的地预习;课堂上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典型样本的点评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翻译的标准,还需要运用翻译的标准进行评价,这都需要学生的“译外功”;课后学生需要根据教师要求自行修订译文或同伴互助修订译文,归纳翻译方法与策略,撰写翻译报告,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时间投入方面大大增加。

从学生对师生合作评价模式的接受度看,95%的学生支持或非常支持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有两位学生对该模式持怀疑态度。大部分同学认为,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评价的焦点和标准再对同学的译文进行点评,可信度强;在同伴合作评价的过程中促使自己不断去探索、“悟”出翻译之“道”,提高了学习翻译的兴趣和自我效能感。当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教师适时“搭架子”,引导学生评价、总结,该模式创造性地将传统教师反馈与新型的学生评价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两位对该模式持怀疑态度的同学主要是认为,同伴水平相差不大,反馈的问题集中在单词拼写、语法方面,点评效果不明显;在课后小组合作修改译文时,也主要是个别同学在积极反馈和修改。对此,教师将在之后的教学设计中增设详细的点评表格,实现人人参与。

4.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实验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访谈,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两种翻译教学评价模式的看法。学生认为,传统的翻译教学评价模式仅限制于课内点评,课前阶段很难明确学习重点,且缺乏动力去自主完成翻译任务;即使有布置课前翻译任务,但翻译任务收集时间和点评周期长,收到点评时也大多注重分数,或因为时间间隔长而忘记自己具体翻译了什么内容或者为何做此翻译;目前师生合作评价模式下,课前通过在智能翻译教学平台中的翻译训练和相关微课资源,可以将章节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在平台上反馈,获得老师和同伴解答,译文也可以及时得到点评,学习翻译的兴趣和效率提高了。

访谈中,学生还提到,传统的翻译教学评价模式中,课中主要是教师讲解翻译例句、提供参考译文、学生模仿翻译,能够讲解的内容较为有限,老师无法及时给学生的译文作出点评,主要还是以教师的理解开展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很难实现自主应用;而师生合作评价不仅要求学生给出译文,而且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翻译策略和评价的标准才能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从以“教”转向“学”,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步减少,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产出为导向”,翻译学习效能感更强。有部分学生提到课后撰写翻译报告花费时间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发现课后不断修改译文、与同伴讨论、撰写翻译报告对翻译很有启发。值得一提,要求学生课后撰写翻译报告是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翻译教学现状提出的创新任务,是基于师生合作评价模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学生在译后对自己翻译能力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对比优秀译文和教师、同伴的点评,“悟”出翻译策略,以指导后续的翻译实践。

四、讨论

(一)评价模式的创新性

研究通过将云平台与师生合作评价相结合,构建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评价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中实施多轮师生共评,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论证基于云平台的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在翻译教学评价中的可行性,填补了目前研究领域的空缺。

实验证明,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能够有效解决翻译教学中及时反馈等核心问题,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成绩与水平、翻译学习自我效能感,学生对翻译学习的投入更大。通过学生自评、师生合作评价、生生合作评价、机器自动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不仅实现优势互补,更能发挥学生翻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对翻译学习的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评促学”。

(二)评价模式的多元性

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始终贯彻产出导向理念及师生合作评价的教学思想。评价主体由学生、教师、智能翻译平台自动评分系统构成;评价对象是学生完成的翻译任务、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等;课前由“无目标预习”转为“针对性产出+师生评价、同伴反馈”,课内由“教师一言堂”转为“师生、生生的有效合作”,课外由“教师点评或无点评”转向“学生自评+机器辅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评价内容以章节教学目标为参照点,不仅关注学生在促成阶段所学翻译知识点的应用效果,而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信息技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该评价模式实现了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式、评价时间、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增大了翻译教学评价的深度和广度。经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和师生合作评价,每节课都是循环上升的翻译学习与知识深化过程;通过有效的“评教结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理解,总结翻译的策略和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评价模式的多元性不仅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使得评价过程科学化、合理化,而且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表达欲望,更能发挥学生对翻译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翻译潜能,提高对翻译学习的信心。

(三)评价模式的时代性

大数据时代云技术日臻成熟,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顺应新时代新发展的趋势,依托AI赋能时代先进的教学平台,坚持混合式教学和深度学习理念。线上提供中国MOOC等优秀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输入性知识;通过云平台推送电子资源包,发布问卷调查等教学互动,从而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答疑、讨论,实现混合式学习;特别在翻译教学评价中充分利用试译宝翻译教学平台,学生课前在平台完成翻译任务,教师通过系统智能聚合知识点功能,聚焦翻译任务中具有共性的典型问题,课中集中交流讨论、师生共同评价,提出修改方案,并归纳翻译策略,课后再针对总目标,进行同伴互评和自评,辅以试译宝平台智能打分、点评功能,并撰写翻译报告,实现翻译教学产出总任务。

依据“反馈学习”机制的理念,以云技术和云平台为依托的教学评价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师生的反馈评价实现及时、高效。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评价模式符合数字原生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符合新文科背景下翻译教学评价的要求,通过在云平台上自助式或协作式地完成翻译任务,有助于培养新时代译者所需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任务处理能力。同时,线上评价可以避免面对面教学点评的尴尬,更易于接受,有助于提高学生翻译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五、结语

通过以核心翻译课程《英汉/汉英笔译》为例,对翻译教学评价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实践研究证明了基于云平台的翻译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有助于推广至其他翻译类课程;同时对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足之处在于样本容量较小,覆盖面不够大,评价维度不够完善,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为如何具体在师生合作评价模式中设置评价指标、如何兼顾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翻译教学评价中的需求,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在同一翻译任务评价中的参与度。

注释:

①CATTI考试为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是受中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由中国外文局负责实施与管理的一项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在翻译考试中权威性高。

猜你喜欢

效能师生评价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麻辣师生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