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瘦』在古代诗歌中的妙用

2022-03-17李学开湖北省英山县第一中学

课外语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灯花瘦马萧萧

⊙ 李学开(湖北省英山县第一中学)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朱淑真)我国古代诗人对“瘦”情有独钟,经常用“瘦”表情达意,或绘景状物,或渲染气氛,或抒发情感,或刻画人物形象,或表现人物心理。一个普普通通的“瘦”字,焕发出神奇的魅力,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意蕴。

李贺《马诗》:“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诗人笔下的这匹马尽管瘦骨嶙峋,如果你敲一敲它的瘦骨,却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由此可见,这匹马不是一匹凡马。诗人怀才不遇,境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诗人通过写瘦马,委婉含蓄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诗人通过母燕“瘦”、幼燕“肥”的对比,赞美了母燕抚育幼燕的辛劳,奉劝世人要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汪藻《点绛唇》:“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词人心绪不宁,夜不能寐,披衣而起,只见窗纸上映现着疏落的几枝梅影。一个“瘦”字,刻画出梅花的丰姿,寄托着作者厌倦仕宦生涯、渴望回归田园生活的情怀。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美丽的春景依然如旧,只是人却因相思而消瘦。一个“瘦”字,虽然写的只是唐婉容颜的变化,但分明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与沉重打击。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肥”“瘦”二字,本来是用来形容人的,词人移用过来形容绿叶与红花,新颖别致,勾人眼球。“绿肥红瘦”,表明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一个“瘦”字,传递出词人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即菊花,词人以黄花之“瘦”比人之瘦,形象贴切,耐人寻味。一个“瘦”字,写出了相思之苦,将词人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位浪迹天涯的游子,在荒凉的古道上,骑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踟蹰而行。诗人用“瘦”修饰马,“瘦马”衬托出游子的疲惫憔悴,形象地描绘出游子的羁旅愁思。

纳兰性德《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萧萧雨夜,孤灯无眠,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燃尽。词人表面上写灯花“瘦尽”,实际上是写人神伤消瘦。一个“瘦”字,写出了词人相思之凄苦、之寂寞。

猜你喜欢

灯花瘦马萧萧
The Swimming Pig
阙 题
灯花不堪剪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
西风瘦马,残阳尘沙
泰山天下雄