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沼泽区斜拉桥钢-混凝土叠合梁施工技术*

2022-03-21勇,刘

施工技术(中英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梁段合龙纵梁

杨 勇,刘 涛

(1.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20;2.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0 引言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大跨径桥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既可充分发挥钢、混凝土2种材料的优异性能,又有利于实现构件加工制造的工厂化和现场安装的装配化,进而提高工程质量。采用开口断面的钢-混凝土叠合梁,将钢结构部分设计为独立构件,采用高强螺栓连接,避免出现现场焊接质量控制难题,进而提升结构工厂化和装配化程度,同时也可避免传统的整节段大吨位起重,降低施工风险。钢-混凝土叠合梁斜拉桥上部结构施工已形成了较成熟的工艺,但对于特殊施工条件,现有施工工艺有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本文以珠海市洪鹤大桥洪湾水道主航道桥为研究对象,针对桥下沼泽区运输条件不便、现有施工工艺无法采用等难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施工工艺来完成其上部结构施工。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概况

珠海市洪鹤大桥全长9.654km,采用2座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跨越洪湾水道和磨刀门水道主航道,跨径布置均为(73+162+500+162+73)m。主航道桥主梁采用开口断面钢-混凝土叠合梁,梁高3.5m。钢梁部分包括主纵梁、横梁、小纵梁、锚拉板、压重箱及风嘴等,采用Q370qD钢材,主纵梁、横梁及小纵梁采用工字形断面,主纵梁中心距为34.0m,横梁长33.1m,横梁标准间距为4.0m,钢梁构件之间全部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混凝土桥面板采用C60预应力混凝土,桥面板厚26cm,分为预制和现浇,预制部分按混凝土平面尺寸规格可分为3.4m×16.45m,2.4m×16.45m,1.4m×16.45m。为减少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求预制板存放时间≥6个月;现浇部分为预制板间湿接缝,主要位于主纵梁、横梁及小纵梁顶面,采用C60微膨胀混凝土,通过剪力钉与钢梁结合形成叠合梁结构。斜拉索采用镀锌平行钢绞线斜拉索,每个主塔20组斜拉索,通过锚拉板锚固在主纵梁顶面[1]。

全桥叠合梁分为85个节段(包括2个主塔顶0号梁段,80个标准梁段,2个边跨合龙段,1个中跨合龙段),其中0号梁段主纵梁长17m,设置5条横梁;标准梁段主纵梁长均为12m,单个梁段设置3条横梁,标准梁段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钢梁单个构件最大起重量为62t,为0号梁段主纵梁,其余标准段主纵梁最重45t(含风嘴与锚拉板);钢横梁最重44t,为辅助墩顶压重横梁,其余标准横梁重26.5t;单块桥面最重45t。

图1 主梁标准梁段三维模型

1.2 地形地貌

3号主墩位于洪湾水道中珠联围防洪大堤背水侧,地处珠江三角洲南部,地貌单元属海陆交互相,地形平坦开阔,原地面标高约为0.000,根据地质报告,原地表为素填土,层厚1.3~2.0m,往下为淤泥质黏土层,层厚13.30~20.80m。由于该区域为洪鹤大桥与洪湾渔港吹填施工交叉区,桥梁施工前,洪湾渔港已在该区域堆载了约3.0m深的淤泥质泥水,使得整个场地变成沼泽地,彻底改变了原有地形地貌条件。根据现场实际施工需要,3号主墩采用筑岛工艺形成施工场地,筑岛标高为4.000m。

2 传统施工工艺

1)回转桥面起重机拼装法 先利用大型浮式起重机(水上)或大型履带式起重机(陆地)架设主塔顶梁段,架设时可整节段整体架设,也可进行散件拼装;塔顶梁段架设完成后,在塔顶梁段的桥面上安装回转桥面起重机,回转桥面起重机可在架设位置的桥梁正下方水面(或地面)起吊待架设梁段构件,也可回转180°至已架设梁段的桥面起吊,待架设梁段起吊后可直接就位安装[2]。该方法操作工序简单,特别是对于梁段构件可运输至架设位置正下方的工况,具有显著优势,但对于桥下运输不便,或桥梁构件尺寸过大限制桥面回转起吊时,该方法将无法实施。

2)整节段架设法 预先将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组合成整体,运输至起吊位置,再利用桥面起重机或缆索吊装整节段,也可预先进行部分构件组合,如先组装钢结构,待钢结构架设后,再进行混凝土构件架设安装[3]。该方法减少了现场拼装的工作量,并一定程度上可加快施工进度,但增加了构件运输难度和吊重,也就限制了其适用范围。

3 施工方案研究

洪鹤大桥3号主塔位于防洪大堤背水侧,边跨侧从S6号梁段开始全部位于沼泽区,中跨侧C1~C9号梁段则位于防洪大堤正上方或浅滩区,均无法实现梁段运至桥下。此外,钢横梁长33.1m,采用桥面回转起吊难度较大,钢横梁在回转过程中极易与先架设梁段的斜拉索碰撞而损坏斜拉索,且桥梁横向总宽度约40m,无法采用整体架设法。因此,该桥上部结构钢-混凝土叠合梁施工需探索一种新的施工工艺。

3.1 总体施工方案

根据设计要求,混凝土桥面板在专用预制厂内提前预制,并按要求存放≥6个月,钢梁构件在专业钢结构工厂分段制造,验收合格后进行短线整体匹配。由于3号主墩位于防洪大堤背水侧的沼泽区,钢梁构件及桥面板无法采用水路运输,只能利用汽车通过施工栈桥运至施工现场。

塔周梁段利用履带式起重机直接吊装至支架上进行架设;塔周梁段架设完成后,在塔周梁段上安装桥面起重机及提梁站;标准梁段构件通过提梁站提升至桥面,再利用运梁车运送至桥面起重机起吊位置,采用悬臂拼装工艺架设,梁段构件起吊需通过平移方式,避免与已架设梁段的斜拉索碰撞;中跨采用等温条件合龙方式,即在标准梁段架设完成后,通过连续观测合龙口的姿态确定合龙梁段参数,在相同工况条件下进行合龙梁段施工。

3.2 施工设备确定

塔周梁段距离地面高度约36m,最大起重量为0号梁段主纵梁,重约62t,其余构件质量均在45t以下。由于3号主塔位于陆地,塔周梁段无法采用浮式起重机等水上起重设备进行安装,通过对梁段吊装重量、吊装工况及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分析,选用350t履带式起重机,在主臂长66m、幅度18m时,可吊重75.8t;幅度20m时,可吊重65.7t,满足塔周梁段构件吊装要求。

标准梁段构件质量均在45t以下,桥面起重机额定起重量按50t考虑。梁段构件自桥面运至桥面起重机尾部起吊,平移至前端进行拼装,桥面起重机前端悬臂以满足梁段构件平移和旋转,此外,钢梁间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桥面起重机需提供高强螺栓施拧的作业平台,以确保施工安全。在充分考虑施工需求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工况不断优化,最终确定了一种框架式桥面起重机,起升高度9m,包括主桁架、底托架、起重系统(包括桥车、天车及吊具)及行走系统等,设备整机重162t,如图2所示。

图2 桥面起重机总体结构

主桁架作为起重机的起重支撑构件,两侧面主桁架片中心距为28.8m,通过横向联系形成空间桁架结构,桁架片顶面设有行走轨道,供起重桥车纵向行走。起重系统包括纵向移动的桥车、横向移动的天车、起重卷扬机及吊具,实现梁段构件的起吊、纵横向平移。桥面起重机前移系统包括滑移轨道、顶推装置等,行走轨道设置在主桁架片下方,置于已架梁段桥面上并与钢横梁牢靠锚固,顶推系统采用液压操作系统,使桥面起重机在轨道上沿纵桥向前进或后退。底托架采用钢框架结构形式,作为钢梁构件临时放置和精确就位的工作平台,可覆盖整个吊装梁段的作业区域,为高强螺栓施拧提供了可靠的作业平台,有利于保证施工安全。底托架上横桥向两侧各设置1个滑动架,设有三向千斤顶,用于完成主纵梁移动和精确就位。

为将梁段构件提升至桥面,需在主塔区设置1座提梁站。提梁站位于主塔和边跨侧S1号斜拉索之间,根据构件提升及旋转需要,提升站设计为两跨不等的门式结构,跨径为34m+21m(桥面+地面),地面起升高度为43m,桥面起升高度为9m,额定起重量为50t,主梁上设置天车轨道,轨道中心间距为7m,如图3所示。

图3 提梁站结构布置

4 叠合梁施工工艺流程

4.1 塔周梁段架设

塔周梁段作为后续梁段悬臂架设的起始段,需满足中、边跨两侧桥面起重机安装和提梁站建设的空间要求,由于3号主塔距离防洪大堤较近,中跨侧C2,C3号梁段处于防洪大堤的正上方,根据大堤防护要求,防洪大堤的保护范围内严禁搭设支架、插打钢管及开挖作业,且5t以上车辆、设备不得进入,以确保大堤结构安全,这就限制了中跨侧主梁安装的支架搭设和作业空间。需对塔周梁段的安装方案予以优化,通过进一步模拟,发现中跨侧C2,C3号梁段未安装的情况下,可先在边跨侧安装中跨桥面起重机,安装完成后再前移至中跨C1号梁段上,再利用桥面起重机单侧悬臂架设中跨C2,C3号梁段。待中跨C2,C3号梁段架设完成后,再安装边跨侧桥面起重机,这样中跨C2,C3号梁段即可避免防洪大堤对施工的限制。

塔周梁段支架由中跨C1号梁段至边跨侧S3号梁段非对称布置,梁段构件采用350t履带式起重机在临时支架上进行原位安装。先安装0号梁段钢梁,纵梁长17m、重约62t,受中塔柱斜度影响,无法一次性吊装就位,需在下横梁上横向滑移就位。所有钢梁构件安装完并形成整体后,复测梁段平面位置及标高,由于0号梁段安装精度对后续梁段安装精度影响较大,需严格控制并精确调整。0号梁段钢梁精度满足要求后,将其与主塔下横梁通过精轧螺纹钢、纵横向支撑进行临时固结,以抵抗后续梁段安装过程中的不平衡力。塔梁临时固结后安装0号梁段桥面板,然后依次安装中跨C1号、边跨S1~S3号梁段,安装完成后,5个节段一次性完成桥面板湿接缝施工,对称挂设、张拉1号斜拉索[4-6]。

4.2 中跨侧C2,C3号梁段架设

塔周梁段架设完成后,在塔周梁段上安装桥面起重机及提梁站,并完成相应试吊、检验工作。通过提梁站将C2号梁段构件按架设顺序依次提至桥面,利用运梁小车运送至中跨桥面起重机起吊位置,先架设C2号梁段钢梁,完成后对称挂设2号斜拉索并一次张拉,然后桥面起重机前移;以同样步骤架设C3号梁段,对称挂设3号斜拉索并一次张拉,C2,C3号梁段湿接缝浇筑,等强后2,3号斜拉索二次张拉。

4.3 标准梁段架设(边跨侧S13,S14号及边跨合龙段除外)

标准梁段采用桥面起重机对称悬臂拼装架设。梁段构件通过提梁站依次提升至桥面运梁小车上,运梁小车将梁段构件运送至桥面起重机起吊位置,再利用桥面起重机依次进行安装。为减少湿接缝等强时间以缩短工期,标准梁段湿接缝每2个梁段浇筑1次,即每2个梁段为1个施工周期[7-9]。

4.4 边跨侧S13,S14号和边跨合龙段架设

边跨侧S13,S14号位于辅助墩顶,边跨合龙梁段位于边墩墩顶,因桥面起重机底托架与辅助墩、边墩墩身冲突,需提前将边跨侧桥面起重机底托架拆除,该3个梁段架设时需在墩旁搭设支架辅助就位[10]。以S13,S14号梁段施工为例,施工步骤如下。

1)第1步 利用桥面起重机完成中、边跨S12号梁段架设及12号斜拉索挂设、一次张拉,与此同时,完成辅助墩墩旁支架的搭设和辅助墩永久支座的安装,在支架顶设置横向、纵向滑道。

2)第2步 利用卷扬机将边跨侧桥面起重机的底托架下放至地面施工平台上。

3)第3步 桥面起重机继续前移至S12号梁段前端。

4)第4步 按照标准梁段安装步骤,依次架设S13号梁段钢梁及挂设13号斜拉索并一次张拉,辅助墩顶压重混凝土施工,最后安装S13号梁段的桥面板,施工S12,S13号梁段湿接缝,并进行12,13号斜拉索二次张拉。值得注意的是,S13号梁段主纵梁在辅助墩墩旁支架上完成滑移就位。

5)第5步 桥面起重机继续前移至S13号梁段前端,架设S14号梁段构件,挂设14号斜拉索并一次张拉。与此同时,将边跨侧桥面起重机底托架从地面转运至S15号梁段正下方。

6)第6步 桥面起重机前移至S14号梁段前端,利用卷扬机将边跨侧桥面起重机底托架提升至梁底进行安装,桥面起重机恢复正常使用状态,再按标准梁段的吊装顺序进行后续梁段架设。

4.5 中跨合龙段架设

中跨合龙段采用等温条件合龙方式,合龙时日气温为25~35℃,选择合龙基准温度为28℃。对称双悬臂完成S20号梁段架设及20号斜拉索挂设、一次张拉,施工边跨合龙段的边墩墩顶压重混凝土。除主塔处的塔梁临时固结体系外,拆除其余所有支架上的临时支座,使边跨侧梁体可在支座上纵向移动。按监控要求,清理桥面临时荷载,桥面起重机走行至吊装合龙段位置,观测中跨合龙口两端的梁段姿态,通过调整索力、设置偏载等措施调整合龙口标高、上下游主梁高差、轴线偏位等参数,使合龙口姿态达到监控允许范围,并连续观测调整后的合龙口姿态,掌握钢梁随温度、日照变化的规律,根据钢梁变化规律,并结合实际情况予以修正,给出合龙段钢梁匹配制造的参数[11]。

按实测数据制造合龙段钢梁,做好钢梁合龙准备,待温度恒定后进行钢梁合龙。合龙施工的最大难度在于主纵梁螺栓孔群的精确匹配,为便于合龙段主纵梁精准、顺利匹配,提前准备好小型千斤顶、对拉螺栓等辅助工具。合龙时,将合龙段与3号塔侧梁段的主纵梁按标准接头方式先行连接,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合龙段与4号塔侧梁段,直至接头线形、缝距等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后,立即采用临时拼接板将合龙段与4号塔侧的梁段锁定,使全桥主纵梁连成整体。临时锁定后,立即拆除3号主塔处的塔梁临时固结体系,使主梁可沿纵桥向单向位移。

主纵梁锁定后,根据合龙段与4号塔侧的梁段接头螺栓孔位情况配钻永久连接板,永久连接板单端的螺栓孔预先钻好,现场配钻另一端即可。先配钻主纵梁顶、底板永久连接板并按要求完成高强螺栓施拧,再拆除腹板临时拼接板,配钻永久连接板并安装到位。最后安装合龙段钢横梁、小纵梁及桥面板等构件,浇筑湿接缝混凝土,实现全桥贯通[12]。

5 结语

1)珠海市洪鹤大桥主航道桥为主跨500m的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结合现场施工环境特点,探索了一种新的施工工艺,该方法克服了沼泽区桥下运输条件不便、回转桥面起重机拼装法无法使用难题,同时也避免了整节段架设法受梁段尺寸过大的限制。

2)塔周梁段采用支架法不对称架设工艺,避免受中跨侧主梁安装的支架搭设和作业空间受防洪大堤限制,确保了防洪大堤的结构安全,克服了陆地施工环境、大型水上设备无法提供有效服务的困难,不对称设计的支架减少了中跨侧支架的工程量,节约支架周转材料约200t。

3)在现有的施工方法无法满足标准梁段双悬臂架设需求的情况下,研发了一种框架式桥面起重机,该设备整机质量小,相当于同等起重能力回转桥面起重机质量的70%,确保了装配式叠合梁构件顺利架设,底托架作为高强螺栓的作业平台,还可有效防止高空坠物风险,保证桥下安全。

目前,珠海市洪鹤大桥已建成通车,桥梁线形平顺,各项监控指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猜你喜欢

梁段合龙纵梁
基于拉力场理论的腹板连接剪切型可替换耗能梁段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新型支承体系多跨矮塔斜拉桥合龙方案研究
带耗能梁段的高强钢框筒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
基于多品种混流生产的商用车车架纵梁自动化上线装置研究
国内铁路最大跨度连续刚构梁合龙 中老铁路:控制性工程阿墨江双线特大桥合龙
中老铁路建设再获突破性进展 超百米四线铁路特大桥成功合龙
悬臂浇筑连续梁合龙段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基于Dynaform地板纵梁回弹解决方案
汽车发舱纵梁前端板结构设计
短线匹配法预制箱梁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