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2022-03-19潘磊庆辛志宏

农产品加工 2022年3期
关键词:南京农业大学南昌大学食安

潘磊庆,宋 菲,辛志宏

(南京农业大学 食品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但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仍层出不穷。仅2019 年就爆发了“非洲猪瘟”、德国婴幼儿奶粉“芳香烃门”、酒鬼酒“甜蜜素”风波等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使得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更加重视,也给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此同时,高素质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也成了市场的迫切需求[1]。

食品质量与安全(以下简称食安) 专业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探索食品营养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规律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2]。自2001 年教育部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置食安专业以来,我国已有250 多所院校开设了该专业,主要分布在综合性、农林类及理工类院校[3]。各类院校依据自身的学科建设能力、师资力量及基础设备等条件确立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4]。着重分析国内开设食安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差异,探究不同院校食安专业培养方案的侧重点,结合目前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现状,为制定和创新食安一流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和建议。

1 国内高校食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分析

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依据是人才培养方案,包含了各高校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学分学制、考核标准等各个环节的规定[5]。选取综合性、农业和工科3 类院校共10 所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培养目标、课程学分、核心课程及实践课程环节等方面的差异。

1.1 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分析

国内部分高校食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见表1。

表1 国内部分高校食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除东北农业大学外,其他院校的食安专业分别在2019 和2020 年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 所院校所授学位类型均为工学学士,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现,均强调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但总体上都很模糊、不具体。各类高校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主要表现为综合性院校(如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南昌大学) 致力于培养新时代一流复合型、具有深造基础和潜力的食品人才;农业类院校(如云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 侧重于培养掌握食品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食品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的专业人才;工科类院校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侧重于培养从事食品领域技术开发等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2 各高校课程学分设置差异分析

各高校所设课程基本可归为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所统计的专业课程学分是专业基础课程学分和专业课程学分的总和)。通识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包括“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专业课程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课程。

国内部分高校食安专业课程学分见表2。

由表2 可知,各校总学分稍有差异但都很高。其中,南京农业大学、南昌大学、西北农林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总学分相近,等于或接近160 学分;华南理工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总学分相近,等于或接近170 学分。华南理工大学总学分是170 学分,为最高学分。在通识教育课程上,10 所学校维持在20%~50%,东北农业大学占比最低(24.4%),中国农业大学占比最高(47.74%)。在专业课程上,10 所学校维持在35%~7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占比最低(34.1%),南昌大学占比最高(71.6%)。

表2 国内部分高校食安专业课程学分

由以上数据可知,各院校不仅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对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差异。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上的差异体现出各学校对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都很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学分上的差异则从侧面反映出各院校专业课的丰富度及对专业的投入力度的差异性,南昌大学是10 所学校中专业课丰富度最高、对专业课的投入力度最大,江南大学紧随其后。究其原因,可发现江南大学和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具有多个省级及以上学科平台,拥有我国高校食品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大批杰出教学科研人才,承担多项国家及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实际上,无论是重视通识教育的院校,如南京农业大学等,还是重视专业教育的院校,如南昌大学、江南大学等,其专业均入选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由此可见,高校本身具有的科研平台、教学科研等实力雄厚程度及国家省级的重视和资源投入力度都是高校能否建成“一流”食安专业、培养“一流”食安人才的关键因素。

1.3 各高校核心课程设置差异分析

国内部分高校食安专业核心课程见表3。

由表3 可知,10 所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设置了具体的课程体系,其主干课程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标准与法规”等课程。此外,各院校根据自身办学能力开设了一些特色课程。例如,江南大学开设了“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等特色课程;中国农业大学开设了“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食品化学与分析综合设计”等特色课程;南昌大学利用自身的科研平台与科研设备开设了“现代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等课程;云南农业大学开设的特色课程有“食品添加剂”等;南京农业大学凭借着其在肉制品、农产品等方面的研究优势,开设了“畜产食品工艺学”“食品卫生检验”“农产食品贮藏加工学”等课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重点在食品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方向,开设了“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管理”“食品试验优化设计”等课程;东北农业大学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开设了“生理学基础”“食品检疫学”等课程;华南理工大学的重点在于食品技术开发,开设了“流体力学与传热”“传质与分离工程”等课程;大连工业大学重视工程教育,开设了“食品原料生产与安全控制”“化工设备机械基础”“食品工厂设计”等课程;天津科技大学则更注重食物质量,开设了“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质量检测技术”“食品品质评价”等课程。

表3 国内部分高校食安专业核心课程

1.4 各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差异分析

实践教学课程是高校教学课程中的重要构成,是培养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精神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主要渠道,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路径。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的新兴专业,食安专业涵盖了生物、化学、食品科学、仪器、工程等众多专业知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典型应用型专业[6]。对10 所院校的实践课程环节(基础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 的设置进行分析比较。

国内部分高校实践课程环节学分见表4。

表4 国内部分高校实践课程环节学分

由表4 可知,10 所高校的实践课程学分设置在15~35 个,南昌大学学分最高,为35 个;南京农业大学学分最低,为17 个。10 所学校的基础实验占比在20%~60%,中国农业大学占比最高,为60.00%,南京农业大学占比最低,为23.53%;专业实习占比在10%~25%,东北农业大学占比最高,为23.19%,云南农业大学占比最低,为9.52%;毕业设计占比在20%~60%,南京农业大学占比最高,为58.82%,中国农业大学占比最低,为22.22%。

以上数据表明,各学校对各种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同,如江南大学最重视基础实验,其占比将近50%;与江南大学相同,中国农业大学最重视基础实验,但与其他院校相比而言,该校毕业设计最不受重视;云南农业大学的基础实验和毕业设计受到了几乎相等的重视程度,但对专业实习的关注度严重不足;南昌大学相对比较重视基础实验,这与其培养具有深造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人才的理念不谋而合;南京农业大学最重视毕业设计,即其非常重视毕业生的论文质量;比起专业实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重视基础实验和毕业设计;东北农业大学侧重于实验基础和毕业设计;华南理工大学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重心放在了基础实验上。同时,专业实习在3 个实践课程环节模块占比最小,反映出各个学校在专业实习上需要加强。

2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结合上文对国内高校食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分析,可以得知我国高校食安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存在较大差异和问题。各高校培养目标侧重点不同但都模糊不清,课程学分参差不齐且专业投入相差较大,核心课程各具特色但或冗余、或缺少,实践课程环节关注点存异,专业实习重视不够。基于此,提出了如下一些改进建议。

2.1 明确培养目标,因材施教

针对国内高校食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似、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应当结合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和人才市场需求确定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在体现专业特色的同时体现办学特色,为深造、考公、从事产品研发等各种类型的人才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发挥不同类型人才的潜能,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2.2 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创新人才

国内高校食安专业建设基本依托于自身原有优势教学课程,利用原有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进行食安学科建设,不同实力造就了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专业建设水平,培养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食安人才。我国应当加快高校食安专业本科生课程建设,提高各高校的办学能力,使各大食品高校都可以、都有能力建设出高水平的一流食品学科。

2.3 丰富核心课程,全面培养人才

高校在食安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虽有重叠部分,但主要是结合自身实际开设了各具特色的主干课程,这在加强高校自身学科竞争优势的同时忽视了部分对此特色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而且可能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所以,应丰富核心课程,尽可能涵盖食品领域各个方向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发展。

2.4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实践人才

目前,各高校比较重视基础实验操作和毕业设计,但对专业实习的重视度不够,这将导致学生对社会工作了解不深入,毕业时无法无缝式进入社会从事相关工作。专业教学应与职业市场紧密联系,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检验其实践能力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食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学分、核心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不一致。人才培养方案上的差异性也反映出我国食安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核心课程不丰富、专业实习不够等一系列问题。据此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明确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丰富核心课程,增加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食安专业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对食安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南京农业大学南昌大学食安
山西汾阳王酒业中国食安大会上获嘉奖
声音栏目 与您同行 食安天下 掷地有声
“食安封签”来了
上海市投放7540万张“食安封签”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中国首块人造培养肉诞生
校园阅读推广实践与创新
Book review of Climate change as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hazard
南昌大学简称“南大”,南京大学:那我叫哈?
我馆勤工助学的管理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