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长征精神”探析初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
——以“中国地形”教学为例

2022-03-18王雪纯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长征精神长征红军

王雪纯

(北京市顺义区第13中学,北京 101305)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继续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奋勇拼搏,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珍贵的精神财富。如何在初中阶段渗透长征精神教育是值得每个学科思考的重要任务。

一、长征精神解读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自1934年从瑞金出发到1936年在会宁、将台堡会师宣告结束。长征途经了十四个省份,经历了六百多次重要的战役,跨过近百条江河,翻过四十余座山,在历经众多磨难之后终于成功抵达陕北并建立革命根据地,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具体来说,长征精神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在长征途中,红军克服高寒缺氧的困难,翻过皑皑雪山,穿过泥泞的沼泽草地,咽下树根皮带。他们经历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困境。但是,即使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他们依然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情壮志、博大胸怀。

(二)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在这大大小小的六百余场战役中,红军战士不惧枪林弹雨,迎难而上,毫不畏惧。他们除了要应对敌方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更是让这些衣着单薄的英雄雪上加霜,来自汹涌大河的咆哮,来自崎岖山地的阻拦,来自粮食短缺的极限考验,他们统统扛了过来,为了心中革命胜利的伟大信念。

(三)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在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中央及时召开会议,独立自主依据客观实际做出战略调整,确立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实事求是地解决了革命道路上出现的系列重大问题。

(四)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在长征途中,我们看到一座座奉献自己保全他人的伟大“丰碑”。在长征途中,战斗越艰辛,红军战士们越团结。干部主动让出马给有需要的人,战士互抬担架、互背背包,宁可自己挨饿,也要分享食物给别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集体主义精神熠熠生辉。

二、主题式情境教学对于弘扬长征精神的意义

主题式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围绕某一主题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在情境中融入地理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该情境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逐步建构基于主题情境的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主题式情境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巩固基础的同时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落实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法来弘扬“长征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情境贯穿,吸引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逐一分析中国地形的考点,常出现选取的案例情境不一致的情况,导致教学时“情境断裂”,知识点间缺少有效的衔接,学生往往难以深入情境,难以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教学的效率较低。基于此,笔者通过整合相关考点,搜集长征素材,构建主题情境及“子情境”,使整个情境贯穿始终,力图通过主题式情境教学落实考点的同时,落实长征精神的学习与传承。

(二)身临其境,奠定情感基调

主题式情境教学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及活动等形式设置特定情境,将抽象的长征精神具象化,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长征途中的哪些地理环境为红军带来了困难?长征精神是什么?长征精神对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有何指导意义?学生从长征的地理环境中体会长征之难,切实感受长征的艰难险阻,才能逐渐感悟长征精神。

(三)问题驱动,增进知识理解

在主题情境中通过设置问题链将考点知识串联起来,同时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习得考点知识的同时落实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对于长征精神的传承更需要学生深入理解与思考长征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从内部驱动认同与落实。

(四)互动体验,落实精神传承

长征精神的传承对现代社会有何意义?如果仅仅将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停留在理论上是不够的,要深入理解长征精神,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做到“真学习、真理解、真感受”。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构建完整生动的主题式情境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参与体验与互动,获得最真实的感知。这里的互动体验指的是在主题式情境中要参与到情境的创设中去,像常见的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活动都能在情境教学中获得较好的反馈。

三、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弘扬长征精神的教学实践

结合前文对主题式情境教学及长征精神的分析,本文以“中国地形”这一节课为例,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法落实“长征精神”的学习与传承,力求为传承中国精神的地理一线教师提供参考案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知长征历史

情境现场:教师播放长征介绍短片并说明今年(2021年)是长征胜利85周年,询问学生对长征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学生结合语文和历史课上学习的有关故事进行简单分享。教师顺势简单说明长征路线图及主要发生事件,并提出疑问:长征耗时两年之久,人员伤亡惨重,长征为什么这么难?学生回答路途遥远、战役多、气候及地形复杂等。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对长征有哪些影响呢?那么今天我们从中国地形的角度出发重走长征路。

设计意图:由长征短片勾起学生对长征的潜在印象,初步感知长征淬火成钢的过程,奠定情感基调,同时由学生分享故事引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设问引发思考,带着学习目的进入课堂。

(二)创设问题情境,思辨长征环境

情境现场:

情境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从江西瑞金点燃希望之火,在陕北会宁完成最终会师。这一路困难重重,艰险不断。请大家读中国地形图,结合长征路线思考:长征沿途经过了哪些地形?为什么绕开了四川盆地,从山地行进?这些地形自西向东在海拔上有何变化规律?这样的地形地势特征为红军长征带来哪些影响?学生根据中国地形图上长征路线经过的主要地形区说出长征经过的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加大了行进的难度,但同时路线主要在山区有利于躲避敌人追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分析出长征路线经过的海拔自东向西是逐渐升高的,教师顺势总结中国地势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这样的地势对长征在远距离消耗上是极为不利的,使得长征损失惨重。

设计意图:以问题探究的形式说明长征困难的原因,引发学生探索兴趣,学生生成分析方法,从长征沿途地形看中国地形,从特殊到一般,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通过读图分析长征沿途海拔变化,归纳出我国地势特征,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同时感受红军不畏艰险、无坚不摧的革命主义精神。

情境2: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听过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故事,视频播放“飞夺泸定桥”,请学生认真观看并回答:为什么大渡河如此凶险?这与地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红军依然要强渡大渡河呢?学生根据视频结合中国地形图中河流流经地形分析出大渡河的特点以及地形对河流流速、流向的影响,得出中国的大江大河整体上受地势影响自西向东流的结论。红军不顾安危强渡大渡河是因为他们秉持着崇高的理想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再现长征历史故事,深入情境分析长征渡河之险,学习中国地形地势对河流的影响,同时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感受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一个个奋勇抗争、前赴后继的伟大革命主义精神,在设问中逐步启发长征精神的培养。

(三)创设体验情境,理解长征困苦

情境现场:红军长征在经过金沙江、跨过大渡河后,迎来了长征最艰难的一段旅程“爬雪山、过草地”,视频播放《红军回忆录》。并展示博物馆陈列的红军衣物图片。红军长征过程中翻越了四十余座山、近百条河,身着破烂的衣衫,简陋的草鞋,吃草根皮带,即使环境再严苛,也挡不住红军长征炙热而坚定的心。请学生试穿草鞋实物,试吃红军饮食——烤熟的青稞,并说明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体验红军长征的物质条件和饮食条件,学生能获得最真实的感受,草鞋在平地尚且行动不便,何况在地势起伏极大的山区行进两万五千余里。在粮食极其匮乏的长征时期,青稞都是奢侈,而难以咀嚼的青稞却能让学生在感官和心理都感受到红军战士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利用肢体感知,将抽象的情境具象化,加深学生对长征的客观认识,内化情感。

(四)创设开放情境,感悟长征精神

情境现场:本节课的最后,请学生跟随视频配乐一起朗诵《七律·长征》,感受长征过程中的满腹豪情以及积极乐观、不畏生死的革命主义精神,并请学生畅谈你理解中的长征精神及对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设计意图:以诗歌诵读实现课堂的收尾,达到对弘扬长征精神的共情,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并能独立输出,有感而发,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堂的最后,将长征精神的理解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实现情感价值观的理解与升华。

四、总结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初中地理实践课,课中学生积极性高,能清楚地认识长征精神的内涵及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谈对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但本节课仅仅从地形的角度探讨长征的意义略显单薄,如果能紧跟时代步伐,采取“单元教学”的模式,会对长征精神有更加系统全面地解读。长征精神永不褪色,在今天仍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对长征精神一类的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长征精神长征红军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