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柯岩与她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

2022-03-22郑学富

党史纵览 2022年2期
关键词:柯岩抒情诗周总理

郑学富

1977年1月7日,《北京日报》首家刊发了著名女作家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当时正值周恩来逝世一周年,全国人民正沉浸在对周恩来如潮般的思念之中,该诗一经发表立刻引起轰动。1月8日,《人民日报》又全文发表了这首诗,诗作以其深情饱满的诗句、催人泪下的情感、荡气回肠的韵律,在全国的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那么,这首诗当时是怎样创作的呢?其作者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柯岩(1929.7—2011.12),原名冯恺,满族,是当代一位风格显著、成就突出的著名女作家、诗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她因受到错误批判而被关进“牛棚”,创作被迫中断。1976年,柯岩虽然已不再被关押,但仍未得到彻底平反。

1976年1月8日清晨,柯岩像往常一样打开收音机,里面突然传出的哀乐声使她心里一阵发紧。当她听到播音员以低沉悲痛的声音播出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时,顿时感觉天旋地转,她一边大声痛哭,一边高声大喊:“这不是真的,不可能啊!”不知过了多久,她清醒过来,急忙站起来就往北京医院跑。到了医院,警卫拦着不让进,她又往单位跑,可是上边却下令不让设灵堂。柯岩满心的哀痛无处安放。这时,她看到协和医院内设有灵堂,门厅人潮涌动,她就跟着进去。她茫然地看着灵堂内悬挂着的周恩来遗像,一遍又一遍地三鞠躬,一遍又一遍地流泪哭泣。周恩来的逝世,令柯岩万分悲痛,她的感情已不能控制。后来,她天天往天安门广场跑,茶饭不思,彻夜难眠,一个人呆呆地站在广场上,注视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但在此时,“四人帮”竟不顾广大人民群众无限悲痛的心情,发出种种禁令,压制人们举行悼念周恩来的活动。

“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使广大群众义愤填膺,久久压抑的怒火终于爆发了。1976年清明节前后,北京市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地聚集于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花篮、送花圈、贴传单、作诗词,悼念周总理、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一首首诗抄在广场上传诵。柯岩每天都去天安门广场,她看到了一股正义的力量,看到了燃烧的悲哀和愤怒,内心受到了深深的感染。可在这时,悼念周恩来的天安门事件却被“四人帮”定性为“反革命暴乱”。4月4日晚上,天安门广场的花圈和标语被清理,许多坚持在广场进行悼念活动的群众被抓走。此时,柯岩的满腔热血已经沸腾。她决心要写一首能充分表达自己感情的诗,倾诉人民群众的心声,以此记录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她转身跑回家,拿起搁置了整整十年的笔。

柯岩一边流着热泪,一边在稿纸上写着,下笔千言,写了很多、很长,可是写着写着她停了下来:周恩来是一座历史丰碑,其一生的丰功伟绩从何写起?是写中共军事史,还是新中国外交斗争史?周恩来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又是执行者;是宣传家,又是实干家;是理财者,又是建设者……她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反复地思索着。“那时我为我无法写好这首诗曾撕碎了多少稿纸,又是多么痛苦啊!有幸的是我在天安门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是和人民站在一起的,不但心心相印、血脉相通,而且同仇敌忾、步调一致。所以我就从人民中得到了极大的教育和鼓舞。我在更深一步印证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及更深地懂得了领袖和人民血肉不可分割的关系及感情之后,选择了抛开堆砌总理丰功伟绩的追颂排比,也排遣了个人感情的绝望和悲哀,而着眼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我们最可敬爱人民的冲天悲愤。”(柯岩《在中南五省优秀教师会议上的讲话》)

有了准确的定位和清晰的思路后,柯岩重新开始了创作。在写作中,“那些大娘手挽装着祭品的竹篮,成群结队或由儿孙搀扶,她们不断地用手拍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哀哀哭着,念念叨叨地反复向总理哭诉”的场景一次又一次地映入她的脑海,强烈地震撼着她的心灵。柯岩不禁思路大开、力量倍增。突然,老家农村哭灵的镜头出现在她脑中:一位农村大娘悲痛欲绝地拍打着棺材,如泣如诉,十分哀婉,好像死者没有离去,就在眼前,诉说着家常。于是,柯岩决定采用农村民间对至亲的家人离世时哭诉心曲的形式来写这首诗,只有如此,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她内心对总理的感情,才能与百姓的感情合拍,为大众所接受。就这样,柯岩强忍着心头的悲怆,克制着心中汹涌的情绪,沉痛而低回地泣诉: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诗人一开始运用的句式,既表明了抒情主人公“我们”与抒情对象周恩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又凸现了全诗的抒情脉络。“诗人柯岩同志,唯恐沾染了如此严重的深悲大恸,仅只选用了竭力控制而又毫无藻饰的一问一叹,为全诗奠定了焦灼呼唤的基本调,震响起急切追寻的主弦……”(众一《悲歌·颂词·誓言》)柯岩的文思瞬间犹如打开的闸门,一泻千里,对着高山喊、大地喊、森林喊、大海喊,表现出了天地肃立、山海呜咽的境界,用天南地北周恩来留下的足迹和一个个鲜活的细节,描写了周恩来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诗人精心构思,想象丰富,“高山”的回答是对周恩来一生光辉业绩的总提,其余三者的回答则分别代表着农民、工人和士兵。诗人由大地想到麦穗,进而又想到总理流下的汗水;由森林想到篝火,进而又想到伐木工人回忆总理的情景;由海浪想到边防战士,进而又想到总理为战士披大衣的细节,联想自然,抒情场面亲切感人。诗人用“他刚离去,他刚离去”的重叠句式,一语双关,既描写了周恩来忙碌的身影,表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也描写了人民群众对周恩来去世那种撕心裂肺、悲痛欲绝的浓厚感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周恩来的深情回忆和缅怀。用“在这里,在一起”的语句,表现了周恩来与天地日月同在、与高山大海同在、与人民群众同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由于“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这首感情真挚的抒情诗写成后,没能公开发表,只能在柯岩的朋友之间手抄流传。1976年10月,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为庆祝这个伟大的胜利,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举办了一场大型晚会《英雄的十月》,以集体朗诵的形式,将这首《周总理,你在哪里》首次公开搬上舞台。接着,该诗又被《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这首感人肺腑的抒情诗由于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人民对周恩来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一些读者纷纷给柯岩来信,有祝贺称赞的,有探讨对诗的理解的,也有提出疑问的,柯岩总是抽出时间给热情的读者回信解答。如有许多读者问:“为什么对总理称呼‘你’而不用‘您’,是你疏忽,还是有意为之?”柯岩这样回答:“我是有意这样做的,中国南方人口语时不习惯用‘您’,对长辈及尊敬的人也是以你相称,用‘您’时不是对生人就是感觉疏远或有所畏惧时,而这首诗既然是采取口语的方式,为涵盖面更广,不是一接触先在感情上有隔阂,用‘你’则更亲近些,不存在不敬的问题。”

后来,这首诗又被《人民中国》《中国文学》分别用英、法文发表,还被收入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民的怀念》、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月的哀思》、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总理颂》和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等诗选中,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全国大部分电台转播。1979年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印刷出版了柯巖的专题诗集《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时洛阳纸贵、口碑载道,两个月后又印第二版,累计印数达到14万册,在当时创下了个人诗集印数纪录。20世纪80年代,这首诗又被选入统编教材。

《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语句平实、流畅,多处运用复沓句式,一唱三叹,使抒情诗充满了回肠荡气的音乐美和律动感。40多年来,一直被亿万人诵读着,感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责任编辑:孔晓莉)

1668501186333

猜你喜欢

柯岩抒情诗周总理
周总理“喝”饭
柯岩与贺敬之:面对面和背对背
夜色
柯岩的水
在阳光下拍照
在阳光下拍照
抒情诗身上的光
一株麦子的抒情诗
周总理用身体保护毛主席
初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