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人才培养及启示

2022-03-18李梦卿陈竹萍

教育与职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学职业课程

李梦卿 陈竹萍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更高需求,日本政府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过多次会议探讨决定创设专门职业大学(専門職大学),比较典型的有2019年4月建立的高知康复专门职业大学(高知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専門職大学)、2020年4月建立的东京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東京国際工科専門職大学)、东京保健医疗专门职业大学(東京保健医療専門職大学)和名古屋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名古屋国際工科専門職大学)。这些专门职业大学以培养具有高度实践力、高度创造力的专门职业人才为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

一、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实为创设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提供可能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兴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产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雇佣环境的技术化、能力化。与此同时,持续已久的少子老龄化问题直接影响经济、教育的发展,导致日本经济长期低迷,高职院校生源竞争激烈、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日本职业教育亟须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与大学同等地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培养专门职业人才,促进经济发展迈向新阶段。

1.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亟须革新。“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经济复兴期(1946—1955年)、快速发展期(1955—1957年)、稳定增长期(1973—1987年)、泡沫经济期(1987—1991年)、失去的20年(1991—2010年)等阶段”。①“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也得到了改善,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有所增加,验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即经济的发展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伴随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时,产业结构则出现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②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发生后,日本经济陷入连续二十年的停滞状态,尽管政府采取改变货币政策等措施,但仍不能恢复到以往的繁荣局面。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人均收入高于第一、二产业,使得求职者大量涌入第三产业以寻求更高的薪资,劳动力重心转移至第三产业。当第四次产业革命来临时,物联网(IOT)、大数据(BG)、人工智能(AI)、机器人的广泛使用,加速了产业技术更新,推进产业朝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趋势发展。“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推测,第四次产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投放使用将会减少735万低技能劳动岗位,而技术革新又将创造574万个工作机会”,③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冲击与影响,雇佣环境的技术化、能力化要求也越来越普遍。“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与罗伯特·卢卡斯创立的内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是知识与技术,技术革新需要受过严格教育和培训的人力支撑。”④日本政府将第四次产业革命视为经济增长新引擎,颁布了《新产业结构蓝图》《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一系列政策文件,针对经济、教育发展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少子老龄化引发社会危机,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发展陷入困境。人口的数量、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教学质量。少子老龄化问题最直接的社会影响是劳动人口的下降,导致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人力支撑,这对与市场经济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提出了较为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需针对老龄人口的人力资源再开发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弥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的定义,超过7%的老龄化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称为老龄化率)为老龄化社会,超过21%的老龄化率为超老龄化社会。2007年,日本老龄化率达到21.5%,2013年老龄化率达到25.1%,已经进入超高龄化社会,预测到2060年,平均每2.5个人中有一位65岁的老年人,平均每4个人中有一位75岁的老年人。”⑤日益严重的少子老龄化问题使得日本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导致政府养老负担加剧,制约日本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安倍政府曾于2015年10月提出‘构建一亿总活跃社会’的目标,并出台新‘三支箭’政策,即孕育希望的强劲经济、成就梦想的育儿支援、安心的社会保障。”⑥少子老龄化问题也直接影响了教育界,入学生源的急剧减少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各院校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学生报考以谋求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从而导致高职院校之间竞争激烈,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3.职业教育遭遇发展瓶颈,顶层设计亟须完善。在专门职业大学设立之前,日本高职院校主要有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这些类型学校因时代需求而设立,定位、发展方向各不相同,曾在促进日本经济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前,日本高等教育院校主要为大学与专门学校两类院校;‘二战’后,日本根据《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等法律政策文件建立起‘六三三四’单线学制,进行学制改革,将不具备升格条件的农业、工业、商业等专门学校改为短期大学。20世纪60年代,短期大学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被制度化。”⑦在后期发展过程中,短期大学呈现女性化特点,专业设置以家政、保健等专业为主。1961年,日本在“技术立国”“教育立国”的基本国策下,建立高等专门学校制度,以满足第二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急切需求。高等专门学校多为理工科专业,入学生源男性较多,实行五年一贯制,主要接受初中毕业生入学,无法大规模招收高中毕业生及社会人并对其进行职业教育训练。1976年专修学校制度建立,为灵活适应第三产业发展需求,设置基准较为宽松,办学形式多样。“短期大学大多建在地方,修业年限为两年制,为‘二分之一’大学”,⑧专修学校设置基准宽松,自由度高,呈现更多的多样性、开放性、多功能性特征,“但其教育质量评估工作落实不到位,缺乏系统完善的适切性、规范化的第三方评价机制”⑨。鉴于此,亟须完善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重新规划职业教育发展方向。“2014年10月7日,日本文部科学省接受采纳了教育再生实行会议提出的第五次建议,召开相关会议并于2017年3月10日颁布了关于创设专门职业大学的法案。”⑩

二、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人才培养特点

1.彰显应用型特色的培养模式。修订的《学校教育法》于2017年5月24日在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第83条第2项规定,专门职业大学是教授学生研究高深的专门学艺,培养学生从事某种专门性职业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本科层次职业大学”。由此可见,专门职业大学虽打破了职教办学层次,但本质上仍属于职业教育,坚持应用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其基本原则。第一,注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主体。专门职业大学不仅招收职业高中毕业生入学,更要为社会人士提供入学机会。如果延续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会产生“同质化”办学、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等问题。为应对上述问题,专门职业大学与地方政府、企业积极寻求合作,以保证多元主体参与办学,实现优质资源互补。如东京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不仅与富士通、雅虎等多个日本国内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开展海外实习,以便于学生学习前沿技术知识。第二,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日本高中生希望升学的理由排在第一位的是‘想学习对将来有用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门职业大学分析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与需求,增加实践性课程比重,开展超长期的企业内实习,以项目为载体,教授学生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如高知康复专门职业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校内共开设22个培训室(约1800平方米),同时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机会。第三,强调复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日本政府曾做过一项调查,“有68.3%的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缺乏创造力,66.4%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对于产业技术的理解能力不足,同时有58.1%的企业认为毕业生沟通交流能力不足”。传统高校的学科设置、专业划分细致,专业融合程度较低,而专门职业大学打破了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促进跨界领域融合,增强学生的复合应用能力。例如,东京保健医疗专门职业大学的理疗专业课程内容不仅包含康复医学、理疗概论等专业内容,还涉及职业伦理、心理学等相关领域内容。

2.突出实践性的课程设置。“201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对新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了制度设计,指出‘高度专门化(専門高度化)’‘强化实践能力(実践力強化)’‘精通多领域(分野全般の精通)’‘强化综合能力(総合力強化)’‘培育学士力(学士力育成)’是新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职业化水平高低、分类是否精细,对是否能够培育出社会市场所需要的职业型人才有重要影响。现代社会,高校已不是纯粹的“象牙塔”,尤其是职业教育,更承担着为社会培育各类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专门职业大学从设立时就致力于突出实践性的课程设置,教授学生研究高深的专门学艺。“专门职业大学主要开设如下四类课程:一是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技能,要求学生修得20个以上学分,主要开设数学等基础科目。二是职业专门课程,培养与专业相关的特定职业所必需的理论性、实践性的能力,以及该职业的整个领域所必备的能力,要求学生修得60个以上学分。三是延展课程,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要求学生修得20个以上学分。四是综合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学生修得4个以上学分。”例如,东京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将数学等基础科目及编程训练等实习相结合,开设职业实践专门课程,同时开设培养应用力的延展课程。职业专门课程的学分占比最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3以上的课程是实习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力。此外,专门职业大学还与产业界合作开发课程、出版和使用标准规范的教材,动态更新教材内容,并不断对课程进行修订。专门职业大学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复合应用能力,为日本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3.注重科学规范的认证评价机制。日本教育学者寺崎昌男认为,“大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大学对教育和研究进行自主创新”。从2004年开始,由文部科学大臣认证的评价机构每7年进行一次评估,对高校教育研究、组织运营等综合状况进行评价。日本政府导入第三方评价,对高职院校发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目前来看,“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的评价机制存在科学性、规范性不足等问题;专修学校的认证评价机制则存在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不到位、信息公开工作落实不力等诸多问题”。专门职业大学总结上述三所高职院校进行认证评价的经验与教训,积极完善认证评价制度,根据认证评价反馈加强学校管理,针对不足加以改进。第一,多元化主体参与。专门职业大学除接受政府、机构的认证评估,还积极接受领域内企业的专业评估,加强与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合作,重视多元化主体参与院校认证评价过程,强化高校自评意识,探索学生参与认证评价过程的路径,深化评价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第二,标准化的操作程序。通过严谨的规划设计、细致的调研分析、严格的认证评价,对专门职业大学的整体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将高校目标、教员组织、招生政策等多种情况纳入考查范围。第三,及时的认证评价反馈。定期更新修订认证标准等,回访评价对象,保证评价结果的实效性,推动认证评价机制改进与发展,为专门职业大学发展提供精准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反馈结果。例如,高知康复专门职业大学准备通过机构评估与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教学、教师队伍、教学设施等情况进行评估打分。

三、日本专门职业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策略

专门职业大学通过设立“教育课程协议会”,加强企业内实习,完善教师聘任与培训机制,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它还十分重视社会人再教育问题,建立了公正性与灵活性并存的生涯职业教育体系。

1.以应用能力为核心,引领专业理论素养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是专门职业大学的最大特色,它融合了大学、短期大学与专修学校的优势,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构起桥梁。在师资方面,聘请精通理论的研究者和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实践者共同教授课程。“其中实务家教师(実務家教員)占总体教师的40%,一半以上的实务家教师需要有研究能力,研究员教师占总体教师的60%,开展小班教学的班级人数不超过40人”,从而能动态跟踪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进度与策略,保证了授课的高质量。例如,东京保健医疗专门职业大学的实务家教师占比达40%以上,原则上开展不超过40人的班级教学,班主任针对学生情况进行一对一的谈话并提出学习建议。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开设基础课程、职业专门课程、延展课程、综合课程四个层面的课程,确保课程设置的均衡化、合理化,其中1/3以上的课程是实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力。“在开展实习方面,创设与职业直接相联系的实践的教育环境,实施超长期的企业内实习,4年制学生毕业要求学生总计必须修得124学分以上,实习实训学分必须修到40个,占总学分的1/3。”以东京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为例,尤其重视实习实训,不仅开展超过600小时的超长期企业内实习,还为学生提供海外实习的机会。实习流程严格按照《专门职业大学现场实务实习手册》进行,制订详细完备的实习计划,一位实习指导教师仅教授指导一名或几名学生。专门职业大学通过师资、课程设置、实习教学等方面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以协同育人为抓手,推进校企合作方式升级。日本经济学家高桥龟吉认为,“二战”后“日本多数企业和经营者所选择的根本方向,都不在于利润第一,而在于扩大发展事业。经营者的传统信念就是求取事业的扩大和发展,同时也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为开展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文部科学省在《迈向产学官合作的新时代》文件中提出今后需加强产学官合作,加强人才培养、活用。”专门职业大学除采取开展合作研究、委托研究、技术咨询和技术转让等合作方式之外,还强化产学合作,推进校企合作方式升级。第一,与产业界合作,更新开发教育课程。专门职业大学设立“教育课程协议会”,保障与产业界在教材编制与课程实施方面的合作。例如,东京保健医疗专门职业大学与日本最大的化妆品、美容综合网站cosme开展合作,联合开发与美容护理相关课程。第二,实施超长期企业内实习。在企业或其他类似场所进行现场实务实习,开展项目式学习(PBL),着力提高学生自觉发现课题的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教育计划,配备实习指导教师,规范实施流程,分析评价实习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并采取措施完善实习制度。例如,名古屋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不仅开展16周以上的企业内实习,还配备实习指导教师,通过了解工作流程、实际操作等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聘任实务家教师。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认为“只有真正参与到科学研究中的人才有教育好学生的能力的”“一般的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知识”。专门职业大学不仅对教师的学历、知识、经验等做出要求,更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确保实务家教师数量比例需占专任教师的40%以上,其中一半以上的实务家教师需具备研究能力,要求有高校教师经历,拥有硕士以上学历,或者有相关研究业绩。”东京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名古屋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的教师都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与较强的研究能力,有利于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门职业人才。

3.以师资队伍为支撑,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2017年日本政府根据《学校教育法》设置了《专门职业大学设置基准》,对教师聘任标准做出明确规定,为专门职业大学选聘教师提供了参考标准。专门职业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合理的教师组合结构。“专门职业大学共有实务家教师、研究员教师、有研究能力的实务家教师及专任教师四种类型的教师,实务家教师占总体教师的40%,一半以上的实务家教师需要有研究能力,研究员教师占总体教师的60%。”第二,严格的教师聘任标准。“《专门职业大学设置基准》对各职称教师的学历、知识、工作经验、实践技能做出严格规定。如教授聘任标准为:(1)获得博士学位,有研究业绩;(2)具有与博士学位获得者同等的研究业绩;(3)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有实际业绩;(4)有在大学担任教授、副教授或专任教师的经历;(5)在艺术、体育等领域有优秀的特殊技能与卓越的实践经验、技术;(6)在专业领域有特别出色的知识、经验。”第三,全面细致的教师审查制度。主要从教师的学历、实务业绩等方面进行审查,判断该教师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审查应聘教师的业务实绩时,主要审查该教师是否有专业领域资格证书等获奖证明,是否参与过现场指导等。第四,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新教师入职后,通过校内、校外研修提高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如观摩教学活动等形式培养新教师的进修兴趣,提高实践技能。在职教师则定期参与组织进修活动,更新教学知识、技能、观念。专门职业大学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推进课程教学模式革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知康复专门职业大学、东京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东京保健医疗专门职业大学和名古屋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四所大学实务家教师的比例都达到40%以上,教师的学历、工作经历等详细信息公布在学校官网以便接受公众监督,学校为教师提供研究经费支持等,以保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借鉴与启示

专门职业大学的创立是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它明确院校办学定位,设立适切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精准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培育符合劳动岗位需求的专门职业人才,为日本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增效”。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办学经验对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我国本科层次教育亟须厘清自身属性,明确办学定位,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教学工作,以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明确办学定位,建立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日本为促进专门职业大学规范运行,多次召开会议,修订《学校教育法》并颁布《专门职业大学设置基准》《专门职业大学现场实务实习手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法律层面对专门职业大学办学目标、课程设置、招生规模、教师队伍、学位授予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明确了专门职业大学的办学定位。2014年我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在政策推动下,教育部自2019年以来分三批批准了2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打破了职业教育的“天花板”。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不是职业教育的加长版,也不是本科教育的复制版,而需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在厘清其教育属性、职业属性、本科属性的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要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办学,以培养国家战略需要、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国外办学经验的同时,也要总结我国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根据产业发展要求科学设置学科专业,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虽然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1月印发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有基本的政策引导,但教育行政部门仍需尽快出台关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标准、认证评估指标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文件,使我国本科职业院校办学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2.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926年黄炎培先生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办学方针,主张办好职业教育须联结职业界与教育界,从而衍生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思想主张。”日本专门职业大学重视校企合作,在课程、教学等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设置“教育课程协议会”以保证企业参与课程编制过程,实施企业内实习,开展实践性职业教育。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合作流于形式、校热企冷等问题,校企合作常态化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2021年1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指出“应与相关领域产教融合型企业等优质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亟须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坚持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产学一体化办学格局。同时,政府应积极统筹协调,完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体制机制,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企业也应积极与本科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共育共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院校更应主动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等,积极主动推进校企合作常态化,为培养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打造高水平结构化的“双师型”特色。日本专门职业大学打造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队伍,为专门职业大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探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学校任何规章和大纲、任何组织都不可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理论模型认为,“要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强大而又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提升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属于一种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我国职业教育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加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2021年1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指出“本专业的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占一定比例并有实质性专业教学任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需通过职前严格选聘、职后系统培训双重措施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使教师做到“明师德、善育人;讲理论、能科研;精教学、强技能;通市场、懂行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需完善教师选聘制度,畅通人才选聘渠道,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水平教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完善教师队伍的供给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同时,还需以“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依托,定期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定期选派优秀教师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交流学习,以期提高“双师”素质,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日本专门职业大学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更高需求的情况下,肩负起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培育社会所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几乎与此同时,我国也提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需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办学定位,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打造高水平结构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职教特色,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注释]

①李梦卿,安培.雇佣环境变化背景下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3):103.

②崔健,肖美伊.战后劳动力短缺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日本学刊,2017(5):93.

③日経ビジネス.成長戦略に盛り込む「第4次産業革命」の破壊度[EB/OL].(2016-05-27)[2021-03-31].https://business.nikkei.com/atcl/report/15/238117/052600024/.

④沈卫.解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依存共生关系[J].职教论坛,2006(7):23.

⑤内閣府.平成26年版高齢社会白書(全体版)—第1章 高齢化の状況[EB/OL].(2018-11-20)[2021-04-02].https://www8.cao.go.jp/kourei/whitepaper/w-2014/zenbun/s1_1_1.html.

⑥刘瑞.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政策举措与展望[J].人民论坛,2020(30):138.

⑦⑧(日)天野郁夫,陈武元.日本短期大学的危机[J].大学教育科学,2013(6):30,31.

⑩稲毛文恵.専門職大学及び専門職短期大学の創設[EB/OL].(2017-09-08)[2020-12-25].https://www.sangiin.go.jp/japanese/annai/chousa/rippou_chousa/backnumber/2017pdf/2017090802 1.pdf.

猜你喜欢

大学职业课程
“留白”是个大学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职业写作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