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传播视域下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2022-03-23张帅马博文盖姣伊段超平王昕洋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大学生

张帅 马博文 盖姣伊 段超平 王昕洋

【内容摘要】本文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这五个维度对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观察,试图为相关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国际传播;大学生;中国故事

随着中国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中央,中国故事愈发需要被全球深刻认知。然而,由于主客观等方面原因,国际舆论长期对中国存在着各种误解和误传,中国有时不免被迫以“他者(Other)形象”出现。①若用以人为媒的眼光来看,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社会十分活跃的新生力量,不仅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素养,亦拥有相应的与外部世界交流的资源和平台,在讲述中国故事方面拥有独到优势。目前,中国学界和业界对于大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情况如何,这是本文重点关心和试图回应的问题。

一、从传播主体出发的观照:大学生的群体特质

本文将大学生作为关注对象,旨在对这一群体进行精准化的针对性分析,从而不致于使所得结论放之全民而皆准,实则忽视了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相比在讲述中国故事方面所具备的独异性。

(一)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大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前提是其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这将成为其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重要依托。然而,由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氛围和个人性格特征等原因,当前中国仍有少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有所缺乏,存在盲目认同西方外来文化和不关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问题,整体便体现为文化自信的缺失。②少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不高,这其中既有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又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例如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和文化霸权主义的盛行,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没有及时地进行转型,这都是当代少数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及文化自信缺失的成因。不过,也有学者指出,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观主流依然是正确、先进、可持续的。③

有学者特别关注到了文化自信之于出国留学学生的影响,出国留学学生数量与日俱增,但对他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少数出国留学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样难以建立,难以发现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④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当下,加强本土大学生和出国留学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亦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作为中国故事重要讲述者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是受到文化全球化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加之社交媒体的广泛性,世界各地大学生之间的交流触手可及。抓住年轻群体的特性,用年轻人的话语来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这有别于传统外宣活动,将会具备独特的影响力。⑤此外,有学者提出,由于艺术和体育往往走在国际关系和对外传播的前列,艺术和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艺术及体育方面的特长,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而进行这项工作的一个前提是,大学生在外语能力的学习与培养上显然要更进一步。⑥

二、对传播内容的条分缕析:中国故事的构成要素

在对讲好中国故事内容的宏观方向把控中,大学生群体应秉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讲述要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有学者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宏观内容要素进行了总结,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阐释好中国特色,介绍好中国的现实情形和未来走向,还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⑦

(一)中国故事的讲述主题

在讲述主题方面,有学者提出,大学生群体可以结合身边人物和环境,从微观切入,以小见大,通过故事体现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品质。例如崔潇在《新时代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内容创新的四个“度”——以第一届“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获奖作品为例》中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解读,详细阐述了该活动围绕“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中国文化的故事”“中国品牌的故事”以及“年度故事专题”五大主题展开讲述的成功实践。⑧

(二)中国故事的讲述材料

在讲述材料方面,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可以结合大学生群体各自所学专业及特长,涵盖各个领域,并为目标受众提供了解中国的各种便利渠道。王丽娜在《发挥高校大学生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北京大学“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为例》中通过对项目的成效评估,提出在对外交流项目设计中应尽量避免涉及政治问题,将内容设计为学术课程、留学信息、中国文化等,并加入更多与主题直接相关的、具有直接参与性和感官冲击力的文化内容。⑨

(三)中国故事的讲述视角

在講述视角方面,有学者建议,大学生应更多融合真实经历和自身感受,借助事实真相说服受众,以真情实感打动受众。徐扬在《用年轻人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中外大学生对话”活动案例分析》中通过分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外大学生交流活动,提出交流活动内容要向年轻人靠拢,让年轻人做主角,以家乡特色美食、中国汉字、中国网络流行语等话题为内容的UGC作品虽然比较原生态但却非常真实,能够在海外受众群体中获得良好反响。⑩

从上述较具新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从年轻人的思维视角出发讲述身边故事;学者们也开始关注大学生群体作为行动主体所践行的对外传播新形式,并试图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以上固然包含了讲好中国故事应有的内涵与要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需要改进。例如,现有针对大学生群体对外传播的研究与实践普遍依托于国家级交流项目与国家级媒体交流活动,虽然形式新颖但缺乏持久性与自主性,效果短期显著但难以长期维持,更多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而非大学生自发地进行中国故事讲述的落实与执行。对于中国故事的讲述也仍然偏向集体活动形式的宣讲,缺乏个体自由且持续的长期实践。程曼丽就提到,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需要政府、企业等构成形象要素的各个部分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个体部分的协同与配合。

三、对传播媒介的学理探寻:传播载体的逐一梳理

对与大学生直接对应的“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近几年来的主要方向是短视频、长视频和纸媒的个案研究,其中夹杂着大学生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和所扮演的角色分析。除此之外,有关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也为中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意义上的可行方案。

(一)纪录片与故事片

李文英以“一带一路”为背景,探析了纪录片叙事的四种方式:块状分层的叙事结构:以故事支撑主题;宏大叙事视角和平民叙事视角交错融合;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多线叙事,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叙事与审美融合:以影像纪实为基础,影像艺术助力话语表达。罗明皓和惠赫以央视制作的航拍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为例,分别从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策略三个方面,分析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王亚囡提出,影视艺术要满足“国家需求”,需要多维度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故事中丰富体现时代内涵的文化符号,展现真实客观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样态的表达方式,传递正确义利观的中国价值。

关于纪录片与故事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均倾向于对内容制作方面的献计献策,少有针对影片实际效果的实证分析,且整体结论走向呈现出一种偏向乐观的态度,这与人们一般意义上所认知的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不甚吻合,因此需要进一步验证。

(二)短视频

夏临探析了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短视频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发现其传播语言策略主要有诉诸幽默和诉诸感性,以及通过生动的镜头语言来塑造国家形象;其传播内容策略主要有通过平民生活视角展现和谐国家形象,通过中国特色风景画面打造丰满的国家形象,通过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打破传播障碍。吴梅君针对现阶段影像作品在内容、理念和手法上存在的问题,探索利用新闻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和路径,即选择好叙事主体,研究中外皆宜的“好故事”背后的共同规律和所传递出的价值和审美,以及将新闻短视频嵌入“关系”中,可有效利用社交媒体拓展海外传播。关于短视频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者们对于内容制作和情感共鸣之间关联的思考,但其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是,研究并未涵盖短视频的所有类型,对于体育等颇具中国特色与对外传播价值的领域关注不足。

(三)在线媒体

基于互联网已成为全球化语境重要元素的背景,甘莅豪和翁彬婷提出,维基百科条目为中国对外传播带来了新机遇,并在梳理其新机遇下的新挑战的同时,提出了针对维基百科条目的对外传播策略。这一研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许静和刘煦尧在《以海外社交媒体策略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一文中借助策略传播的视角,总结了以央视Facebook全球账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团队化运营策略和品牌化策略所产生的传播效应,并以网络数据分析为基础进行受众研究,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凡此种种的研究,强调了传播策略和受众定位的重要性,侧重于团队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却没有涉及传播个体在海外社交媒体的表现及相关分析。

(四)活动赛事

各类国际性活动也是中国故事的鲜明传播载体。温湘频以近30年来《牡丹亭》在英、美演出的相关报道为例,认为精心打磨演出剧本、培育各级演出团体、定期前往国外演出、建立有效的媒体报道机制是推动中华戏曲走出去的四大要义。赛事方面,则可以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为例,该赛事于2020年9月1日正式启动,大赛为大学生这一庞大的传播主体提供了平台,通过限定主题,提炼出更多出色的创意作品。

通过梳理各类传播载体,可以发现仍有一些线上线下的关键载体大有可为,例如线上的音频媒体,线下的校园媒体及校园活动。音频媒体向来是不被传播学人重视的领域,但对于大学生来讲却十分之合适。现如今的互联网播客平台已经相当便捷。大学生仅需要简单的录音设备和电脑终端就可以组建自己的播客团队。初具规模的平台加之大学生更具活力的内容产出,有望成为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途径。校园媒体及校园活动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探讨中同样未引起重視,这或许是因为其有限的传播范围。实际上,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是绝佳的传播场所:线下晚会、学生社团、文化海报等都可以作为大学生讲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与此同时,长期在中国生活和学习的留学生群体也是校园传播途径的突破点。

总览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现状和相关实践,少有对大学生作为传播主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研究均倾向于主观式的建言,且多呈现出一种以小见大的取向,试图从特例中总结普遍规律。整体研究走向忽略微观的个体传播和宏观的政治经济层面,多聚焦在中观层面。

四、对传播对象的相关考察:外国民众的对象分析

王威从受众对中国故事的需求倾向入手,大致将海外受众分为以下4类:一是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二是单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希望知晓中国发展变化的海外友好人士;三是希望透过故事传递的各种信息,来研究现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研究现代中国不同年龄段人的生活现状和他们所思所想所需,从中找市场和商机的海外受众;四是目的性较弱的一般受众。郭可则从民族与地域的角度出发,直接将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受众分为海外华侨和华裔、非西方国家的受众和西方国家受众三种。

虽然我国学者关于中国故事的受众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比起国内整体的受众研究来说,对外传播的受众研究还跟不上文化建设的实践,跟不上国际传播正经历的深刻巨变。在国际传播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有关中国故事与不同国家间受众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厘清,科学且系统地定位高语境与低语境国家受众的异同。

五、对传播效力的各家言说:效果感知的实际测量

在效果研究方面,有学者对英语、日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输出中国故事自我效能感情况以及输出中国故事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发现情况不尽如人意,受试者的中国故事储量较少,且并不自信,这或许与其使用教材及课程主要以外语为主有关。此外,细细梳理文献之后发现,具体涉及到大学生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效力的学术论述并不多见。按理说来,在传播学当中向来占据主流的传播效果研究也应当是衡量中国故事是否成功抵达受众的一大领域,然而,或是由于传播效果本身偏向实证,而国内的故事传播研究历来有着思辨的传统,传播效果在其中并未显示出其应有的光彩。例如,有学者在以智能化背景为切入点重思中国故事时,考察了故事本质、叙事主体、用户环境、叙事策略等方面的变迁,却唯独没有提及如何更为科学地度量传播效果。因此,笔者将这一部分的思维视域拓宽至中国故事的传播效力研究。现有的关于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测定,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对中国故事传播效果的整体判断研究

整体说来,经由中国故事所传达出的中国话语实力比之中国的国家经济实力显得薄弱,这点获得了学界业界的一致公认;杨效宏等提出,可借鉴认知理论中的“关联理论”,从关联因素及其联动影响、交流场域、互动效益三方面对“中国故事”传播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统计与数据分析;谢淼认为,不崇洋媚外但又不缺乏现代精神,发扬道家精神,讲述中国历史等中国独有内容将是助力中国故事走出去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靳旭鹏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有三层境界,第一层境界是“听得懂”、听得懂讲述者在说什么;第二层境界“听得进”,听者认同讲述者说的内容;第三重境界“主动说”,听者愿意主动去把讲述者的内容再传播。

(二)对中国故事传播效果的评价指标研究

此外,学界、智库、科研机构或相关管理部门针对中国故事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总体影响和结果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如陈先红等人着重于中国好故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方法、内容、测验与结构优化、指标权重赋值等,聚焦“选故事-写故事-讲故事”三个实践环节,构建了10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共计95个指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以电影为对象调研中国故事的国际化程度,该团队自2011年以来,每年都在实证基础上发布《银皮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通过问卷调研北美、欧洲、周边国家等多个海外区域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观影频率、观影评价和文化观念认知,为研究者提供基础信息和行动依据。

以上学人皆从不同侧面为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学术贡献,尽管在传播效果上有实证数据,但其背后采用的问卷调查等方法是否足以支撑结论的有效性仍然存疑。笔者认为海外媒体或褒或贬的评论背后往往存在着商业操纵、任意评论等不可控因素,所以在借鉴前人基础上,使用认知神经科学与计算传播学中的情感计算与实验等方法,或可能够还原中国故事传播效果的本真。

六、整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对外传播的现状

纵观大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见得的整体成果尚且不算多元化,且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

(一)学术综述

以“大学生讲中国故事”为主题,笔者在CNKI上进行了搜索,得到了85篇文献。其中,占比最多的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占比次之的则为语言、文化学的相关内容,占比最少的则是其他领域。在上述观察中,大学生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传对象,中国故事在其中扮演着教育抓手的角色,只有传播学是将大学生作为中国故事的讲述主体,在探讨如何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更好讲述中国故事,这充分显示出关于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不平衡现象。

在相对有限的文献中,笔者认为,其中较有启发价值的观点有:要以导向和真实性遴选中国故事,讲述时要注重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结合以及多种故事载体的综合运用;可重点讲述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创业故事;教师要善于剖析中国故事的实质,整合优化中国故事教学资源,把握客观教学规律,激发中国故事教学实效,通过课堂模拟实践,强化中国故事的价值认同;高校要在创新机制、出台育人新举措,搭建平台、丰富课程体系和资料数据库,扩展资源、广泛开展“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等方面共同努力;大学生影视节是突破西方媒体镜像壁垒,消除国家形象传播误解,减少国家形象文化折扣,有效增强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要新路径之一;另有学者结合中国抗疫形势,提出可分别从宏观的优势、举措、成效与中观的情怀、科学、纪律及微观的英雄、模范、个人三个层面向大学生讲述中国故事。

(二)实践综述

比起紧緊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出发的学术研究来说,大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践取向则相对显得丰富,大致有如下几种路径:其一是思政金课,伴随着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拉开帷幕,各个高校把讲中国故事作为元素嵌入其中;其二是故事比赛,例如“讲好中国故事”国际影像传播大赛、创意传播大赛、中美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等,旨在让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影像的拍摄与制作;其三是艺术展示,如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上,由中国多所高等院校选拔出的10位女大学生组成了“中国大学生茶艺团”,向世博观众展演了各类茶艺;其四是网络媒体,大学生可借助Vlog等形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开展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宣传;其五是线下活动,有条件的大学生可以和各个高校内的留学生结成语言伙伴,在各种文化交流和体验活动中互通文化。

七、结语

中国故事既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与将来,也可以映射出中国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时理应坚持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就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使命而言,大学生群体的确具备着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综上可知,无论国内学者还是海外学者的研究图谱,都拓展了中国故事之于大学生的书写疆域,但遗憾的是,对本文密切关注的研究对象——大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理论成果还并不尽如人意。

综上所述,关于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及实践需要不断深化,无论是相关知识生产,还是应用性实践,都呼唤着综合眼光、应用导向与批判意识,通过多元的主体关注(如同时关注国内学生与前往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开阔的理论视野(如跨文化传播学与叙事学基础)、强烈的实践取向(如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科学的研究方法(如量化与质化结合)和恰当的切入角度(如艺术门类与体育活动)等多类举措对于这一领域进行深耕。

注释:

①徐占忱:《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3期。

②黄秋生、薛玉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③郝桂荣、李本智:《大学生文化观现状及树立文化自信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3期。

④吴昱辰:《移动媒体背景下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农家参谋》2020年第21期。

⑤⑩徐扬:《用年轻人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中外大学生对话”活动案例分析》,《对外传播》2018年第6期。

⑥缪惠莲:《艺体专业大学生如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第3期。

⑦蔡名照:《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外传播》2013年第11期。

⑧崔潇:《新时代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内容创新的四个“度”——以第一届“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获奖作品为例》,《对外传播》2018年第12期。

⑨王丽娜:《发挥高校大学生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北京大学“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为例》,《对外传播》2017年第10期。

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3期。

李文英:《“讲好中国故事”与“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叙事探析》,《电视研究》2018年第4期。

罗明皓、惠赫:《纪录片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以〈航拍中国〉为例》,《东南传播》2018年第6期。

王亚囡:《影视艺术发展与多维度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夏临:《“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短视频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探析》,《视听》2019年第11期。

吴梅君:《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新闻短视频的创作与实践探索》,《中国编辑》2019年第12期。

甘莅豪、翁彬婷:《中国对外传播在维基百科平台中的机遇与挑战》,《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

许静、刘煦尧:《以海外社交媒体策略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出版》2017年第18期。

温湘频:《中国戏曲对外传播策略分析——基于英美报刊近30年对〈牡丹亭〉的报道》,《四川戏剧》2020年第1期。

王威:《对外宣传受众分析及传播策略》,《采编纵横》2012年第5期。

郭可:《我国对外传播中国际受众心理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02年第1期。

陈妍、李秀珍、康传金:《英日语专业本科生中国故事输出能力自我效能感调查》,《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第3期。

周翔、仲建琴:《智能化背景下“中国故事”叙事模式创新研究》,《新闻大学》2020年第9期。

金茹花:《“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综述》,《跨文化研究论丛》2019年第1期。

杨效宏、陈婧、王宸宇:《基于关联理论的"中国故事"传播效果认知研究》,《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1期。

谢淼:《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在海外更有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1日。

靳旭鹏:《从传播效果的视角看讲好中国故事的三层境界》,中国网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94_202394.html,2019年3月11日。

陈先红、于运全:《中国好故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7期。

黄会林、杨歆迪、王欣、杨卓凡:《中国电影对中国文化欧洲传播的影响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李红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6期。

李丽、李艳、刘迪:《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四重意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刘彦:《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1期。

韩雪青:《讲好中国故事与当代大学生成才路径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3期。

吴信训:《激活大学生影视才情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教育传媒研究》2016年第3期。

何磊磊:《危中之機:新冠肺炎疫情下向大学生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思考》,《高校共青团研究》2020年第9、10期合辑。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