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2022-03-17

语文天地 2022年9期
关键词:痴人湖心亭看雪舟子

徐 阳

一、导入

同学们,你是否知道关于西湖的诗句?(生答)

前人之笔将西湖描绘得摇曳生姿,尤以西湖雪景最胜。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张岱一起前往西湖的湖心亭,去领略那番景致。

二、疏通字词、文义

1.请欣赏任志宏的朗诵,注意字音、句读。

2.请以小组为单位互助,疏通文义。

3.请两组同学尝试对文章进行翻译。

三、赏痴景

1.在湖心亭上,张岱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请同学们齐读出描写西湖雪景的一句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这一句雪景古来共赏,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细细品读,你认为张岱对西湖雪景的描绘美在何处。

预设:a.这是一幅迷离而朦胧的山湖夜雪图。雾凇沆砀,写出了一片水汽苍茫的感觉。

b.对比朗读:古人讲求“惜墨如金”,你觉得将“天与云与山与水”直接改成“天云山水”是否显得更加凝练呢?

连词“与”可以把天、云、山、水连成一片,创造出苍茫洁白而又浑然一体的世界,作者的视角随着三个“与”字由上而下,删除后虽然简洁,但景物之间界限分明,丧失了“上下一白”、浑然一体的感觉。

c.替换比读:将描写雪景的量词“痕”改成“条”“点”,改成“座”“芥”,改成“艘”“粒”,改成“个”。

替换后的句子有何不同?(在茫茫大雪中长堤仅留下一抹淡淡的痕迹,“痕”写出雪景的柔美浅淡之感。“芥”将船写得如一片树叶轻盈漂浮在湖面。“粒”将人的形体无限压缩,仿佛只是自然天地中的一小点般渺小。替换后的量词读不出“模糊微小”之感,这些大的量词会破坏“上下一白”空旷寂寥之感。)

3.通过这样的分析,同学们是否已经发现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到“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所描绘景物之间的变化顺序了呢?

预设:这是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由远到近的顺序,在自然景观和人工痕迹的强烈对比中,让人自然生发出天地之广、人生之微的感慨,如苏轼《赤壁赋》中所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作者笔下,人被无限缩小,几乎完全融入到天地山水之中,从而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4.张岱在写景时摒弃了整体色彩上的渲染和对写作景物形状上的描摹,仅用极其朴素的笔调勾勒。这种写作手法在文学上称为“白描”。

出示山水画和油画各一幅。通过两幅图的对比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白描与渲染的区别。白描只有寥寥几笔,没有浓墨重彩。同学们还能回忆起哪些诗词是运用“白描”这种写作技法的?(生答)

四、识痴人

1.相信同学们在跟随张岱一起赏雪的过程中对张岱其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不知你们对张岱的认知与文中舟子对张岱的评价是否一致?舟子如何评价张岱?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关键词“痴”是什么意思?

明确:傻——做一些有异于常人的怪异行为。

痴迷——痴迷于某种与众不同的景物、沉醉于某种情绪无法自拔。

3.先请同学们找出“痴人”张岱做了哪些异于常人的怪异行为。

预设:季节——冬季大雪后三日;天气——寒冷,以至于需裹裘皮、围火炉方能前往;时间——更定,八点多出门,并且那是没有灯的年代;独往。

4.雪后西湖万籁俱寂,可张岱偏要在这样特别的季节、天气、时间 “独往”,无怪乎舟子说他“痴”。张岱“傻”吗?张岱到底在“痴迷”什么?这些与常人行为相悖的选择能反映出张岱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超凡脱俗、清高孤傲

5.老师发现了一个矛盾之处,张岱明明是和舟子一起前往的,却说自己是“独往”,这样写是否矛盾呢?

明确:不矛盾。舟子划船,张岱赏雪,心情不一样。张岱并不想与芸芸众生为伍,舟子虽然就在自己身边却难以与自己共情,体会自己的心境。强调“独往”表现出张岱内心的孤独,也恰是超凡脱俗、清高孤傲性格的强化。因此,“独”与“两三粒”并不矛盾。

五、探痴情

1.张岱在西湖上是否始终孤独?(在西湖上有奇遇,遇到和自己志趣相投之人)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请将介绍他们的语句画出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铺毡对坐”的两人见到“余”时是什么心情?有什么举动?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翻译:想不到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拉余同饮。(热情、兴奋)

3.“余”又有怎样的行动?

①“余强饮三大白”。据《陶庵梦忆·张东谷好酒》可知,张岱天生酒精过敏,不胜酒力,但面对亭子上铺毡对坐的两人还是勉力喝了三大杯酒。如此举措只能借一句“酒逢知己千杯少”来解释了,张岱因为遇见知音极度兴奋,甚至不顾身体了。

②“问其姓氏”。“客”不说姓氏而答籍贯,答非所问是何缘由?

背景资料补充:

明崇祯五年(1632)张岱于湖心亭赏雪,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清立,张岱参与反清复明失败,只得逃入山中;清顺治四年(1647)左右,张岱写作《湖心亭看雪》。

4.了解作者:

少为纨绔子弟……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自为墓志铭》)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富贵荣华于我如浮云。想成为清朝忠臣内心却始终疼痛。《自题小像》)

生平著作有《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等。

梦中是挥之不去的家国之思,梦忆、梦寻而不得。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张岱不得不遁迹山林,潜心论著,追念故国。这份“痴情”天地可鉴,然而有几个世人能懂?舟子说他“痴”,他真的是痴傻吗?

明确:不是,这是一种执着、坚守、痴迷。“痴”字看贬实褒。

5.张岱是孤独的,他的“痴”不被人理解。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景色,痴迷于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致,痴迷于怀念故国的伤感梦忆。

六、拓展延伸

中国历史上还有众多像张岱这样的文人雅士,他们被现实所桎梏,只能寄情山水,在自然中舒展身心。天地是他们暂时的归宿,冰雪是他们气节的体现。

七、结束语

赏痴景,识痴人,探痴情,望同学们能读出《湖心亭看雪》中的景与情,在天地山水里读出更多情味。

八、板书

景——天人合一

痴人——超凡脱俗

情——追念故国

猜你喜欢

痴人湖心亭看雪舟子
袁启彤
“痴人”也说梦
《湖心亭看雪》的“舟子”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僮仆”形象分析
雪落在水中我听见雪行走的声音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痴人
痴人乐队携最新作品《钗头凤》回归乐坛
从《湖心亭看雪》一文窥张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