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PERMA为基础的心理干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心理痛苦的影响

2022-03-22汤景艳李东亮韩美乐陈玲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粒细胞白血病

汤景艳 李东亮 韩美乐 陈玲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性疾病,本身恶性程度较高,治愈率较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及死亡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不良影响。近年来,在我国范围内,关于恶性肿瘤的诊疗技术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及发展,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生存率与之前相比有所提升,不过该病情本身较为顽固,相当一部分患者因受到疾病本身及长期化疗的影响,不仅增加了躯体性的痛苦,同时也导致患者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或者在经过长时间化疗后仍然过度恐惧疾病的复发[1-2]。因此,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而言,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至关重要。以PERMA为基础的心理干预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干预,其中PERMA[积极情绪(P)、投入(E)、人际关系(R)、意义(M)及成就(A)]模式是Seligman教授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幸福模式[3]。在既往的研究中发现,PERMA模式不仅可帮助提高积极情绪,有效的帮助获得“成就感”,同时可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活动,以更加向上的态度面对疾病本身及接下来的治疗[4]。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就以PERMA为基础的心理干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心理痛苦的影响进行分析及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5]《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2)接受规律性化疗;(3)具有良好的意识状态及认知功能;(4)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理解能力及听力较好,能够正常沟通。排除标准:(1)既往有心理疾病史;(2)合并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性疾病;(3)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下;(4)近3个月内遭遇到了创伤性事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除去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研究、临床资料缺失者,最终有95例患者纳入最后研究,对照组49例,观察组4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字同意本次试验。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方法: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的内容围绕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的常用治疗及干预方法、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运动指导等开展,心理疏导的内容围绕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常见负面情绪开展[6]。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以PERMA为基础心理干预,(1)分两组,每组包括1名心理咨询师,在患者首次接受化疗治疗开始时,为患者提供以PERMA模式为基础的积极心理学干预,1次/周,30~50 min/次,共进行7次,心理干预的方式以面对面及线上两种方式为主。进行面对面心理干预的地点选择患者床旁或者医生谈话室,而在定期进行线上心理疏导时,通过微信进行,在每隔2次面对面心理干预期间进行1次线上心理指导,以便完成对患者心理状态及疏导效果的评价及追踪。(2)自我与疾病的积极认知,对患者的个体病历资料及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及评价,增加与患者之间的交谈,从交谈中获得患者当前的生理及心理资料,发现患者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分析,增加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及交流,探讨这些问题可能存在的积极面,并指导其进行热板凳(ABCDE)练习。采取浅显易懂的方法向患者讲解ABCDE练习方法的内容及意义。A为不好的事,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B为想法,人生即将结束,疾病无法痊愈;C为后果:负面情绪重,没有面对生活的能力及经历;D为反驳,基于证据,例如疾病仍然为早期,或已经得到了规范的治疗,疾病能够痊愈;E为效果,即疾病能够治愈,能够每天积极地面对疾病。同时保留好患者或家属的联系方式,并指导其完成家庭作业,即每日进行ABCDE练习1次[7]。(3)积极情绪,带有积极情绪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及交流,了解其积极的情绪状况,向患者讲解ABCDE实施的意义。同时向患者讲解一些围绕积极心理学展开的故事,例如皮格马利翁效应等,讲解积极情绪及疾病之间的相关性,使患者了解到疾病的预后。指导患者回忆过去幸福的瞬间,并引导其说明当时的感受,增强其幸福体验等。另外,向患者推荐一些可带来积极情绪的书籍,例如《积极心态的力量》及《不抱怨的世界》等[8]。(4)成就与目标,向患者分享既往临床工作中成功的病例,并帮助其塑造化疗成功的心得,由此激发其内在潜力。指导患者在线填写优势调查问卷由此帮助其挖掘性格上的优势,同时列举并讨论如何利用性格上的优势帮助及提升自己。另外,引导患者独立思考,使其了解到真正的价值及临床意义,加感恩练习,使其感恩帮助自己或对自己具有重要意义的人事物。(5)人际关系,向患者了解到疾病本身、化疗操作等应激事件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影响,目前面对的问题等,向患者介绍人际关系的作用及交往原则,引导患者或者亲友进行积极主动的回应,指导患者家属如何以积极主动的方法引导患者面对疾病治疗及相关干预。(6)投入,通过询问及沟通的方式,了解到患者的日常兴趣爱好,例如阅读、听音乐、运动、烹饪等,结合其身体情况及兴趣,共同制定活动方案,必要时需要探索具有替代性的活动,例如冥想、深呼吸等。(7)意义,引导患者思考“我能做什么”“我比较擅长什么事”等,同时鼓励患者记录并分享自身疾病进展的方式及经历,帮助其正确的面对疾病带来的痛苦等[9]。(8)思考及总结,引导患者回顾从(2)至(7)的干预内容,收集患者对PERMA模式积极心理学的干预内容及相关方法及意见,对其进行分析及总结。同时引导患者回顾干预历程,分享其中的收获,并对该干预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

两组均连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痛苦温度计评分、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评分、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评分及患者对化疗的依从性。(1)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痛苦温度计评分,心理痛苦温度计评分由美国国家综合癌症中心(NCCN)提出,该问卷为模拟尺度量表,共包括11个等级,得分在0~10分,0分无痛苦,10分无极度痛苦,得分越高,痛苦越重[10]。(2)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评分,包括自我效能(7个条目)、韧性(7个条目)、希望(6个条目)及乐观(6个条目),共4个维度,共2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7级评分法,得分越高,正向心理能力越强[11]。(3)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评分,包括生理健康维度(6个条目)及社会家庭维度(6个条目),共12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分评分法,得分在12~60分,得分越高,复发恐惧程度越高[12]。(4)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采用本院自制的依从性调查量表评价,分别能够完全按照医嘱接受干预评为完全依从;需要在督促及监督下完成干预评为部分依从;将无法按照医嘱完成干预或拒绝干预评为不依从,依从=完全依从+部分依从。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痛苦温度计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理痛苦温度计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理痛苦温度计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痛苦温度计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痛苦温度计评分比较[分,(±s)]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49) 6.25±1.04 4.74±0.98观察组(n=46) 6.30±0.98 3.87±0.56 t值 0.241 5.353 P值 0.810 0.000

2.2 两组干预前后PPQ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PPQ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干预前后PPQ评分比较[分,(±s)]

?

表3(续)

2.3 两组干预前后FoP-Q-SF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理健康、社会家庭及FoP-QSF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生理健康、社会家庭及FoP-Q-SF总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FoP-Q-SF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干预前后FoP-Q-SF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

2.4 两组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表5 两组依从性比较[例(%)]

3 讨论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血液肿瘤性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可造成较大的影响,化疗作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其目的在于帮助缓解病情带来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抑制疾病的恶化,不过由于化疗药物本身存在着较多的毒副作用,容易给患者的耐受性及心理状态等带来不良影响。也有研究报道发现,对经历了化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而言,更加容易出现明显的疾病不确定感及心理上的困扰,也说明了化疗本身可能对患者的心境状态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增加心理痛苦[13]。甚至可导致部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产生了自杀倾向等,因此,对此类患者而言,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其心理痛苦进行疏导,减少诱发心理痛苦的因素,至关重要。

以PERMA为基础的心理干预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干预方法,其中PERMA这一概念最早由Seligman所提出,其认为积极心理学领域所关注的重点领域是幸福,并在2011年,首次提出了幸福(即繁荣)覆盖了五个支柱或追求,分别是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成就(accomplishment),并根据其首字母P、E、R、M、A表示,构成PERMA模式的五大元素[14]。积极情绪指的是乐观、自信、快乐、满足及舒适等积极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体验可来自过去、当前或者未来等各个时间点。投入指的是将专注力完全的集中在某一事物或者事件中,由此获得满足感及充实感。关系指的是在人与人交往及沟通过程中,通过借助彼此的感情、思想及行为等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关系及距离等。意义指的是患者可主动地专注并服务于个人认为可提升自己的一些事情,由此提高自身对生活的价值感及方向感。而成就感指的是在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之后所获得的认同感及满足感。在既往研究中发现,通过以PERMA为基础的心理干预实施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以取得更好的心理干预效果。

现本院就以PERMA为基础的心理干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心理痛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施以PERMA为基础的心理干预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心理痛苦温度计评分较低、PPQ评分较高、FoP-Q-SF评分较低,依从性也较高,证实了以PERMA为基础的心理干预可通过充分调动患者的情绪体验,建立了积极的人际关系等方式获得更好的干预效果,也更加易于被患者接受及认可,与既往报道基本一致[15]。

综上所述,以PERMA为基础的心理干预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中明显缓解了其心理痛苦,同时增加了其心理资本,减少了患者对疾病进展的恐惧情绪,患者对化疗的依从性也随之升高。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的增加样本量,增加观察指标,以此更好地对以PERMA为基础的心理干预方法的临床优势性进行探讨。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粒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罕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
阅读理解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