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融合型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探索

2022-03-18倩李舒小华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工科基地

张 倩李 华* 舒小华李 林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2.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0 引言

高校的人才培养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近年来,一方面教育部审议通过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鼓励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1]。另一方面,为更好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实现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大力推进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因此,高校亟须开展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改革和实践[3],提高专业和高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优秀的生源,提升专业建设发展。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依托“桂电”的“电子信息”优势特色,在保持专业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桂电”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一定的国际视野,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电子信息知识背景,适应行业和地方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环保专业人才。本文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阐述该专业在多学科交融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改革三方面开展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工作。

1 多学科交融的课程体系建设打好知识基础

环境工程专业依托学校电子学科优势,充分优化学科资源,结合新工科和工程认证对人才需要和课程建设的要求,在原有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模块的基础上,注重不同课程模块之间的前后关联和衔接,针对学生就业出口,增加了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及仪器设备维护和智能控制相关课程,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连接、相互配合、深度呼应的连环式课程集群。图1是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框架图。在夯实专业理论基础上,突显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电子特色知识技术,建立专业知识和电子知识的衔接桥梁,并通过污染控制工程和智慧环保类课程使电子特色落地生根,培养学生对交叉学科在环境工程领域应用的理解,掌握和创新能力。

图1:专业交叉课程体系结构

2 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提供创新实践平台

“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是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强创新实践基地与企业的联系,将企业的工程实践内容引入到人才培养体系,是必然的要求。专业在广西自动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2个校企研发中心,1个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增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环境监测仪器设计实践基地,污染控制场地修复中试基地,学科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在原有的实验和实践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综合性和拓展性工程实践类实验。并通过创新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充分利用学科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学科融合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模式见图2。基地以“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为抓手,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组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学生为主,辅以学工和教师配合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和运行。学院统筹管理基地的培训、经费使用等工作,教学委员会和督导委员会负责基地运行的质量监控。专业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及高级技术人员进行讲学,借助企业视角展现环境工程中亟须解决的难题。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学校系统的实验实践训练,结合企业实习基地的专业见习、实习环节,培养学生面向产业的沟通协作,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

图2: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模式

3 多维度的激励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提供驱动力

改进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满足产业需求为宗旨的培养过程。在学生层面,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注重课程的过程考核、课程预警和教师评学过程,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教学的转变。改革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考评机制,建立学科竞赛,科研论文,专利和设计等实践成果的奖励制度,实现学分替换,从而充分激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师层面,通过改革人才引进、考核、聘岗、晋升的考核方式,注重工程能力,教学精力投入的考核比重,把教师的精力引导到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同时建立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和持续改进机制,让教师深度参与教学。

4 实施效果

专业践行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养理念,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环境工程基础学科与电子信息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制定和完善了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专业特色培养方案。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将教学的持续改进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注重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改进,促进教师教学精力的投入。建设了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强大的后盾。通过教师,学工,团委联动的“三全育人”模式,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经过五年的实践,成果显著。近3年,专业教师有121人次获得教学奖励,承担校级以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任务11门。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100%具有累计6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教师承担各类教改项目22项,其中区级以上项目8项。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获得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近三年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24项,85人次参与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学生获授权专利8项,发表论文7篇,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3项,省部级以上奖8项。

5 结语

在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发挥创新实践基地优势,结合专业特点,将教师、学生、理论课、实践课等依托创新实践基地进行有机整合,使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符合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最终满足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工科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装备环境工程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我的基地我的连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