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先队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自我疏解

2022-03-22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彭耀来

少先队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少先队辅导员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彭耀来 张 兴

2020年2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等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对辅导员工作有了明确的要求,更需要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然而,在现实少先队工作中,少先队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少先队辅导员角色冲突问题明显。鉴于此,本文通过目的性抽样找到了Z老师和S老师,对他们进行了个案访谈,旨在呈现少先队辅导员在学校场域中角色冲突的表现,并结合已有研究分析少先队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原因,旨在寻求消解少先队辅导员角色冲突的有效策略,以期对提升少先队辅导员自身角色认知、增强身份认同、稳定辅导员队伍有所助益。

一、现实表征:少先队辅导员角色冲突的样态

“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往往需要扮演多重角色,当这些角色与个人理解发生矛盾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当代少先队辅导员所从事的少先队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需要与队员、教师、家长等不同主体互动,同时身处不同的教育空间,总要扮演不同角色。因此,少先队辅导员也比一般教师要面临更多的角色冲突,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征。

1.角色错位:角色承担偏离预期

角色错位是指角色扮演者呈现出与外界期望、要求等不一致的行为表现,其角色行为是不适宜的,不符合角色规范。角色错位往往会呈现“身在其位,不谋其职,或不守其道”的状态。具体表现为管理上或“包办”或“撒手”,忽视少先队常规活动的开展等。“少先队的资源太少,尤其是低学段,我需要自己去查找整理备队课,这个队课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性的,当很多事情聚到一起的时候,我肯定就会简化这些活动。”(Z老师)个体角色实践在不同角色期待中发生矛盾,往往在组织开展少先队活动时力不从心。辅导员因身兼数职,不同角色身份之间的来回切换,在时间上也会产生冲突。此外,受教师教学质量高要求的现实,作为学科教师的少先队辅导员通常会选择压缩或简化少先队工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水平提升上。“现在班主任身上的担子太重了,根本没时间做额外的事情,而且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太有限了,我也只能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多花时间,比如做课题,我更愿意申报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因为本身我就是语文老师嘛。”(Z老师)可以看出,中队辅导员在面对教师角色与辅导员角色期待时,更倾向于学科教师角色,并成为行为自然。

2.角色失衡:“主”“次”角色转换困难

角色失衡指的是角色扮演者扮演的多种角色在同一场域、同一时间同时呈现时,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角色间矛盾、对立、冲突的状态。个体在某种情境下扮演多种角色,分为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当个体扮演主要角色时,其他次要角色也会发生作用,影响主角色的发挥;由于主次角色之间相互影响,使得个体难以根据具体情境有效调节主次角色,导致主次角色转换困难。少先队辅导员的角色失衡比较明显地体现在“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转换不利的冲突之中。“说的是辅导员,但每次我第一想到的还是班主任、教师,我可能就侧重于管理或者教学去了,但我清楚这两者是相互兼容的,但是在工作中这两个角色很容易‘串场’。”(Z老师)在某些活动情境下可能本该是辅导员的指导者角色发挥作用,实际反而是扮演管理者角色。这反映出辅导员总是善于扮演自己所熟悉的角色,并容易将其作为主要角色,即使在这一情境下转变为次要角色,却仍倾向于使其发挥作用,导致扮演效果不佳,出现角色失衡现象。

3.角色模糊:法定身份权责认识不清

角色模糊是指个体不能正确理解与认识扮演角色的规范、期待、要求等,呈现一种迷惘状态,不清楚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少先队辅导员角色模糊具体表现为辅导员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和定位与社会、学校对其角色要求出现整体性偏差。“一想到中队,我就知道是班主任该做的事情,少先队工作就是班主任工作范畴下的一项,主要就是上队课,而且少先队活动都是有一定的组织流程的,实在没时间准备,去网上直接用别人的,按流程走下来即可,只要我开展了活动,就算完成了这项工作。”(S老师)部分辅导员对少先队的属性和使命认识不够深刻,简单将少先队工作归于班主任工作范畴。也有辅导员对个体自身扮演角色与学校社会的整体要求认识不够,缺乏角色发展的长远“目光”。“辅导员工作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且社会对辅导员也有较高要求,我都是清楚的,但我感觉有时候吃力不讨好,做得多错得多,还不如不做,而且少先队工作相当于给班主任又增加了工作量,各项检查又多,实在太忙了,不如专心干一样好。”(S老师)辅导员教师更强调扮演某一单一角色,强化单一角色的“主体”责任,而淡化了作为少先队辅导员的角色责任。辅导员责任固化的少先队组织教育弱化了辅导员的情感体验,使其组织教育功能发挥受限。

二、少先队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原因分析

少先队辅导员的角色冲突是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冲突调和的结果,其表现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其中,角色理解不准、角色认同感不足、角色设计不当是少先队辅导员角色冲突的主要原因。

1.角色理解不准:教育理念与角色期待把握偏移

在当代,少先队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角色丛,常与不同群体间互动形成多元角色关系。对于少先队辅导员来说,冲突主要来源于各种角色关系形成的不同角色期待。“每次开例会,既强调班主任的职责,也会对辅导员这一角色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就拿‘教案’来说,我们学校是九个人轮流备,假如本周轮到我备少先队教案了,一周时间要弄得很成熟,我是弄不出来的。”(Z老师)“家长给予孩子太多的期望了,既关注孩子成绩,又想让孩子快乐发展,所以就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搞得老师也是压力山大。”(S老师)当多种角色期待聚于一身,部分辅导员会因无法有效理解并融合他人期待与自身扮演角色规范之间的要求,从而把握偏移。

其次,少先队辅导员角色冲突在教育理念的功利取向和人文取向的矛盾关怀下正日益凸显。受唯分数至上理念的影响,即使清楚辅导员身份赋予的意义也不得不紧抓教学质量和班级管理。而教育的人文关怀性又要求辅导员发挥“辅”与“导”的作用,做儿童的引路人。辅导员也会因这两种理念的矛盾关怀使其内心备受“焦灼”,陷入矛盾,不知如何是好。“其实少先队活动,孩子们是非常喜欢的,这跟上课、班级活动还是完全不同的;当他们获得少先队荣誉时,孩子是非常兴奋的,他觉得我虽然成绩不太行,但在其他方面还是让人认可的,通过这个,我认为少先队活动真的很有必要开展,他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但是那些外在的客观现实,你得面对啊,所以有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内心也是拷问过自己的。”(Z老师)

2.角色认同感不足:角色承担与角色现状调节失衡

当前少先队辅导员,特别是中队辅导员,辅导员角色往往被“放置一边”,地位远不如“班主任”角色,直接影响着少先队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据我了解,不管是我市里的同学还是其他,我们首先都会说自己班主任做得怎么样,我们从来都没说我们这个辅导员做得如何,这个角色真的很弱化;而且我总是忽略中队辅导员身份,习惯将班主任放在首位,其次是语文老师,最后才是中队辅导员,潜意识里有排序。”(Z老师)另外,部分辅导员岗并非其自愿申请担任,教师可能对其强加的身份规范认识并不深刻,何谈对其角色的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投入程度。

其次,当前很多教师源于自身功利化取向,将辅导员岗位当作晋升“跳板”;还有教师源于辅导员工作特殊性,认为“辅导员就是一口青春饭”,需要青春有活力的年轻教师担任,一些年轻的一线辅导员在若干年实践后,必然要面临一次关键的职业抉择。

3.角色设计不当:师生角色与辅导员制度性角色对立交叉

辅导员工作包括组织少先队活动、队的建设与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体现特殊的社会职责及应履行的行为规范,并通过扮演独特的角色表现出来,因此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是多重的、有序的、丰富的。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师生角色的泾渭分明、彼此对立,引起了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一方面辅导员总是对队员赋予期待,希望队员们能在其“规划”下成长。另一方面队员对辅导员也有一定的期待,他们希望获得更多活动自主权。而实际上辅导员总是“潜移默化”地将双方期待“魔化”,以规训者身份对其进行管理、教化,造成师生角色对立。“低段我不敢放手让他们自己组织活动,我一般都以说教形式传达,其实孩子是不喜欢这种方式的,但是没办法大家都这样做,高段我会稍微放手,也不是完全放手,不放心嘛,万一做不好,碰到检查,就很麻烦。”(Z老师)这种师生角色对立不仅窄化教育的多重指向,更阻碍师生之间彼此映照、和谐共进的组织场域功能的实现。

其次,也会因辅导员的制度性角色间交叉出现对立情况。“比如说这周学校给一个主题,则按主题开展,下一周,学校没给的话,我们就自己准备,比较随意。我是觉得这两个角色间其实是有交叉点的,两方面的工作是有相互作用的,但在开展工作时也会有烦恼,我会不自觉用班主任‘权威’管制学生。”(Z老师)

三、 自我调适:疏解少先队辅导员角色冲突的有力举措

少先队辅导员角色冲突能否得到有效缓解,直接关系到辅导员的自我成长及队伍的建设。有学者研究发现自我调适是缓解教师角色冲突的根本途径,教师应从强化角色意识、培育角色情感、提高角色技能和准确角色定位等方面增强自我适应能力。因此,本部分将从辅导员自我觉知的视角提出消减辅导员角色冲突的相关对策建议,主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1.拓展方式方法:革新学习途径,加强角色认知

提升辅导员角色认知有利于辅导员明晰角色责任并内化为自己的角色观念,从而对所扮演的角色有全面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角色行为。加强辅导员角色认知就是要让辅导员清楚自己的角色责任——工作聚焦少先队主责主业。因此为有效消减角色冲突,使个体所扮角色达到角色规范和满足角色期望的要求,有必要进行角色学习和角色训练。角色学习主要是学习少先队辅导员角色该具备的法定身份权责、行为规范、角色权利与义务,了解并模仿角色应有的态度和情绪反应。辅导员可以通过少先队专题培训、专业书籍、期刊文章、各级少工委网站等多种途径学习少先队的先进理念。角色训练主要是就现实生活中的某种教育情境进行模拟再现,让一个人通过扮演多种角色,学会换位,分析与处理问题,并能根据情境的实时反馈,将他人感受和需求与自身角色规范相结合,以使自己能更好担起某角色。因此,辅导员在处理角色冲突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少先队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每一次组织的少先队活动常总结、常反思,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优秀经验,不断提高自身角色技能。辅导员要想很好地适应今天社会和教育赋予的多元角色,需进行适当的角色学习和训练。

2.明确情感倾向: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角色情感

辅导员角色情感支撑着辅导员的角色意识,推动辅导员的角色实践,对辅导员的角色心理的形成起着定向导航的作用,是辅导员进行角色扮演的精神支柱。强化辅导员角色情感就是要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身份认同感、角色认同感,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少年儿童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黄金期”,各方面发展还不是很成熟,需要成人教育者的直接干预,因此辅导员角色不能随意放弃。

首先,辅导员应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做好职业规划。少先队辅导员是多种角色的结合体,必然要面对很多工作,若辅导员缺乏情感的认同,无可避免会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是外在规定性对其空闲时间的占用。因此,辅导员应在理性认识辅导员职业的基础上,以对职业的真心付出以及对少先队员的热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将角色情感作为少先队事业的依托。只有怀着对少先队教育满腔热爱的辅导员,才能积极面对角色冲突。

其次,辅导员要不断增强角色情感。党赋予辅导员教育少先队员这一历史使命是光荣而重大的,辅导员作为这一教育事业的关键力量,必须要扛起身上的责任与担子。因此辅导员要始终谨记,每一次履行角色职责,都不单单是为了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更是为了少先队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3.理性定位角色:明晰角色任务,合理落实行动

当前辅导员在扮演多元角色过程中表现出的冲突困境是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对辅导员角色进行更清晰的定位并以实际行动加以落实。少先队辅导员的身体力行体现在:首先,合理把握角色期待。辅导员应逐步强化个人角色意识,合理把握外界的角色期望,运用个人角色技能解决冲突中的各种矛盾。还应该根据个人角色特质,为自己制定理性的角色发展目标,突出角色工作侧重点。其次,能依据情境把握判别角色的主次。辅导员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以至于辅导员需要面对多种角色需求时,能根据具体情境,理性取舍主次角色,表现出恰当的角色行为。第三,辅导员可以分解角色任务,将角色任务进行细化,防止因时间、精力的有限而造成不必要的冲突。这样就可以经常获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断看到希望和进步,实现自我需要的平衡和满足。最后,辅导员应找准角色之间的平衡点。合理利用时间和可用资源,自觉担负责任,同时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违反了相关角色的行为准则。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少先队辅导员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加入少先队
不老的少先队
让少先队走向校外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